您的位置: 半岛平台 >基层科协>广州>广州市>半岛(中国)

新时代科普工作需要创新理念

2014-06-12 来源: 【字体:
阅读:
由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的“广州科普讲坛”2006年第一讲于4月5日在广州举行,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传播与普及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兵教授作了《科学传播与“敬畏自然”之争论对于科普的意义》的演讲。广州市各部委办、广州地区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协会等单位约350人参加了科普讲坛报告会。

  刘兵在演讲中指出,近年来,国外内关于科普、科学传播和公众理解科学方面有诸多的理论进展,对我们改进和发展传统的科普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他回顾了科普传播的发展历程,阐述了传统科普传播方式对科学知识传播,以及公众从中接受和获得科学知识的积极作用。但是,关于什么是科学传播,关于科学传播与科学普及、公众理解科学等这些经常被使用的基本概念之间的关系,还是需要进行梳理和辨析。对于一些与科学技术普及相关的观念与立场,在目前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也需要有新的发展,以适应我国科学普及工作的实际需要。

  刘兵教授说,从历史发展来看,无论是从传统的科学传播的“权威解释”模式,还是从公众理解科学中的“缺失模式”来说,在新的发展中都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科普工作发展的需求,但这些传统的科学传播模式,却与我国长期以来的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传统很接近。因此,我们所需要的,恰恰是跟上国内的发展,立足于国内的具体情况,来发展我们的科普理念。他认为,在新的科普理念下,科学技术的普及不再只是简单地、单向地传播具体的科学知识的方式,而应转为一种双向的交流和沟通的模式。刘兵教授举例说:2005年,国内出现了一场关于“敬畏自然”的大争论,这场争论涉及到生态伦理、环境保护和公众理解科学等多方面的重要问题,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争论的双方有院士、学者、环保人士、普通市民、中学生、记者等。在争论中,不同观点的双方,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见解,阐述自己的看法,从这个激烈的讨论中,我们从中可以发现一些从公众理学的视角值得关注的问题。即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我们的科普、科学传播工作不能再延用传统的方式,而应广开思路,创新科普、科学传播方式,把我们的科普工作做得更好。  

分享到: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