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半岛平台 >学术>岭南科学论坛>半岛(中国)

省食品学会承办2019年岭南科学论坛

2019-07-02 来源:省食品学会 【字体:
阅读:

在中国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浪潮中,益生菌产品作为食品工业科技含量最高的产品之一,拥有营养与健康的双重“基因”,在引领食品产业健康转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益生菌产品成为功能性食品市场相关产品中增长最快的品类之一。据国际最新数据显示,全球益生菌市场价值约400亿欧元,其中亚太地区占比几乎达整个国际市场的一半。据行业协会估计,2020年中国益生菌产品市场规模将接近850亿元人民币。目前关于益生菌,肠道菌群的研究已成为医学、营养学、食品科学等学科交叉、深度互融的前沿与热点研究领域。

6月26日,由省食品学会承办的2019年岭南科学论坛·双周创新论坛系列活动之中国益生菌产业发展国际研讨会在广交会展馆举行。本次研讨会以“中国益生菌产业发展”为主题,半岛(中国)、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等相关部门领导莅临大会,近600名来自高校及行业的代表参会。燕塘乳业、杜邦营养与生物科技、益可维健康科技、广州益力多乳品等多家企业悉数参会。

研讨会包括上午的大会报告和下午两场分论坛报告。论坛开幕式由学会阮征秘书长主持。

阮征秘书长

广东省食品学会从2002年第一届“益生菌/益生元与健康”研讨会开始,一直致力于打造益生菌权威学术交流平台,从开始的每两年一场到目前的一年2-3场益生菌学术论坛,益生菌专项论坛的场次、规模以及学术影响力均有质的飞跃。广东省食品学会理事长李汴生教授代表主办方致辞中表示:近年来,关于益生菌的学术会议如雨后春笋,在国际国内高频次的举行,显示了益生菌的热度。益生菌产业的发展与人民追求健康幸福生活的目标一致,这也是我们一直努力推动它的原因。

广东地处改革开放前沿,是益生菌产业最早发展也是发展最好的地区之一,但中国的益生菌产业也遇到一些问题,如何借助各方的力量更好地推动中国益生菌产业的发展,是本次大会的主题。

李汴生理事长

大会学术报告由学会副理事长、华南农业大学孙远明教授,学会青委会主任、暨南大学白卫滨研究员联合主持。

孙远明教授 白卫滨研究员

第一位演讲嘉宾是亚洲乳酸菌学会联盟主席、印度尼西亚日诺市加札马达大学的Rahayu教授,报告主题《印度尼西亚原籍益生菌-植物乳杆菌的研究》。Rahayu教授的研究团队从印度尼西亚传统发酵食品中分离出一系列新型的益生菌菌株,其中一种已鉴定为植物乳杆菌。这类原籍益生菌的健康功效测试结果显示,在受试的学龄儿童中,龙目岛(Lombok)地区营养不良者连续服用益生菌2个月后,肠道菌群组成发生了改变,体重指数也有改善。而观察日惹(Yogyakarta)地区的健康受试者,服用益生菌1个月后则未见显著效果。值得一提的是,这类植物乳杆菌在健康印尼人的肠道菌群结构中普遍存在。因此,进一步开发适合印尼人群的原籍益生菌,并把它应用于改善诸如糖尿病和肥胖等代谢类疾病,发展前景广阔。

Rahayu教授

随着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在国外,欧洲国家利用自身科技优势开发了新的菌种,这些菌种是否与传统使用的菌种一样安全?如何评价益生菌的安全性?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微生物实验室副主任徐进研究员,为与会者介绍了《益生菌安全性评价及保健类食品的法规管理进展》。益生菌安全性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全身性感染;②有害的代谢活性产物;③对敏感个体的免疫刺激作用;④耐药基因的转移。徐研究员选择国外益生菌安全性评价的进展作为切入点,阐述了目前我国益生菌市场的监督监管法规现状,以及拟制定的安全性评价国家标准技术思路,他指出,为进一步规范我国益生菌相关产品市场,对接国际共识是必要的。

徐进研究员

随着益生菌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益生菌的健康功效逐渐被发掘利用。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何国庆教授和阮晖副教授在联合报告《本土益生菌资源开发与应用》中,介绍了益生菌的功效、来源、发掘与拓展,益生菌在大健康体系中的应用及其产业化开发。报告指出,益生菌来源极其广泛,从传统发酵食品、健康人和动物的肠道、植物组织等中均可分离获得。益生菌的功效也极其丰富,除了改善肠道、发酵食品以改善口感和品质等传统认知外,更具有调节代谢、降“三高”、提高免疫力等作用。益生菌健康功效的研究与发掘,及相关产品的开发与产业化,是食品与健康领域持续的研究热点和工业增长点。

阮晖副教授

当前许多研究表明:肥胖、糖尿病、骨质疏松等慢病的发生与肠道菌群有密切关系。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艾连中教授和熊智强副研究员联合报告了《益生菌对慢病的预防和缓解作用》。课题组深入探讨了益生菌的作用机制,指出益生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慢病的症状,能够直接或间接改变肠道菌群代谢标志物的分泌水平,抑制肠道炎症因子的诱导生成,增强肠道屏障功能。随着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益生菌研究的深入,益生菌对机体功能及其在脑肠轴、肝肠轴等多器官互作的机制解析会越来越清晰,将有力地推动我国益生菌在慢病防治领域的进展。

熊智强副研究员

下午的分论坛一由学会监事长、华南农业大学胡卓炎教授,学会青委会副主任、华南理工大学任娇艳教授联合主持。

名誉理事长曾庆孝教授为胡卓炎教授、任娇艳教授颁发感谢状

近年来,我国益生菌产业发展迅猛,年平均增长率高达25%,发展前景广阔。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郝彦玲教授的主旨报告《中国长寿老人源益生菌研究及应用》,从优良菌株选育、功能机制研究、关键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应用等全产业链的角度,阐述了中国“原籍”益生菌的研发历程。在团队带头人任发政教授的引领下,建立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菌种资源库,揭示了长寿老人源益生菌菌株遗传特性与生理功能的关系,评价并解析了菌株的益生功能及其分子机制;解决了益生菌产业化应用中一系列难题,建立了益生菌技术转化平台,实现了双歧杆菌、乳杆菌高密度发酵;开发了益生菌深冷发酵剂制备技术、微胶囊化技术、活性保持技术,为益生菌发酵剂生产提供技术保障。

郝彦玲教授

双歧杆菌是人类肠道微生物群的主要成员之一,尤其在母乳哺养婴儿肠道中为最优势菌群。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相比,日本人肠道中的双歧杆菌占有率最高。日本森永乳业株式会社基础研究所所长肖金忠博士,在《益生菌研究新进展——双歧杆菌在人体肠道中的存在理由与意义》报告中,以不同栖息环境下双歧杆菌之间的基因型及生理特征的差异为切入点,分析了日本人肠道菌群中双歧杆菌居多的理由,通过对双歧杆菌保健功能的最新研究结果,进一步探讨了如何优选益生菌。

肖金忠博士

益生菌与婴幼儿健康有何关联?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消化科武庆斌主任医师在《益生菌在儿科胃肠病中的合理应用》中指出,生命早期肠道菌群的定植以及演替至2~3岁,其成熟度接近成年人水平,与此同步的是免疫系统也随之逐渐成熟。但是,婴幼儿期肠道菌群的结构和多样性极其脆弱,众多因素可导致菌群紊乱或失调,因此,及时合理补充益生菌制剂,恢复正常肠道菌群结构或调整肠道菌群失调,有着重要和积极的临床意义。

武庆斌主任医师

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胡文锋副教授,通过《灭活乳酸菌作用机制与研究进展》,进一步明确了灭活乳酸菌的概念,向大家阐述了它在保护人和动物肠道、调节免疫、肠道功能改善,以及在保健、预防细菌性、病毒性疾病方面的作用机制。灭活乳酸菌可以选择性抑制病原菌,刺激固有乳酸菌生长。并且,灭活乳酸菌抗性强,不繁殖、不争夺营养。灭活后吸附力增强,细胞壁上的多糖、粘附素与小肠绒毛上的特异位点结合,形成生物保护膜,产生同样具有竞争排斥作用。针对灭活乳酸菌的功能特性,它在功能食品市场拥有巨大的潜力。

胡文锋副教授

乳制品是益生菌的良好载体,能有效地保护菌株免受不利环境的影响。广东燕塘乳业股份有限公司余保宁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围绕《益生菌在乳品中的应用研究》这一主题,结合燕塘乳业的乳品加工技术,详细介绍了益生菌乳制品的开发进程,重点以贮存过程中益生菌的存活力,以及产品风味质构等品质变化为评价指标,探讨了益生菌在不同种类乳制品加工中的应用效果。

余保宁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分论坛二由学会副理事长、南方医科大学杨杏芬教授,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第二师范学院袁学文教授联合主持。

杨杏芬教授 袁学文教授

目前,关于非乳基乳酸菌发酵食品的研究,既缺少对富有特色的传统乳酸菌发酵食品的深入研究,也缺乏对新型乳酸菌发酵食品的研发。广东省食品学会理事长、华南理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李汴生教授的主旨报告《非乳基乳酸菌发酵产品的研发》,总结了非乳基乳酸菌发酵食品的种类、特点和需要研究的问题,并以乳酸菌发酵果蔬汁和发酵蔬菜(肇庆怀集黄菜)为例,阐述了此类产品研发中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包括发酵菌种的选择、发酵工艺的控制和发酵产品的品质控制等,从而为非乳基乳酸菌发酵产品的开发提供指引。

李汴生教授

暨南大学国际学院副院长、理工学院食品系吴希阳教授,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韩全斌副教授,演讲主题为《铁皮石斛标志性多糖的生物活性和肠道益生元机制研究》。以铁皮石斛多糖为例,利用多种研究手段,通过追踪多糖口服后在体内的变化,确认了铁皮石斛多糖口服后在体内不吸收、不消化的事实,并进一步揭示了它在消化道内的传导过程,对于荷瘤小鼠模型表现出明显的肿瘤抑制作用。这些研究结果显示药食同源植物多糖的口服功效主要是作为肠道益生元。

吴希阳教授 韩全斌副教授

吉林农业大学王玉华教授、朴春红教授团队带来了《益生菌降血脂作用机制及其应用》的主题演讲。研究发现鼠李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G(LGGs)对慢性酒精导致的肝脂肪变性及肝损伤有较好的改善作用。而针对高脂饮食(HFD)诱导的高脂血症和肝损伤,益生菌发酵豆乳处理能显著降低由HFD引起的体重增加、高脂血症、肝脂肪积累和活性氧(ROS)的产生,也显著降低了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脂多糖(LPS)和肝肿瘤坏死因子-a(TNF-a)的水平。通过优化酸豆乳产品生产加工工艺,使酸豆乳各项指标满足基本市场需求。

朴春红教授

杜邦营养与健康事业部大中国区应用营养经理王红伟博士,在《母婴用益生菌研究进展》中指出:母婴人群合理使用益生菌,能为妈妈和孩子带来健康益处。由于孕产妇和婴幼儿人群具有特殊性,基于益生菌菌株作用的特异性,在益生菌的选择方面,既要选择安全、有效、稳定的益生菌,也要结合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益生菌。

王红伟博士

“肠肝轴”学说建立以来,越来越多学者认识到:肠道菌群已成为重要的必须“器官”之一。从婴儿出生器官演化、消化功能维持、到肠道黏膜免疫功能建立及各种疾病发生发展中,肠道菌群变化均扮演重要作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王科博士,在《“肝肠对话”带来了肝病治疗的新领域》报告中,围绕差异性肠道菌群在疾病中的作用机制展开讨论,通过动物模型以及多种生物技术研究方法,揭示了肠道菌群变化(益生菌/腐败菌、球菌/杆菌等)与肝病、尤其严重性肝病进展及并发症的关系。

王科博士

本研讨会由半岛(中国)和广东省科学技术厅主办,省食品学会和广东科技新闻工作者协会承办,广州英富曼意帆展览有限责任公司、广东燕塘乳业股份有限公司、杜邦营养与生物科技、广东益可维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协办。

本研讨会以“聚焦产业,创新引领,开放发展“为主题,以“高度创新、深度融合”为主要特点,邀请了来自亚洲乳酸菌学会联盟、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高校研究院所、临床医疗机构的权威专家学者以及国内外知名企业研发团队的代表,从政策解读、发展趋势、菌种研发、功效研究、机制分析、风险评估、临床应用、消费市场和产业推广等多角度全方位,共同探讨了如何打造中国益生菌产业发展之路。

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关键节点,学会承办本研讨会,旨在把握新时期的大好政策形势,探讨益生菌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学会将充分发挥高端学术论坛的引领辐射作用,汇集国内外行业领域权威专家,通过知识分享、前沿对接和本土产业的有效结合,搭建国内外研究团队之间的联系和沟通,以科技创新为基点,以民族产业为己任,吸纳多方力量助力我国益生菌技术持续创新,推进不同学科深度融合,促进益生菌产业转型升级。

分享到: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