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

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周承志教授进行《抗癌与免疫之相爱相杀——漫谈免疫治疗毒性与疗效》科普直播

发布时间:2022年04月28日 来源: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 【字体:

为提高人民大众健康意识,正确认识免疫治疗对癌症的疗效及不良反应,4月23日,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肺癌分会主任委员、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五区(肿瘤一区)主任、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呼吸健康科普基地科普专家周承志教授做客精准科普直播间,开启《“志”在抗癌》栏目第1期——《抗癌与免疫之相爱相杀——漫谈免疫治疗毒性与疗效》直播。

图片 3.png

治疗肿瘤一直是医学难题,常用手段是药物、放疗、化疗等手段,但治疗效果仍不理想。而免疫治疗可通过激活免疫细胞等间接杀灭肿瘤,2013年被美国《科学》杂志列为年度十大科学突破榜首。作为应对癌细胞免疫逃逸的新策,肿瘤免疫治疗却是一把“双刃剑”,需要在疗效和不良反应之间寻求平衡。

在活动当天,周承志教授从“什么是肿瘤免疫治疗”、“免疫治疗相关毒性”、“如何管理免疫毒性”三个方面抽丝剥茧、娓娓道来,为观众们重点解读了肿瘤免疫治疗的毒性与疗效。本次活动通过“精准科普视频号”、广东省钟南山医学基金会、广东广播电视台“今日一线融媒工作室”、中国知网等平台同步直播,吸引了2.2万余公众在线观看。

周承志教授介绍,免疫单药治疗和免疫治疗联合化疗较传统治疗具有更长的生存期,部分患者实现长期生存获益。根据KEYNOTE-024研究显示,帕博利珠单抗免疫单药一线治疗PD-L1 TPS≥50%晚期NSCLC患者5年生存率接近三分之一。

化疗有毒性,免疫治疗是不是就没有毒性呢?就大家最为关心的这一问题,周教授指出免疫治疗在延长患者生存期的同时也会带来药物不良反应等问题,特别是免疫治疗所特有的不良反应即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在真实世界中,需要医护人员、患者和家属予以高度重视。

对于如何管理不良反应,周承志教授表示要注意避免因轻视治疗不足和因恐惧治疗过度两种极端,找出免疫优势人群、避免高危人群。做好分级管理、抓重放轻。他认为,免疫检查点药物治疗可能发生的免疫相关不良事件。越轻者越类似自身免疫性疾病,越重症越具有突发性、可逆性,抢救价值较大。对于重症不良反应患者要尽早发现,并且要住院治疗。肿瘤免疫治疗不良反应出现的时间大多集中在前3-5个月,且严重不良反应的治疗“黄金期”只有一到两周。对此,他建议患者及家属在接受免疫治疗的前2-3个月内留存医生信息。

谈及传统化疗和免疫治疗的区别,周教授指出传统化疗欺弱怕强,老弱病残毒性越大。累计毒性,是由轻到重渐进的一个过程,家属较易接受。但免疫治疗不同,属于强弱通吃,甚至越强反应越大。这种突发毒性的出现往往会使家属猝不及防,难以接受。这就需要医护人员与患者家属多沟通,引起重视。

最后,周承志教授再次强调对于不良反应要做到早期感知、早期监测、早期干预的“三早管理”。希望通过更多有责任心的企业开发可穿戴设备、监测基本生命体征,以提醒患者和家属尽早就医。尽快开发检测试剂盒,助力异常患者尽早实现动态检测。在早期干预方面提倡及时检查、及时停药、及时治疗等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