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用精准医学新技术可有效防治脂肪肝、酒精肝
随着生活质量和医疗水平的提高,我国饮酒人群比例和酒精性肝病患病率均呈现上升趋势, 达到 8.55%。酒精性肝病也已成为我国最主要的慢性肝病之一 。为了推动我省脂肪肝与酒精肝精准医学发展,加强脂肪肝与酒精肝精准医学各领域交叉与合作,促进多领域研究与结合。2019年5月25日,由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主办,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肝病中心承办的“2019年脂肪肝与酒精肝精准诊疗新进展专题学术会议”在广州召开,与会专家就脂肪肝、酒精肝的精准诊疗进行了跨领域、多学科的深入交流探讨。
大会现场
什么是酒精性肝病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酒精性肝病是由于长期大量饮酒导致的肝脏疾病,是我国常见的肝脏疾病之一。初期通常表现为脂肪肝,进而可以发展成酒精性肝炎、肝纤维化和肝硬化。严重酗酒时可诱发广泛肝细胞坏死,甚至引起肝功能衰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指的是除外酒精和其他明确的损伤肝脏因素所致的肝细胞内脂肪过度沉积,初期也仅表现为肝脂肪变,继而进展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不仅可以导致肝病残疾和死亡,还与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高血压、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以及结直肠肿瘤等的高发密切相关。
如何有效防治酒精性肝病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如今在我国,酒精性肝病已成为最主要的慢性肝病之一,肥胖和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也增长迅速,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患病率10年期间从15%增加到31%以上,成为我国第一大慢性肝病和健康体检肝生物化学指标异常的首要原因,对国民健康和社会发展构成严重威胁。酒精性肝病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防治不但是临床医学问题,而且也是预防医学、社会医学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
在医学和生命科学的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对酒精性肝病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病机制、影响因素认识也越来越清晰,对疾病的评估和管理越来越全面,治疗的手段和选择越来越丰富。从对肝脏的单一治疗,转变为对疾病的早筛查、早预警,对全身疾病的系统评估、管理,对生活方式的健康指导。酒精性肝病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诊治进入了精准医学新时代。
据了解,这次“2019年脂肪肝与酒精肝精准诊疗新进展专题学术会议”邀请了国内相关领域的多位专家和翘楚,对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病机制、基础研究、诊疗手段、管理策略、临床研究相关的热点问题从多方位、多角度进入了深入交流、探讨。100余名肝病学、内分泌学、基础医学、微生物学等学科的专家、学者、科研人员从全国各地齐聚广州,从信号分子、肠道菌群,到病理表现、临床特点,到诊断技术、治疗手段,到流行病学概况、社区管理经验等等,会议实现了一场跨领域、多学科的高峰对话与会谈。
侯金林教授为会议致辞
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副会长、肝病分会主委、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感染内科主任,侯金林教授出席会议并致辞。
王华教授在大会上发言
曾获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的王华教授带来衰老与酒精性肝损伤的相关机制,从疾病谱、分子机制、病理表现、临床特点等方面,系统且深入地带我们理解酒精性肝病,并领略研究前沿的新思想、新热点。
汪艳教授在大会上发言
来自广东省肝纤维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南方医科大学国际合作非标记光学成像医学研究中心的汪艳教授,在肝纤维化分析临床转化研究和慢性肝损伤的病理性组织修复机制等问题上有突出的科学贡献和国内外知名的学术影响。汪教授从新颖独特的角度为大家解析了脂肪性肝炎的精准临床诊断研究进展。
陈金军教授在大会上发言
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理事、肝病分会副主任委员、肝病分会脂肪肝与酒精肝学组组长陈金军教授,用最新的科研数据,再次革新观念,告诉学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进展性肝纤维化和肝硬化,并不少见。不久我们将迎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进展性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高发病时代。
周宏伟教授在大会上发言
南方医科大学微生物组医学中心主任周宏伟教授,紧贴科学研究的热点领域——肠道菌群,带大家认识了人体微生物与脂肪肝的微妙联系,一览脂肪肝人群的肠道菌群分布特点和致病机制,为脂肪肝的精准治疗开拓新的靶点和方向。
在精彩的“肝糖对话”环节,施军平副院长和沈洁副院长,倾尽多年的脂肪肝研究成果和管理经验,与肝病学科、内分泌学科的诸多专家,深入探讨和共享脂肪肝诊疗中心的建设经验。推动脂肪肝社区管理模式的革新和进步。
酒精性肝病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有效防治任重而道远。在多学科、多专业、多领域的参与和合作下,临床诊疗与科学研究紧密合作,力争创建中国特色的酒精性肝病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精准诊疗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