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江门市“大手拉小手——科普报告希望行”暨弘扬时代新风科普宣讲活动举办
当银发科学家的身影穿梭于侨乡校园的走廊,将前沿科技转化为触手可及的生活智慧;当“十万个为什么”在课堂上化作思维碰撞的火花,让科学精神在青少年心中悄然扎根;当“主会场+分会场+云端直播”的创新模式跨越山海,把优质科普资源送到每一个角落——由江门市科协、江门市教育局举办的2025年江门市“大手拉小手”科普活动续写科学教育新篇章。
启动仪式现场
过去11年间,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与江门携手举办了675场科普讲座,服务人群超110万人次,为侨乡青少年打开了科学之门。今年,科普教育被纳入全市“十件民生实事”,“大手拉小手”更是迎来“升级版”:来自地球物理、航空技术、生命科学等八大领域的科学家,在5天时间里奔赴全市中小学、高校和党政机关,带来64场线下讲座与多场网络直播,扩大受众范围,尤其台山市首次实现乡镇学校全覆盖。从台山李星衢纪念学校的钱学森故事讲堂,到川岛镇中心小学的海岛地质课;从鹤山协华小学的“火与文明”探索,到江海礼乐中心小学的无人机“军事科技直播间”……今年,演讲团成员周又红再次为全市科技教师带来了培训辅导,空军军事专家傅前哨更是为恩平培训低空经济出谋划策。科学家们带着科研一线的鲜活案例,将抽象的科学理论转化为可触摸、可互动的“实景课堂”。
白武明教授生动有趣地揭示地球奥秘
课堂里的“科学魔法”,科学家变身“孩子王”
自3月24日活动启动后,八大领域的科学家奔赴全市各地,64场别开生面的科普盛宴在江门校园悄然上演……
在江海区礼乐街道中心小学、台山育英中学和恩平市实验小学,傅前哨的无人机讲座成了“军事科技直播间”。他通过大量图片和视频,详细讲解无人机的定义分类、技术特点和军事应用。课堂上,当傅前哨讲到“中国的无人机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中国的科研团队创造了许多纪录”时,教室里顿时响起雷鸣般的掌声,不少学生课后围着傅前哨索要签名,笔记本上写满对无人机技术的好奇与向往。
傅前哨教授向学生介绍无人机的发展
在鹤山市龙口镇协华小学、江海区景贤小学和新会华侨中学,中国科学院研究员谢鹏云的《火》主题讲座引人入胜。他通过一系列栩栩如生的历史画面,生动阐述了火如何助力人类驱逐猛兽、烹制食物、冶炼金属,推动人类社会发展。从远古“钻木取火”到如今火焰在生活与工业中的广泛应用,“未来,科技发展中火的应用将越来越多,科学发明就在生活中,希望同学们秉持科学精神,探索奥秘,让抽象的燃烧理论与现实应用紧密相连,为科技发展贡献力量。”谢鹏云说。
谢鹏云教授向学生介绍燃烧学的应用
在恩平市第一小学、蓬江区荷塘中学和江门一中学术报告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周静为师生们带来了一场题为《神奇的光学现象》科普报告会,带领大家开启了一场探索光学奥秘的科学之旅。她以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为切入点,通过丰富的图片、视频和生动的讲解,深入浅出地揭示了光学的奥秘。周静邀请孩子们上台,亲身体验光学现象的奇妙之处。在她的指导下,同学们利用简单的光学器材,亲手操作、观察光的变化。这一刻,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科学的魅力在孩子们手中绽放,也让他们对探索科学世界充满了信心与热情。
周静教授解答学生提问
还有汲培文教授的专题讲座《我们身边的引力》,以及马润林教授的《宇宙生命起源》,都为江门各地师生带来了不一样的科学课堂体验。这些跨越地域的课堂,科学家们用前沿知识回答孩子们的“十万个为什么”,更以家乡发展为切入点,让科学不再是书本上的公式,而是与家乡、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探索。这些充满烟火气的互动,让院士专家的“大手”与青少年的“小手”紧紧相握,让科学家精神在侨乡的每一寸土地上生根发芽。
从海岛渔村到云端课堂,科普“毛细血管”在江门生长
3月24日下午,台山川岛镇码头,演讲团成员白武明教授提着一个装满教学用具的背包登上渡轮。这是科普演讲团首次登上川岛,在上川中学的课堂上,白武明带领孩子们“穿越时空”,为岛上96名初中生带来“家门口的地质课”。“火山、地震、海啸乃至气候变化,都与板块运动紧密相关。”“高原的隆起、盆地的演化、山脉的形成等诸多自然现象,都受板块运动的影响。”围绕“地震、火山和地球”这一主题,白武明从地震波研究、大陆漂移学说和地球板块构造等方面,为同学们勾勒出一幅壮美的地球生态画卷。白武明幽默风趣的讲课方式让课堂瞬间沸腾,他穿梭于课桌间,展示着各式各样的标本和道具,耐心解答孩子们关于火山喷发、地震预报的疑问,直到下课铃响,仍有学生围在他身边追问“极光为什么会出现”。
白武明教授登上川岛给在上川中学的学生授课
3天后,30公里外的紫茶小学天福校区,数千名紫茶小学学生通过直播观看了演讲团成员何林教授精彩的《钱学森的故事》,讲座中,何林展开钱学森手稿影印件,现场300多名师生的目光瞬间被凝聚。当讲到钱学森在“两弹一星”研制中攻克技术难关时,屏幕上同步播放着珍贵的历史影像。紫茶小学副校长余建云介绍,今年该校采用“主会场+分会场+直播”模式,4个校区的学生通过网络同步参与,课后还能回放研讨,让优质科普资源突破地域限制。
何林教授向学生讲述钱学森的故事
在台山侨中,傅前哨的无人机讲座通过5G直播连通台山市24所学校,当“农业蜂群无人机”模拟施肥的动画掠过屏幕,有同学提问:“能不能给西江的渔船装监测无人机?”傅前哨的回答引发思考:“科技的价值,就藏在你们对家乡的每一份关注里。”通过实时直播和连麦,让山区学生与城市孩子同上一节课,这些跨越山海的知识连线,正让“科学无边界”成为现实。
汲培文教授向学生讲述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
从海岛渔村的乡村课堂到覆盖全市的云端网络,从岩石标本的亲手触摸到工业案例的深度解析,江门“大手拉小手”科普活动正以“毛细血管式”的渗透力,将优质科普资源输送到每一个角落。紫茶小学教师陈莹发现,直播课后学生们提交的“家庭小实验”数量翻倍,“他们开始用科学家的思维观察厨房、阳台,甚至楼下的榕树,孩子们说,原来科学家讲的‘创新’,就藏在解决身边问题的尝试里。”
周又红教授给学生们树立“发明创造就在我们身边”的意识
这场始于校园却超越课堂的科普实践,不仅实现了从“面对面”到“屏对屏”的技术升级,更完成了从“知识传递”到“精神浸润”的价值跨越。当川岛学生在火山岩石中触摸地质变迁,当云端课堂的弹幕汇聚成科学问号,当企业技术案例走进乡村教室,“大手拉小手”早已超越单次活动的范畴,成为江门构建“大科普”格局的生动注脚。
十余年坚守,科学家精神扎根侨乡
“江门是全国首个成立科普传媒集团的地级市,这种‘大科普’格局让我们的活动有了更系统的支撑。”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原团长白武明的评价,点出了江门科学教育的制度优势。今年是江门第12年举办“大手拉小手——科普报告希望行”活动,由市科协、市教育局统筹协调,形成了全方位的立体化推进模式。里仁小学校长万川回忆:“早年邀请科学家进校园像‘碰运气’,现在通过市科协的精准对接,每年都能根据教学需求定制讲座主题,比如今年就有无人机、基因编辑等前沿内容。”这种设计带来的直接成效,是活动从“单点突破”走向了“全域覆盖”,连偏远的川岛都能通过渡轮迎来白武明教授的地质课。
马润林教授向学生们科普现代人类的起源和迁徙
课堂上的精准互动,则让傅前哨不禁感慨:“江门学生的提问不再局限于知识层面,而是开始关注科学伦理与人类未来,这是科学素养提升的重要标志。”数据印证了这一变化:近三年江门学生在省级以上科技赛事中获奖824项,2024年金奖数同比增长30%。万川解析背后逻辑:“科学家带来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科研思维’的示范,尤其是一些‘把实验室搬进教室’的做法,让抽象原理变得触手可及。”
演讲团成员何林第一次来到江门,讲了6节课后的他直言:“这是我多年做科普工作以来感受最好的一次。课堂氛围特别好,几乎每个问题孩子们都能给出准确的回答,很难想象这是低年级孩子的知识覆盖面,让我十分意外。”何林的感触正是江门多年来不间断深入开展科学教育的成果。
在全国上下重视科学教育的背景下,江门正以战略眼光打造科学教育的“侨乡样本”。从顶层设计来看,市委市政府将科普工作纳入重点规划,构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大科普格局,不仅引入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这一“天团”,更推动科普与教育、文化、产业深度融合——无论是高校实验室向中小学生开放,还是企业研发中心变身科普基地,或是结合侨乡特色开展“科技+侨文化”主题活动,都彰显着江门对科学教育的系统性思考。市科协提供的数据显示,近5年江门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年均提升1.3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背后是“大手拉小手”等品牌活动与科普基础设施、科技传播平台协同发力的硕果。
正如江门市科协负责人所言,科学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建设科技强国的征程中,江门以“大科普”格局先行先试,不仅为粤港澳大湾区科学教育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更用实际行动证明:当科学精神成为城市基因,当创新思维融入日常实践,一个更具活力与创造力的未来,正从侨乡的土地上拔节生长。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