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广州“院士专家校园行”收官
2024年,广州市科协联合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团市委正式启动“广州青少年科学导师计划”,成为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的又一重要举措。作为广州市科协、市教育局和中科院广州分院专门为广州市中小学生精心策划、量身打造的年度科普活动,2024年广州“院士专家校园行”深入推进“广州青少年科学导师计划”,坚持以中小学校实际需求为导向,积极构建科学教育社会化协同新格局,汇聚包括院士在内的高端科技人才资源和优质丰富的科技科普资源,先后邀请何宏平院士、罗锡文院士、苏国辉院士、刘超院士、汤涛院士、武向平院士等47名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以及国内高校、科研院所的优秀科技工作者,共计开展104场精彩纷呈的科普讲座,助力近6万名青少年与院士专家面对面学习交流,深度赋能青少年科学教育,为青少年科学素质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持。
过去一年,广州“院士专家校园行”从协同育人、星火传承、内外联动、激发兴趣、均衡发展五方面着手,充分联动“大院大所”,在花都区、荔湾区、天河区中小学创新推进“一区一所”特色科普行动,积极发挥院士专家引领作用,弘扬科学家精神,打造“科普+品牌研学”科教新模式,实现“校内+校外”互补增效,进一步推动科普资源下沉乡村校园,助力“百千万工程”落地见效,汇聚各方力量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为广州从“新”出发打开高质量发展新天地,厚植创新沃土。
集成增效共建“一区一所”特色科普行动
“矿物是如何生长的?"“石头可以吃吗?”“大气颗粒物长啥样?”“苹果切开为什么会变黄?”“虫咬的茶为什么更香?”2024年,广州市科协携手中科院广州分院开展“一区一所”特色科普行动,推动中科院广州地化所与花都区、荔湾区,中科院华南植物园与天河区深度合作共建,率先为13所中小学送上了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科普大餐”。
在广东广雅中学花都校区,何宏平院士以《奇妙的矿物——认识地球奥秘的窗口》为题,开启了一场地球矿物探索之旅。何宏平院士从色彩绚烂、迷人夺目的金刚石和精美别致的陶瓷切入,用丰富的图片、生动的案例,向同学们科普了地球矿物的基本涵义、主要特点、形成过程,揭示矿物的生长机制及主要用途,让同学们近距离感受院士风采、感悟科学精神。互动环节,同学们纷纷提问发言,何宏平院士耐心解答,现场氛围活跃、热烈融洽。
在荔湾区合兴苑小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陈华勇教授把金山石等矿物原料带进课堂,让同学们通过近距离观察、触摸独特的矿石,学会如何辨别岩石的种类。
在天河区龙口西小学,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高级工程师张丹丹开展《水果的秘密》科普讲座,设置“水果谜语”趣味提问,引导同学们举手发言,积极参与讨论,课堂气氛十分热烈。
“一区一所”特色科普行动系列活动是广州市科协联动“大院大所”赋能广州中小学校“双减”工作、助力青少年科学教育均衡发展的生动实践。过去一年,广州“院士专家校园行”为学校需求与科学教育资源双向对接之间“牵线搭桥”,充分发挥广州市科协跨行业、跨领域的组织优势,积极推动科研院所与学校的深度共建合作,高质量打造“一区一所”科普行动,在现有的科学教育资源和工作机制基础上整合资源、集成增效,充分激发其在构建大科学教育格局中的引领作用。
星火传承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
科学家精神是建设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源泉之一,激励着一代代青年人奋发图强,逐梦前行。2024年,广州“院士专家校园行”注重弘扬科学家精神,邀请苏国辉院士开展《自强不息,家国情怀》科普讲座、钱学森之子钱永刚教授开展《钱学森科技报国的圆梦历程》科普讲座等,让中小学生近距离感受科学家的人格魅力,引导中小学生了解科学家们艰苦奋斗、拼搏创新的人生经历,激发中小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提升科学素养,厚植家国情怀,树立科学梦想。
“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应学习传承无数仁人志士所具有的强烈社会责任感,把自身前途命运同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肩负起自身使命,留下爱国奋斗的串串足迹……”这是广州市第七中学高一学生陈睿琳在参加2024年广州“院士专家校园行”科普讲座后写下的感想。
融通内外共绘“科普+品牌研学”科教图谱
“小米粒,大学问。微研学,趣科普。”米作为粮食的重要构成部分,与生活息息相关,不仅是深受同学们欢迎的科普内容,还是当前备受关注的中小学校热门研学主题。
2024年,广州“院士专家校园行”尝试与校内研学活动有机衔接、深度融合,提升校内研学的科技含量,共同塑造科学教育新动能、新优势。如结合小北路小学5+N学生高质量发展创新体系下的阳光微研学之《我与小米粒》特色课程,邀请国家杂交水稻工程研究中心原副主任、隆平农业科技黄埔研究院院长张玉烛,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研究员范芝兰等水稻专家,围绕一颗“小米粒”,开展别开生面的“小北路小学微研学·小米粒大讲堂科学报告会”。
活动当天,国家杂交水稻工程研究中心原副主任、隆平农业科技黄埔研究院院长张玉烛在《学习袁隆平高贵品质和崇高风范 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科普报告中,深情地跟同学们回忆起袁隆平院士鲜为人知的日常点滴。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研究员范芝兰则把各式各样的水稻种子,甚至是水稻苗直接带到了课堂,以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讲解,让同学们对我国水稻种质资源的研究有了直观和深入的了解。
聚焦日常生活中的“小切口”,2024广州“院士专家校园行”发动学校、科技工作者、科普机构共同奔赴、同频共振、共享发力,打破往期研学的常规流程与模式,将科普知识、劳动教育、人文素养创新融入科学教育全链条,推动“校内+校外”互补增效,实现科学教育“小切口·大闭环”,开辟新时代科学教育新赛道。
寓教于乐科普形式出新出彩
“无人农场好炫酷啊!”“毒品的危害居然这么大,真是太可怕了!”“数学真有意思!”“宇宙原来是这样诞生的!简直不可思议!”在2024年广州“院士专家校园行”的现场,时常可以听见同学们爆发出阵阵惊呼,将充满好奇与探索的课堂氛围推向高潮。
与往年相比,2024年广州“院士专家校园行”整体科普内容更注重寓教于乐、融学于趣,以适合青少年特点、容易被理解和接受的现代科学知识为主,涵盖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数字广州、航空航天、国防军事、生命科学、新能源、公众健康、地质、农作物植物种植和保护等诸多科普领域,既突出知识性、科学性和通俗性,也强调趣味性和新颖性。
在科普形式上,广州“院士专家校园行”也积极出新出彩。如结合天河区体育东路小学科创节,邀请苏国辉院士开展《自强不息,家国情怀》科普讲座,苏国辉院士对科创节展示的学生作品进行了指导和点评,鼓励同学们在创作中融入科技创新思想;结合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天光云影劳技馆劳动教育特色,邀请罗锡文院士开展《从人工种植到无人化生产——水稻生产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科普讲座,指导并鼓励学校师生积极结合农业生产,在科学教育中开展劳动实践。
通过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瞄准科学探究实践这一关键着力点,科普讲座从传统的“讲解模式”升级为“探究模式”,融入观测研究、创客活动等实践形式,以身边的科技为切入口,以挑战性问题为出发点,引导青少年探究科学现象、发现科学问题、激发科学兴趣。在学思结合、寓教于乐中,引导青少年自觉获取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质、增强科技自立。
下沉乡村推动科学教育普惠均衡发展
“哇!是真正的恐龙蛋化石!”2024年5月,在番禺区的祈福新邨学校的《恐龙足迹讲述远古故事》科普讲座上,同学们争先恐后想一睹化石真容。除了番禺区,广州涉农区多所中小学科普讲座在当时也成为大型科普“追星”现场。
由中国科学院汤涛院士领衔,国家自然博物馆研究员李建军博士、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教授刘大禾、中国地质大学博士生导师方念乔、中国科学院博士生导师许木启、中国科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杨海花、中国科学院高级工程师陈贺能等多名“科学大咖”组成的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先后走进白云区、番禺区、南沙区、花都区、增城区、从化区等地中小学校,开展了42场高质量科普“盛宴”,涵盖数学、光电子学、物理学、微生物学、海洋科学、古生物学等多方面内容,引起了广州涉农区中小学校的热烈反响。
这也是广州市科协整合优质科普资源下沉乡村校园课堂,开展科普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助力“百千万工程”的一个缩影。一直以来,广州市科协着力提升涉农区青少年的科学素养,用实际行动助推“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2024年,广州“院士专家校园行”在涉农地区学校举办校园行活动60场,进一步促进科学教育普惠均衡发展,激发农村学生科技创新的热情。
广州“院士专家校园行”自2017年3月启动以来,先后邀请了包括20名院士在内的130多位不同领域的科技工作者,为31万多名中小学生开展科普讲座811场,已经成为广州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重要指示的重要举措和生动实践。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