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半岛平台 >基层科协>广州>广州市>半岛(中国)

封锡盛院士工作站广州工业智能研究院:让水下机器人不断GET新技能

2021-11-11 来源:广州市科协 【字体:
阅读:

近日,广州院士活动中心与广州日报联合推出“成果转化·院士谈”栏目,聚焦广州市院士专家工作站为企事业单位创新“赋能”、并成为企业转型发展“发动机”的典型案例。

重型挖泥船属于高技术含量的国家战略装备,全世界只有少数几个国家掌握自主设计建造的核心技术。而今年4月,中船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建造的7800KW超大型智能化自航绞吸式挖泥船“昊海龙”首次试航成功,标志着该船向着成为一艘真正的疏浚利器迈出了关键一步,其无人船产品不断应用在水质测量、紧急救援、海洋测绘等多个场景,一系列成果的取得离不开院士团队的鼎力支持。2019年11月,广州工业智能研究院获批挂牌成立院士专家工作站,成为广州市首批挂牌成立的院士专家工作站之一,并成功引入封锡盛院士作为工作站的进站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封锡盛也是我国最早从事海洋机器人研究的专家之一。

7800KW超大型智能化自航绞吸式挖泥船“昊海龙”

“除了军用以外,海洋能源,海洋石油、天然气探测开发、海底通讯,海底电缆、管线的铺设和维修、海上救助、沉物打捞、海洋科学研究等领域,水下机器人都有着广阔的前景。但机器人在中国依然是新兴产业。企业因为技术基础和人才准备不足,对技术成果的接受和转化方面很吃力”。封锡盛院士称,国内水下机器人产业的软肋和薄弱环节,恰恰是缺乏人力物力财力对技术进行市场化的二次开发,使得成果无法转化为产品。

封锡盛院士是中国水下机器人事业的功勋人物

院士专家工作站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产学研模式,对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培养创新人才队伍具有重要作用。封锡盛告诉记者,他在广州工业智能研究院设立工作站,便是希望帮助科研单位将课题更多向市场靠拢、跟市场衔接,同时加强新技术前瞻性研究应用,切实为国家海洋战略和广州市地方海洋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服务。而广州工业智能研究院靠近大海的地理优势,同时拥有强大的船舶制造工业,以及广州工业智能研究院团队是封院士所看重的。“研究院很早就在船舶自动化等领域做了技术转化的尝试,这点让我非常惊喜。”封锡盛院士表示。2019年,封锡盛院士专家工作站在广州工业智能研究院挂牌成立,成为广州市首批挂牌成立的院士专家工作站之一。

建站伊始,封锡盛院士对工作站提出了明确目标,院士工作站把关键共性技术锁定在智能辅助决策、自主学习、自主决策与控制、故障诊断、无人系统协同控制等技术领域,并进行攻关。“新技术的突破以及多学科技术间的深度交叉融合,正在推动机器人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但是机器人在应用上还显得智能化程度不高,我们要让机器人向具备与人共融、自主学习、适应复杂环境等功能的方向发展。”封锡盛表示。经过两年的运作,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安装在超大型智能化自航绞吸式挖泥船“昊海龙”上的全新智能疏浚决策与控制系统便是典型的案例。

封锡盛院士在指导广州工业智能研究院的技术研发

2020中国创新创业成果交易会上,院士工作站和研究院共同完成的“鲑鱼”系列水面无人艇获得最具投资价值科技成果奖。如今“鲑鱼”系列已经衍生出多个产品,被广东省渔业技术推广总站、湖南长沙力合科技(湖南)股份有限公司、麻涌华阳湖国家湿地公园等单位成功应用。院士工作站和研究院还共同承担一批广东省重大科研课题,如广东省省级科技计划国际科技合作领域项目《面向水质采样及监测任务的无人艇-无人机协作系统研究》、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项目《面向粤港澳大湾区重点航道灾后监测的无人艇-机跨域协同装备研制及应用示范》等。

封锡盛院士表示,水下机器人、无人船艇、智能航运的应用对海洋经济的发展具有引领作用。我们希望通过工作站的建设推动广州工业智能研究院海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建设,实现一批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带动广州市海洋经济的发展和转型升级,切实为国家海洋战略和广州市地方海洋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服务。

分享到: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