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半岛平台 >基层科协>广州>广州市>半岛(中国)

广州科普大讲坛第186期《中国航天科技筑梦天疆》开讲

2021-07-29 来源:广州市科协 【字体:
阅读:

7月28日,由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广州日报社主办,广州市科学技术普及中心、广东广播电视台珠江经济台承办的广州科普大讲坛第186期《中国航天科技筑梦天疆》开讲。讲坛邀请了航天科技领域的专家,从行星探测、风云气象卫星、空间核电源等角度为市民科普航天科技的相关知识,讲述中国“航天梦”背后的科技故事。

“天问”之旅背后的航天科技支撑

我国首次火星探测天问一号任务成功发射一周年之际,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发布了“祝融号”行驶路线图,“祝融号”火星车从着陆点向南部古海陆交界方向行驶;风云二号、风云三号和风云四号等多颗在轨业务运行卫星,第一时间获取灾区卫星观测资料,为河南省的洪涝监测和灾后评估提供强有力支持。中国航天科技不仅助力我们探索太空的脚步迈得更大更远,也为自然灾害的救援和灾情研判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撑。

2021年5月15日,“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我国成为第二个成功着陆火星的国家。中山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宇航工程系副教授刘家夫通过示意图向观众展示了“天问一号”从发射到最终降落火星整个过程的轨道运行情况。

在此次火星探测中,“天问一号”将绕、落、巡三个任务一次性进行,这是我国航天事业的一次跨越式发展。“从发射到中途怎么到达火星,然后到怎么被火星的引力场捕获,以及到着陆与巡视阶段,还有“祝融号”火星车的一个原位巡视,围绕着这五个比较关键的阶段,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工程挑战。”刘家夫说到。这对未来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空间科学的探测都是一个重要的技术支撑。

刘家夫

对于小行星探测,刘家夫也提到,研究小行星成分对回答太阳系演化具有极为重要科学价值。隼鸟探测器实现了小行星着陆、取样及返回的任务;罗塞塔和菲莱实现彗星绕飞、着陆、探测等任务。同时也提出了近地小行星拦截与小行星操纵与利用的设想,如利用核爆炸、引力拖车对近地小天体进行拦截;直接捕获与引力捕获对小行星进行捕获;利用聚光照射、轨道虹吸对和小行星进行采矿。

声名在外的“风云”气象卫星

人类将目光投向更加广阔的宇宙的同时,也在运用航天科技——气象卫星,对地球和大气持续进行着观测。中国卫星气象领域科学传播专家、正高级工程师曹静介绍,中国已累计成功发射了19颗卫星,目前8颗在轨运行的卫星相互配合、组网观测。“我们现在的气象卫星的水平,是在国际先进行列的。”曹静自豪地讲到。据她讲述,中国已实现了极地轨道气象卫星和静止气象卫星的业务化运行,是继美国、俄罗斯之后第三个同时拥有两种轨道卫星的国家。

曹静

气象卫星不仅彰显着国家的航天科技硬实力,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密切相关。曹静介绍,中国风云四号卫星就曾经监测到格陵兰岛一个月内的海冰融化速度:由于气候变暖,格陵兰岛的海冰迅速融化,很可能导致海平面的上升,而海平面的上升又可能带来沿海海拔低的城市的淹没。凭借风云气象卫星出色的监测能力以及对生态环境的贡献,中国在国际话语权上有着一席之地。

“中国的风云系列气象卫星早已声名在外。”曹静介绍到,目前超过2500个国内用户及多达70多个国家和地区接收与利用着风云卫星资料,风云卫星更被世界气象组织列入国际气象业务卫星序列,是东半球气象预报的主力,为国家争得了很多荣誉。

空间核电源——航天高质量发展之源

无论是行星探测还是卫星发射,航天事业的发展始终绕不开能源这个关键问题,而空间核电源,是未来航天高质量发展的重点。

根据利用热能的原理,空间核电源可分为放射性同位素电源和空间核反应堆电源。放射性同位素电源是把放射性同位素释放的能量以热量的形式收集起来的一个装置,通过换能器把衰变热能转变成电能。目前同位素电源在中国应用较少,主要因为在20多年前中国就已经关停了钚及其同位素的生产。与美国不同,中国并没有重启钚元素的生产线,而是瞄准了更先进的空间核反应堆电源。“中国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开始了对于空间核反应堆电源的研究。”中山大学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副教授黄洪涛说到。

黄洪涛

空间核反应堆电源,黄洪涛将它比喻为太空里的一个小型核电站,它可以将裂变能转变为电能,为航天器或者星球基地供电。他认为,在未来的航天任务当中,空间核反应堆电源的应用范围将会更广。“比如功率到100千瓦以上,然后寿命要到一个月以上的话,必须要使用核反应堆电源,所以我们国家为什么重点要发展核反应堆电源,也是跟这个有关。”

随着人类探索、利用空间的步伐越走越远,新的航天任务包括星表基地、载人深空飞行、行星际探测等对空间核电源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要求,研究和发展空间核电源及动力将成为深空探测技术发展的必然。作为科技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航天加快推进航天重大工程,不断取得举世瞩目的创新成果,高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多领域多行业科技进步。在中华民族探索星辰大海的浩然征途中,也许会有艰难险阻,但是没有什么能够撼动,我们探索星辰大海的梦想和决心。

我国首次火星探测天问一号任务成功发射一周年之际,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发布了“祝融号”行驶路线图,“祝融号”火星车从着陆点向南部古海陆交界方向行驶;风云二号、风云三号和风云四号等多颗在轨业务运行卫星,第一时间获取灾区卫星观测资料,为河南省的洪涝监测和灾后评估提供强有力支持。中国航天科技不仅助力我们探索太空的脚步迈得更大更远,也为自然灾害的救援和灾情研判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撑。

分享到: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