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半岛平台 >基层科协>广州>广州市>半岛(中国)

牢记初心使命,献身科学报国|听五位院士讲述成长奋斗之路

2019-10-17 来源:广州市科协 【字体:
阅读:

10月15日,中共广州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共同主办,广州院士活动中心、广州日报、广州图书馆承办的“礼赞新中国,追梦新时代”院士报告会在广州图书馆举行。

中国科学院院士、暨南大学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院长苏国辉,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大学网络空间先进技术研究院名誉院长方滨兴,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方医科大学教授钟世镇,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吴贤铭智能工程学院教授杜如虚五位院士讲述了他们与新中国共同成长,投身科学报国事业的故事。

五位院士虽然来自不同的科研领域,却都以或风趣或深情的语言打动了现场观众。现场座无虚席,不少人席地而坐或是站在走廊上听完了整场院士报告会。

首先出场的方滨兴院士讲述了他在国际上争取我们国家网络空间主权的故事,强调要:“保持报效国家的使命感”,现场观众频频点头。方院士为国家培养了一批网络安全人才,他们用守护国家网络安全的实际行动践行了报效国家的初心。

“年少时,按照现在的流行说法,我是个‘学渣’。”“中学时,香港流行起摇滚乐,我省下生活费买了一把电吉他,和一帮朋友‘夹band(粤语:组乐队)’。”当苏国辉院士指着老照片里那个爬到树上的男青年,说这就是年轻的自己时,引来台下一片惊叹。

罗锡文院士用“一个开拖拉机的”来形容自己。他把自己的梦想总结成十分接地气的4句话——耕牛退休,铁牛下田,农民进城,专家种田;把将农民从繁重的劳作中解放出来,让农业生产的所有环节都实现机械化当成自己的初心;把大力推进机械化、智能化,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作为自己的使命……亲切而坚定的语言让台下观众掌声连连。

“同心共取他山石,不为新枝为故巢。”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杜如虚以一首诗开始他的报告,他说这是30多年前出国留学之际岳父的临别赠诗,也是他数十年来的人生写照。

自称“90后”的94岁钟世镇院士更是让现场观众欢声连连,也让人看到了这位“世纪院士”身上不仅有从事科研工作的严谨与认真,而且有着“老顽童”的青春与可爱。

心声:科研报国路每一步都与科研需求相关

曾任北京邮电大学校长6年,方滨兴院士有过无数次精彩的校内演讲,“爱国”是其演讲中谈及最多的词汇之一。报告会中,“爱国是科技工作者最重要的品质”是他的演讲主题。在方滨兴看来,在国际互联网的运行中,国家迫切需要构建并倡导网络空间主权的概念,抱着科技工作要满足国家需求的理念,他率先提出并研究网络空间主权的体系和理念。“对于科技工作者来说,一是保持报效国家的使命感,二是储备报效国家的能力,三是付诸报效国家的行动。”方滨兴结合自身科研工作经历,讲述了科技工作者对爱国的理解。

苏国辉院士的报告《感谢祖国!我这71年!》直抒胸臆,他在报告会中分享这段“游子返乡”的经历,表达自己与祖国深厚的感情。苏国辉说,成为一个成功的科学家,不仅在于学术上的成就,也在于祖国带来的归属感和荣誉感。他认为,国家提供的广阔平台和资源,促成了他的科研成果,更高兴的是国家对科研的支持还在不断增加。“如今国家繁荣昌盛,也给了科研工作者更好的平台与空间。我们要好好珍惜这个黄金时期,努力工作,报效国家。”

罗锡文院士一直从事水稻生产机械化的研究,他带领团队研发的“水稻精量穴直播技术与机具”成果获2017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从农机1.0时代到农机4.0时代,罗锡文是新中国农机发展的见证人和参与者。他从耕整、种植、田间管理、收获和干燥五个水稻生产的主要环节着手,为观众呈现了水稻生产方式和工具发生的巨大变迁。

在广州长大的杜如虚院士讲述了自己如何用毕生所学推动中国工业4.0的发展。他表示近来全球化进程受到挑战,制造业的发展因此受到影响。对此,他提出了应对之道——打造有韧性的智能制造业,韧性的内涵有三:创新、布局、应变。杜如虚以工业1.0至工业4.0的发展史阐明了创新的重要性,以德国百年制造业九巨头为例剖析长期投入、精心布局的作用,并通过沙漠胡杨的启示讲述及时应变的必要性。

被称作“世纪院士”的钟世镇既经历战火纷飞的年代,也走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年。“我亲身经历了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共和国的成长之路,我们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我希望能用我的经历告诉现在的年轻人,过去的艰难困苦和如今的来之不易。”成长在抗日战火纷飞年代的钟世镇在读高二时就投笔从戎。不过,还没来得及上前线,1945年日本投降,钟世镇选择了退伍继续学业。在科研路上,从解剖学、临床解剖学到数字医学,钟世镇的每一次选择,都与新中国的科研需求息息相关。一路走来,钟世镇始终走在科技的最前沿,让解剖学这门古老的学科绽放出时代光彩,为祖国科技发展做出贡献。

数说:广州科研

资源足:广州汇集了全省2/3的高校、77%的科技研发机构,拥有科学城、大学城、国际生物岛等一批创新创业基地,产学研平台载体众多。

平台强:截至2018年底,省级以上创新与服务平台超过2500个,广州高新区入选国家十大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截至2018年底,广州在孵企业数量9445家,众创空间累计179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50家,居全省第一,科技企业突破20万家。

广州:高层次人才集聚地

广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着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发展核心引擎,奋力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这迫切需要大量的科技人才。

而院士积极参与科普工作,也成为广州高层次人才积极到广州开展学术交流、居住工作、创新创业的缩影。当前,随着各项科技和人才配套政策的陆续出台,以院士为代表的高层次人才到广州开展学术交流、居住工作、创新创业的趋势逐年上升,广州正日益成为高层次人才的集聚地、前沿智慧的交流地和高端创新成果的转化地。

人才多:截至2018年底,在广州地区工作的诺贝尔奖获得者6人、“两院”院士97人,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493人;省“珠江人才计划”创新创业团队90个、高层次人才210人,“广东特支计划”入选者891人,分别占全省41.9%、58.3%、75%。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共3897人。

配套齐:截至2018年底,广州市“人才绿卡”累计已发放4880张;连续举办20届“中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2016年起更名为“中国海外人才交流会暨中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简称“海交会”),2018年“海交会”整体参会达5万人次,吸引近4000名海外人才参会,带来科技创新项目2000多个。

分享到: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