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半岛平台 >基层科协>广州>广州市>半岛(中国)

广州市科协举办女科学家“科学与创新”沙龙预热5.30全国科技工作者日

2018-05-03 来源:广州市科协 【字体:
阅读:

4月24日,广州市科协和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妇联在广州大剧院歌剧排练厅联合举办“听见花开”新时代女性沙龙之女科学家“科学与创新”活动。5位女科技工作者与来自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工作者代表、学生及热心市民共120多名观众分享成长经历和科研工作的故事,用自身的行动经历诠释新时代女科学家科学与创新精神。

五位主讲嘉宾分别是暨南大学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曲宜波,广州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材料研究所所长、高级工程师、材料学博士祝雯,广州智能装备产业集团战略发展部总监、高级工程师凌京蕾,广州市博士科技创新研究会副会长、广东工业大学教授、工学博士唐平和小鱼亲测科技广州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首席技术官陈雪平。沙龙现场,曲宜波分享了神经生物研究有望帮助瘫痪病人重获新生,唐平讲述了带领足球机器人团队参加比赛勇夺冠军背后的故事,陈雪平解释了毒理学如何应用到生物检测当中,祝雯揭秘了混凝土可从地上泵到几百米高空的“小秘密”,凌京蕾分享了她拿下多项专利的经历。女科学家的精彩分享为现场观众打开了一扇通往科技世界的大门,也博得了阵阵掌声。

成为科学家是不少小朋友小时候的梦想,到场的女科技工作者中,不乏自小立志做科学研究的。她们走向科学之路虽然各不相同,但她们都有着同样的愿景,就是让科研成果可以造福公众。

“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我最大的成就感来源于研究成果能应用到建筑中去。”从事建筑材料研究工作的祝雯自嘲是“搬砖的”,她和团队研发的混凝土添加剂聚羧酸减水剂,可让混凝土呈流体状态,从地下泵到几百米高空,改变了传统的建筑施工方式。在添加剂从实验室走向应用的过程中,涉及到化工与建筑两个学科的交叉融合,这对她来说挑战不小。

曲宜波从事的神经系统研究,研究成果可能要过上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得以应用,充分证明了科研不是一朝一夕见成果的事。她强调在国外留学时导师对她的影响很深。“我导师说,如果你有能力做科研,为人类的进步做贡献,这应该是你的职责。”曲宜波说,做研究会遇到很多挑战,但与此同时,这也是不断开拓人类对生命认识的过程,并不能用金钱或者物质去衡量。

陈雪平也谈到,基础研究到实际应用的过程非常漫长。“测试程序可能一两天完成,但背后的团队付出的努力是看不到的。”她的身份还是一名毒理学家,如今利用鱼胚胎去检测日用品是否安全,“毒理学家需具备一个服务社会的心态,希望把这些毒理学的知识捍卫消费者的安全和我们的健康,这是我们觉得很重要的。”

沙龙现场,5位女科技工作者分享了科研过程中遇到的种种挑战和困扰,但正是这些挑战促成了女科技工作者的不断进步、不断创新。

“保持一种对未知东西的好奇和探索,那你的创新的动力会一直保持下去。”谈及科学创新,凌京蕾有感而发。随着传统设备制造重工业逐步走向智能化,她和团队也正在攻克智能楼宇项目。她介绍,在不久的未来,结合大数据,电梯可以自动感知住户居住的楼层,还能检测电梯零件是否需要更换。

在提问环节,在场一位新闻专业的大学生担心自己将来会被机器人抢走饭碗。曲宜波告诉他,创新的潜力是无法替代的。“创新潜力是人脑一个很重要的特质,在AI时代,要想不被科技淘汰,就得不断创新,不能总是沉浸在信息洪流当中。”唐平称,科研人员与匠人最大的区别之一就是创新。她建议,政府要加大力度生成有创造力的土壤,让创新人才在广东这块有创新力的土壤落地生根。

科研需要大量的时间、精力投入,如何平衡工作与家庭,成了各位女科技工作者的难题。作为企业中的科研人员,祝雯对此感受非常深,直言平衡工作家庭比做好科研难度更大。

“企业最为关注效率,我们所有研究都围绕效益来做。我自己带科研团队,不仅要跟进科研工作,还要兼顾经营指标,在这样的工作压力下,家庭对事业的支持就尤其重要了。”在她看来,在单位和同事是一个大团队,在家里一家三口是一个小团队,制定严谨的时间表计划以及培养孩子独立能力必不可少。另外,夫妻之间也需要默契配合,她周六负责带小孩上兴趣班,到了周日带孩子的任务就交给丈夫。

曲宜波更坦言,做科研以来自己并没有完全的下班状态,无时不刻不在操心着课题进展,连过年也忙着准备材料申请项目。“连轴转”对于基础科研的工作人员来说是常态。“当然科研也是我们自己的兴趣所在,所以很多时候是痛并快乐着。”这句感慨引起了在场嘉宾的共鸣。

这个活动也是广州市科协2018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的预热活动,活动充分展现女性科技工作者投身创新争先行动,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奋力拼搏的精神风貌,进一步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中国科学家精神。

分享到: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