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半岛平台 >学术>学会动态>半岛(中国)

何真书记出席岭南新能源论坛并讲话

2017-12-21 来源:省硅酸盐学会 【字体:
阅读:

由半岛(中国)主办、广东省硅酸盐学会和华南理工大学承办的“岭南科学论坛”系列活动之“岭南新能源论坛”于12月15日在广州华南理工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大学城校区)举行。论坛立足为广东省新能源战略服务,重点关注新能源产业的前沿科技成果、基础研究的最新理论、新能源产业应用的最新进展。广东省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何真,广东省硅酸盐学会理事长于利刚、副秘书长肖惠玉,华南理工大学校长助理张明等领导出席了本次会议,会议由华南理工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教授/博导,中国硅酸盐学会固态离子学分会秘书长刘江主持。

何真在岭南新能源论坛—化学能量储存与转换基础研究学术活动中讲话时指出,科技社团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社会力量,学术创新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岭南科学论坛》是广东省科协学术创新能力提升项目的内容之一,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关键性作用的重大科技领域开展的高水平学术交流活动。

本次论坛以“化学能量储存与转换基础研究”为主题,邀请国内多名专家分别就《锂离子动力电池及关键技术》《甲醇燃料电池的发展及其应用前景》《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超级电容器》《化学能源转换的关键纳米材料与器件》《广东省新能源产业发展分析》等方面进行了专题报告。

同济大学教授黄云辉专家的报告《锂离子动力电池及关键技术》中介绍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方向、车用动力电池的发展趋势、各类锂离子电池市场需求、动力与储能电池实验室代表性工作等等。黄云辉教授说,国家层面出台了未来5年的补贴标准,重点为国内品牌和纯电动汽车;2020年,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年产值将超过3300亿元;储能电池目前产值为19亿元,预计2020年将达到620亿元。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邢巍教授在《甲醇燃料电池的发展及其应用前景》中介绍了甲醇燃料电池的研究进展。

中山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副院长童叶翔以《超级电容器》为题做专题报告,童叶翔在报告中指出,目前的研究工作为高容量、高倍率及高稳定性的柔性储能材料大面积可控制备提供了新方法。

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广东省燃料电池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廖世军在今天所作的专题报告里,提出了《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最新的研究应用情况。燃料电池的大规模商业化仍然面临着燃料电池成本过高和耐久性不足的两大传统难题的挑战,在我国还面临着关键材料依赖进口、核心技术薄弱、产业链未能形成、缺乏强势燃料电池企业的问题,目前国内开发的燃料电池汽车的心脏(燃料电池电堆及系统)大多从国外买进。华南理工大学是国内最早从事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研究及开发的单位之一,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关键材料的创新研究、核心技术开发、燃料电池技术示范、燃料电池技术的产业化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系列高水平的研究开发成果,与企业合作的燃料电池商业化也取得了突出的成效。

欧盟科学院院士,美国能源部前沿能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华南理工大学绿色能源化学与技术学科带头人、能量储存与转换团队负责人刘美林教授,在他的专题报告《化学能源转换的关键纳米材料与器件》里指出,目前珠三角地区锂离子电池产值占全国的35%左右,有绝对优势。但是,高性能锂离子电池生产技术,特别是动力电池的生产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是有一定差距。

钟世玉博士在《广东省新能源产业发展分析》报告中指出,加快新能源产业发展已经成为各个国家推动能源转型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也是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高点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广东在新能源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在风电设备、光伏发电产品、核电三大领域,形成了以明阳为代表的知名风电企业,明阳风电占据全国8%的市场份额,风电设备制造产业已有相当规模;光伏发电装备制造形成了从电池组件、光伏生产装备制造到相关配套系统的完整产业链,典型企业包括拓日、爱康、南坡等;核电产业则聚集了从设计研发、设备制造、性能验证到工程建设、生产经营、人才培养的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支撑广东核电装机容量占据全国60%的份额。当前,广州开发区正在大力实施NEM(新能源、新材料)价值创新产业战略,打造氢能产业链,并积极布局能源互联网产业,打造新一代千亿级产业集群;深圳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也在快速增长,占据行业先进地位;佛山三水则集聚了一批光伏发电装备制造企业。总之,作为经济强省、世界制造基地和能源消费大省,广东又在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未来随着能源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推进,新能源产业在广东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分享到: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