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生态学会联合主办“北回归线生态文化与中国北回归线地区生态农业学术论坛暨北回归线特色农产品鉴赏会”
2017年6月21日,由广东省生态学会、广州市从化区科学技术协会、广州市从化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广州市从化区农业局等单位联合主办,广东省生态学会农业生态专业委员会、广东省生态学会人文生态专业委员会、广州市从化区博物馆、广东省生态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广东省生态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广东省生态学会可持续旅游与生态管理专业委员会、广东省现代生态农业与循环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设计与传播系等单位联合承办的“北回归线生态文化与中国北回归线地区生态农业学术论坛暨北回归线特色农产品鉴赏会”在广州市从化区隆重举行。来自中国北回归线沿线五个省区(台、闽、粤、桂、滇)等地的专家代表近200人共聚一堂,围绕五省区生态农业建设和相关资源优势互补与共享,富有中国北回归线地区特色的科技文化与产业资源整合的新途径、新模式与新机制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
开幕式
论坛的开幕式由广东省生态学会副理事长、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副院长章家恩教授主持。从化区委常委、区政府党组成员毛松柏先生、广东省生态学会理事长周国逸研究员、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骆世明教授分别致辞;从化区政协副主席、科协主席任洪华先生发言,对从化区北回归线文化科普活动进行了回顾与展望。
在上午的特邀大会报告上,福建农林大学张志兴副研究员、云南大学吴兆录教授、华南农业大学章家恩教授、广西大学黄京华教授、暨南大学段舜山教授、广州市从化区农业局覃东周副局长分别做了《农业景观多样性恢复与应用》、《从国际视野看云南北回归线南部的自然环境、产业现状和宜居生态文明高地》、《中国北回归线地区的生态循环农业建设与产业融合发展》、《广西生态农业现状及发展展望》、《中国北回归线上的海洋生态系统》、《从化区北回归线特色农业发展现状与展望》的特邀报告。下午的专题报告在维也纳酒店第一会场和第二会场分别举行。第一会场报告由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陈步峰研究员和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叶清研究员主持。广东省生态环境技术研究所程炯研究员、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王代容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叶清研究员、广州大学胡位荣教授、中山大学陈宝明副教授、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何香凝艺术设计学院视觉传达系熊强主任、广东省老科技工作者协会副秘书长朱建春高工分别做了《珠江三角洲桑基鱼塘综合整治与文化传承》、《北回归线上的广东园林花卉产业》、《北回归线上的绿色明珠——鼎湖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北回归线上的美味佳果》、《北回归线地区外来入侵植物的研究与展望》、《关于北回归线品牌乡村的建设》、《把从化建设成为北回归线上治理养殖污染的样板》的报告。 第二会场报告由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主任蔡江宇教授和从化区科协任洪华主席主持。蔡江宇教授、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何香凝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刘太雷教授、广东省生态学会人文生态专业委员会主任陆玲副研究员、广东省生态学会人文生态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梁达平高级政工师、广东省生态学会人文生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黄建中先生、广东省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马桂铭副教授、中山大學南方學院周先捷助理教授、广州市从化区博物馆何彬彬先生分别做了《中国北回归线五省区竹文化与生态设计》、《关于“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艺术特色小镇”开发建设思考——以从化区为例》、《试探北回归线生态学的概念、范畴和特征》、《中国北回归线标志探讨》、《充分挖掘北回归线的科普文化内涵 开发具有从化特色的文创产品》、《中国北回归线带的气候环境优势和隐忧》 、《從文化創新與特色營造探討北回歸線夏至235的地方魅力》、《北回归线文物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以从化为例》的报告。
专家代表合影
本次论坛执委会主席、华南农业大学章家恩教授对会议进行了总结,并宣读了《中国北回归线五省区产学研合作与共享发展之羊城倡议》。倡议内容包括建立北回归线地区的多方位合作共享平台、打造北回归线地区生态产业与生态文明建设论坛、以节庆活动带动北回归线地区的文化交流、以产学研和商务对接活动推动北回归线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以跨区域的协同调查研究与科技攻关促进科学决策与科学发展、以互联网+多媒体手段加大跨区域科技文化宣传与社会经济资讯共享等6个方面。论坛结束后,专家代表在从化良口举行了北回归线特色农产品鉴赏会。期间代表们研讨了如何创建从化北回归线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大家通过广泛深入的交流、观点的碰撞和多角度的研讨,达成了系列共识,并向北回归线沿线地区及社会各界提出了《中国北回归线五省区产学研合作与共享发展之羊城倡议》。
论坛报告内容涵盖生态循环农业、农业景观多样性恢复与综合整治、林业生态、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园林产业、绿色果业、外来入侵生物与生态安全、生态环境资源保护、生态休闲旅游开发、美丽乡村建设、北回归线文化挖掘与传承、竹文化开发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等方面。论坛组版了《论文摘要集》,不仅汇编了从收到的近百篇论文(摘要)中精选出的38篇摘要,而且还选编了中国北回归线五省区特色农产品的图片介绍、广州从化北回归线科技生态文化系列活动大事记等资料及其他相关附件。另外,在论坛期间还通过墙报形式举办了系列科普展览。
科普展览
本次论坛多学科聚焦中国北回归线地区生态农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是主办方在北回归线地区协同打造的富有创新性、前瞻性的学术思想交流和产学研合作的新平台。论坛取得一系列成果,对推动广东及我国北回归线地区其他省份的生态科技创新、生态产业发展、生态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附:
中国北回归线五省区产学研合作与共享发展羊城倡议
北回归线是地球上一条具有重要意义的生态特征线。北回归线穿越我国南方五省区(滇、桂、粤、闽、台),这些地区属于同一气候带,拥有丰富多样和极其优越的环境资源禀赋,以及一脉相承的生态文化与民俗传统、天然的地缘区位优势。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促进北回归线五省区生态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探索我国北回归线区域科技文化及产业资源的优势互补与共享发展的新途径、新模式和新机制,以推动北回归线区域社会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2017年6月21日,由广东省生态学会、广州市从化区科学技术协会、广州市从化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广州市从化区农业局等单位,在广州市从化区隆重举办“北回归线生态文化与中国北回归线地区生态农业学术论坛暨北回归线特色农产品鉴赏会”,有来自中国北回归线沿线五个省区的专家代表近200人参加。
与会专家代表通过广泛的交流、观点的碰撞和多角度的研讨,达成了系列共识,并向北回归线沿线地区及社会各界提出以下倡议:
1、建立北回归线地区的多方位合作共享平台。 成立中国北回归线地区五省区生态文明建设产学研合作联盟。联盟成员可包括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企业、协会、学会、行政管理部门、咨询服务机构、金融机构等。
2、打造北回归线地区生态产业与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在每年夏至日,定期召开北回归线地区生态产业与生态文明建设论坛。实行五省区轮流举办论坛方式,具体地点由五省区生态文明建设产学研合作联盟理事会商定。
3、以节庆活动带动北回归线地区的文化交流。 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北回归线地区特色农业文化节、科技文化节、民俗文化节、饮食文化节等系列活动。每年可多地点、多时段举行。
4、以产学研和商务对接活动推动北回归线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北回归线地区的特色休闲生态旅游与民俗文化体验活动、企业商务交流洽谈活动、产学研对接活动、夏至节科普文化活动、大中小学生夏令营活动及知识竞赛等相关活动。
5、以跨区域的协同调查研究与科技攻关促进科学决策与科学发展。 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跨省区的产学研联合考察、调研和产学研系统攻关研究,提交相关的调研报告或科学研究报告,为北回归线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社会经济发展和政府决策提供咨询支持。
6、以互联网+多媒体手段加大跨区域科技文化宣传与社会经济资讯共享。 建设合作联盟网站,运用多媒体和新媒体等手段及时发布和宣传介绍北回归线地区的生态环境资源、特色产业、民俗文化、社会经济发展动态以及国家大政方针、市场需求动态、相关会务商务活动动态等相关信息,以实现资源信息的共享服务。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