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医学】2020岭南科学论坛之精准医学高峰论坛在广州举行
8院士齐聚羊城,纵论中国精准医学前沿与创新
11月27日,由半岛(中国)、广东省科学技术厅主办,广东省工商业联合会、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支持,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广东省人民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广东科技新闻工作者协会承办的2020岭南科学论坛之精准医学高峰论坛在广州举行,8名院士共聚一堂,纵论中国精准医学发展,引领精准医学前沿,集智聚力、建言献策,助力精准医学发展。
论坛院士顾问团共同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常务副校长,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粤港澳大湾区精准医学研究院院长金力,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医疗处处长张文宝,广东省卫生健康委一级巡视员刘冠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副部长、蚌埠医学院院长、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会长翁建平,广东省科协一级巡视员唐毅做大会致辞。论坛院士顾问团共同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生物岛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校长、广东省科协精准医学学会企业联合体首任主席徐涛作视频致辞。开幕式由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孙炳刚主持。
开幕式现场
中国科学院院士徐涛视频致辞
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力致辞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医疗处处长张文宝致辞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一级巡视员刘冠贤致辞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副部长、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会长翁建平致辞
广东省科协一级巡视员唐毅致辞
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孙炳刚主持开幕式
2015年初科技部召开国家首次精准医学战略专家会议,提出了中国精准医疗计划。5年过去了,精准医学发展取得哪些成果,中国精准医学的科技创新水平和竞争优势如何,未来又将有哪些走势?
以下是院士们在本次论坛上发表的精彩观点摘录:
【1】精准医学时代:从诊断治疗为主,到健康保障为主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润生
陈润生院士以《从新冠病毒、精准医学到核酸药物》为题向大会作报告。他认为,破解新冠病毒需要精准医学支持。COVID-19尚有很多问题依然没有解决,如原宿主和中间宿主、怎样从宿主传染到人等,核酸疫苗看到了苗头,其他药物却依然没有突破性进展。如果能利用大数据进行精准分析,研发出更有效的药物,从理论去预期病毒未来的突变、可能传播的地点等,人类在预防和治疗新冠肺炎方面将会有非常重大的突破。
陈润生院士提出,人类遗传密码的破译,整个生物医学进入大数据时代,组学大数据与医学、尤其是临床医学的结合,大量信息的介入,推动了精准医学的出现。“这不仅使我们对疾病的诊断治疗、药物的应用更加精准,也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医疗健康方式——从诊断治疗为主,过渡到以健康保障为主。”
关于精准医学的未来发展,陈润生院士认为,精准医学已经成为新一轮国家科技竞争和引领国际发展潮流的战略制高点,它带来的是一些本质性的改变,也必然影响国家医疗政策、法律法规、医保体制、药物管理体制等一系列的变更。最终将带动精准医学相关产业的重大进步,精准医学相关产业规模可达到万亿美金。
【2】干细胞治疗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科学可行
中国科学院院士,解放军第三〇二医院教授王福生视频连线
干细胞治疗疾病是精准医学的一重要研究方向。王福生院士通过视频以题为《肝病和新冠肺炎细胞治疗的最新进展》向大会分享了细胞治疗的观点与看法。
干细胞为什么能帮助治疗肝病?他认为,细胞治疗是肝病免疫学的特点。免疫具体表现为免疫防御、免疫稳定和免疫监视。免疫防御即抗感染免疫,出现问题时,容易免疫低下、缺陷,患感染性疾病;免疫稳定即内环境稳定自体耐受,出现问题事易出现超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免疫监视即清除突变、肿瘤细胞,出现问题时容易发生肿瘤转移、复发。
王福生教授表示,乙肝发展到肝硬化,后期再发展为肝癌,被称为乙肝患者必经的三大阶段。研究表明,在特异性免疫治疗的同时,增强抗病毒治疗,能够减轻肝脏损伤,增强机体免疫力。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多潜能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它可以分化成多种功能细胞,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肝硬化正在成为一种损伤小、并发症少、疗效明显的治疗手段。
另外,他认为,干细胞治疗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科学、可行。在武汉,对重型新冠肺炎患者进行了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研究,结果表明:干细胞治疗新冠肺炎,患者输注过程安全顺利,耐受性好,无任何不良事件。与对照组相比,临床症状显著改善,化验检查指标、肺部影像学检查均明显好转。干细胞治疗重症患者的安全性与疗效被证明。临床前试验及部分临床试验结果表明,间充质干细胞安全性良好,未见严重的不良反应,对肺部阴影的吸收有促进作用。
“综合所述,干细胞治疗重症新冠肺炎患者具有科学性、可行性、原创性,有助于解决临床重大需求,其研发、应用、推广,则需要医、研、企一体化。”王福生介绍。
【3】大数据在慢病防治工作中发挥着突出作用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肾内科主任侯凡凡
侯凡凡院士一直致力于慢性肾脏病防治研究。她通过系统的临床随机对照、前瞻性队列等循证医学研究,揭示了我国慢性肾脏病及其主要并发症的发病规律及危险因素,提出了预防或延缓慢性肾脏病进展的临床新策略。
侯凡凡院士在《大数据与慢性病临床研究》报告中提到,目前我国非传染性慢性病防治工作正面临着瓶颈期,如患者数量不断增加、医疗队伍缺口巨大;发展不均衡,先进技术难以惠及基层;缺乏针对国人特点的循证医学证据等。如何突破困境?她认为,“医疗大数据”在慢病防治工作中发挥着突出作用。一是了解慢病流行规律,为防治提供证据;二是建立疾病诊断模型,实现早诊早治;三是慢病治疗药物,临床真实世界评价;四是发展智能医疗,重塑医疗产业。
在一项名为“中国肾活检系列研究”中,侯凡凡院士团队利用大数据首次证实了我国膜性肾病发病率增加与空气污染有关。“我们用了10年时间,对我国282个城市、938家医院所有做过肾活检病人进行了分析,发现空气污染严重、PM2.5水平越高的区域,膜性肾病发病率就越高。”侯凡凡院士指出,在PM2.5水平大于70ug/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