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半岛平台 >通知公告>半岛(中国)

广东省科协关于印发2019年科普工作要点的通知
粤科协普〔2019〕14号

2019-04-01 来源:省科协科技普及部 【字体:
阅读:

各地级以上市科协、省科协直属各单位:

现将《2019年广东省科协科普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组织实施。

广东省科协

2019年3月19日

2019年广东省科协科普工作要点

2019年全省科协科普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中国科协工作部署,以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为导向,更好地服务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全面深入实施《广东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为实现2020年我省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超过10.5%的目标奠定坚实基础。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深入开展弘扬时代新风科普行动

1.开展“弘扬时代新风科普系列活动”。以“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为主题,全省科协组织开展广东省科普嘉年华、全省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全省科技进步活动月和全国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等主题科普活动,大力宣传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绿色发展、安全生产、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卫生健康等科学知识和观念,传播科学发展正能量,促进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在全社会普及运用,在全社会推动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

2.开展“弘扬时代新风科普信息化行动”。主动适应信息化飞速发展的趋势,促进“线上线下”科普工作相结合,提高科普活动的社会参与性和群众参与性。发挥“广东科普”微信公众号、微博、“广东科普”频道等示范作用,充分发挥青少年科技教育服务平台、广东省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服务平台、广东科普新媒体联盟平台、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联盟平台以及各级科普网站等服务平台的功能,组织全省科普中国社区e站、乡村e站、校园e站、科普教育基地e站,大力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和公民道德建设,聚焦民生热点和公众科普需求,宣传普及科学知识,进一步提升科普宣传覆盖面和影响力。

3.开展科学传播行动。根据《中国科协科普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通过构建科学传播团队(设首席科学家1人、专家科普志愿者5人),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以省级学会为依托,充分调动科技工作者的专业和智力优势,广泛开展群众性科普活动,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组织科学传播专家团队及专家积极开展科普创作和科普传播,开展全省性、创新性、示范性科普活动,推动形成学科科普品牌,针对学科或行业相关社会热点焦点和突发公共事件,及时领衔或参与开展应急科普服务,为公众解读热点焦点及公共事件背后的科学知识,传播本学科或行业科技工作者的共识,正确引导社会舆论。以“拥抱新时代,弘扬主旋律”为主题,动员和组织广东十大科学传播达人、广东科普讲师团和各级科普志愿者开展弘扬时代新风科学传播行动。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关注和参与弘扬时代新风活动,组织号召我省科普领域的杰出代表,积极利用他们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向公众传播正能量,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生活。

4.开展“弘扬时代新风大型宣讲行动”。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决策部署的任务分工安排,结合贯彻落实省委十二届四次、六次全会精神,在全省范围内开展1000场以上群众性科普活动,组织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走进社区、农村、学校,举办科普报告、院士专家校园行等科普宣讲系列活动,以青少年、农民、城镇社区居民、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等重点人群为突破口,大力弘扬时代新风。

5.继续开展“弘扬时代新风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行动”。创新科普资源征集和表现方式,充分发挥科普专家和社会力量的作用,通过开展“广东省科普作品创作大赛”、“科普剧大赛”、“科普讲解员大赛”等各类活动征集优质资源,推动形成一批公众喜爱的基于网络传播的科普微信、微博、微视频、微电影、微动漫等数字化科普资源,通过手机、电视、广播、电影院线、多媒体视窗等进行定向、精准推送。开发编印一批科普挂图、海报、图书、宣传册等,在全省机关、公园、宾馆、车站、影院和学校、农村、社区等公共场的科普画廊、宣传栏等进行张贴和派发,提高科普资源使用率和科普受众面。聚焦三大攻坚战,开发推送服务风险防控、污染防治和精准扶贫脱贫三大攻坚战的优质科普资源。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开发推送宣传布局在广东的国家大科学装置、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的优质科普资源,免费为基层科协、科普教育基地、科普示范基地等基层科普组织配发和推送科普宣传材料,提高科普宣传覆盖面。

二、认真履行《科学素质纲要》实施牵头职责

6.深入开展各项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充分发挥各级科学教育特色学校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强科学教师的培训工作,促进校外科技创新活动与学校科技教育融合发展,推动青少年科技创新类竞赛、体验、交流等活动常态化、制度化。组织开展第34届广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第19届广东省青少年机器人竞赛、第7届广东省青少年科技实践能力挑战赛和第7届广东省青少年虚拟机器人竞赛,继续开展全国青少年高校科学营广东营活动、广东省中学生英才计划、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和院士专家科普报告校园行等普惠性活动。

7.扎实开展乡村振兴五大科普行动。认真贯彻落实全省农村科普工作会议精神,积极动员各方力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组织实施美丽乡村科学传播行动、科普助力经济振兴行动、新型农民技能培训行动、农村科普信息化提能行动和农村科普能力提升行动,为提高农民科学素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人才技术支撑。继续建设和利用好科普中国农村e站,提高农村科普信息化服务能力。

8.深入实施社区科普惠民系列行动。充分发挥各级科普示范社区、社区e站的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提升社区科普公共服务能力。健全社区科普服务体系,坚持群众性、社会化的工作方式,以社区的老年人、进城务工人员和待业人员、学龄前儿童和青少年等群体为主要对象,广泛组织开展科技、卫生、环保、安全和法律服务进街道、进楼宇、进家庭活动。加强职工技能培训工作,健全社区科普漂流书屋、科普活动室、创新创客体验馆、科普画廊、科普志愿者服务站等科普基础设施。

9.加强面向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技术宣传教育工作。联合和依托各类干部培训院校、党校,举办各类科技讲坛、科普大讲堂和科普报告会,提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执政水平、科学治理能力和科学生活素质。

三、积极打造科普服务公共平台

10.建设广东省科普创新发展联盟和广东省健康科普教育联盟。动员和组织高等院校、研究所、科技社团、科普教育基地、企事业单位、学校、医院、社区等基层科普组织,创新科普工作机制,通过发布联盟任务的形式,发动联盟成员开展科普工作,提供交流、学习、互动、推广的平台,进一步调动和团结社会力量参与公众科学素质建设。

11.创建一批广东省科普小镇。联合省科技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等单位,创建一批广东省科普小镇。依托拥有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科技资源、自然生态等资源的企事业单位为骨干,通过制度创新、机制创新,带动和整合周边资源,建设成为面向社会公众、科普主题突出、科普功能较强的科普小镇,更好地集成科技、文化、旅游、农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等方面的资源,形成强大的科普工作合力,推动我省科普事业创新发展。

12.打造科普活动新品牌。联合省科技厅和有关省直部门继续开展广东省科普嘉年华活动,通过声势浩大的系列科普活动和多渠道、全媒体的广泛传播,吸引更多公众和社会力量关注和参与科普工作。组织开展全省公众科学知识网络大赛,充分利用主流网络媒体的强大传播能力,吸引更多公众和社会力量关注和参与科普工作,进一步提高我省科普工作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四、加强科普基础条件建设

13.积极优化科普创新发展环境。主动争取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加强调查研究,加快推进《广东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的立法进程和各级科普激励政策的建立,加强与科技、教育、卫生、文化、农业等纲要成员单位的联系合作,健全发挥纲要实施工作机构的作用,完善评估、考核、激励工作制度。

14.组织开展科普创新发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高质量完成《基于粤港澳大湾区的新时代科普创新发展战略研究》重大课题研究,提出面向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科普创新发展的模式和路径选择。指导深圳市、东莞市开展科普创新发展示范基地建设,与科普创新发展取得重要成绩的企事业单位开展务实合作,推动全省科普创新发展。

15.加强科普组织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健全基层科普组织体系和示范体系,动员更多的社会资源支持科普工作,加强对农村、社区、企业科普人才和青少年科技辅导员队伍的培训工作,大力发展科普志愿者队伍,完善科普志愿服务激励机制,提高科普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

16.充分发挥科技场馆等科普阵地的重要作用。继续做好科技馆免费开放试点工作,促进基层科技馆信息化、体验化、普惠化、社会化。大力发展各级科普教育基地,巩固和发展农村科普“站、栏、员、基地”、科普漂流书室、公众科学素质体验馆、“科普大篷车”等科普基础阵地。深入开展“中国流动科技馆”全省巡展和“科普大篷车”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活动,推动社会科普服务公平普惠。

分享到: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