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乡村振兴科普行动 为提升农民科学素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新贡献
在全省科协农村科普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省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 何 真
(2018年1月8日)
根据十三五全省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部署,今天我们召开全省科协农村科普工作会议,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广东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扎实推进农村科普工作,进一步动员和组织广大科技工作者为提升农民科学素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新贡献。
关于近几年农村科普工作的情况
近几年来,我省各级科协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服务“三农”中心工作,组织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深入推进农民科学素质行动,广泛动员和组织广大科技工作者大力开展农村科普宣传、技术推广、技能培训、人才服务等科普惠农活动,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业技术进步、提升农村群众科学素质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开展主题科普活动,促进农村科学文明建设
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实施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工作的部署和要求,各级科协围绕“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促进创新创造”的工作主题,广泛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全国“科普日”、全省科技进步活动月、千乡万村环保科普行动等各类科普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宣传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普及绿色发展、安全生产、卫生健康、耕地保护、防灾减灾、乡村文明等科技知识和观念,传播科学思想,反对封建迷信,帮助农民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养,为建设科学文明的美丽乡村提供精神力量。近几年来,省科协联合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司法厅、省农业厅、省文化厅、省卫生计生委、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团省委、省妇联、省地震局、省气象局、省公安消防总队、省农科院、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和相关地方政府,先后在肇庆市、河源市、惠州市、清远市、韶关市、揭阳市、汕尾市、江门市、佛山市、花都区等地举办全省主场科普活动,坚持推动全省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全省科技进步月和全国科普日活动三大主题科普活动持续开展。全省科协统一行动,精心筹备,每年组织开展的重点活动项目超过1000项,参加的群众超过1000万人次,是广大群众参与最多、持续时间最长、社会影响最大的群众性科普活动。2016年,我省“三下乡”活动、全国科普日活动得到了中央宣传部、中国科协等部门的表彰。近几年来,结合农村中心工作和群众的需求,各地不断创新农村科普宣传方式。广州、汕头、东莞、惠州、韶关、茂名、汕尾等市利用微信公众号、农村信息直通车及时向群众宣传推送科普信息,开展村居科普宣教和“农民科学素质网络竞赛”;中山、潮州、梅州、云浮等市在电视台、报纸、政府门户网站上开设《科普大篷车》频道、科普专栏;广州、佛山、韶关等市举办科普惠民一日游活动,传播科学知识;江门、珠海、中山、肇庆、揭阳、云浮、广东科学馆等单位开展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三进”活动,把科普展教工作深入到粤东西北及偏远山区的学校、社区、农村;河源、清远、省老科协等组织科普文艺小分队深入农村地区巡回演出;湛江市、省科普志愿者协会利用暑假组织大学开展环保科普行动;汕头市澄海区开展“全民‘亮眼’行动”,在全区11个镇街道182个村(社区)和134所学校免费开展眼健康检查服务,深受群众欢迎,等等,促进广大农村形成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浓厚氛围。
二、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惠及农村千家万户
按照中国科协、财政部关于组织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的工作部署,各级科协联合财政部门,认真组织开展国家、省两级科普惠农兴村计划。采取“以奖代补、以点带面、榜样示范”的方式,对具有突出贡献、较强区域示范作用、辐射性强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和农村科普带头人进行评比表彰。通过制定实施办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规范评审标准条件、推荐评审程序、实施工作步骤和资金使用要求,保证计划实施工作“公开、公平、公正”。至2017年,我省共获得全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表彰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107个、农村科普示范基地82个和农村科普带头人154人,获得中央财政奖补资金4440万元;获得省级表彰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60个、农村科普示范基地85个和农村科普带头人75人,发放省级财政奖补资金2550万元。肇庆、惠州、汕头、江门、湛江、阳江等地还配套实施本级科普惠农计划,进一步扩大示范带动覆盖面。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以来,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村群众科技兴农、科技致富的积极性,较好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技术进步,大大增强了科协系统农村科普工作的公共服务能力。据不完全统计,通过表彰对象的示范带动,共推广农业新品种3490个(次)、新技术2630项(次),开展科技培训5490次,培训农村群众100多万人次,建立科普惠农服务站278个,辐射带动农户10多万户发展专业生产,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各地在充分发挥科普惠农表彰对象的技术示范、辐射带动作用中,适应群众生产发展需求,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建立科普惠农“直通车”平台,实现信息、技术、人才、产品流通服务有效共享,不断创新科普服务形式和内容,推动科普惠农计划深入发展。茂名、阳江、河源、中山等市大力推动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开展电子商务技术培训,引进合作企业,通过线上、线下资源加强特色产品配送、销售,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结出了丰硕成果,被广大农民亲切地称为“惠民工程”、“幸福工程”。广东的经验得到了中国科协的充分肯定和宣传推广。
三、开展“千会服务千村”行动,助力农村经济发展
全省科协认真贯彻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和国家强农政策,发挥科协的人才技术优势,组织实施科普扶贫工作,开展“千会服务千村”行动,采取“一会一村”“一会多村”“多会一村”的方式,大力培育和发展农村专业技术服务组织,动员和组织科协所属专业学会为农村经济和农业发展提供人才、智力和技术支持。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共有4000多个省、市、县三级学会(协会、研究会)在15000多条自然村开展科技帮扶结对工作,参加的科技专家达10多万人次,发展农村专业技术协会2800多个,建立科普示范基地5600个,基本实现了“扶持一个农技协、培育一个示范基地、推动一个产业发展、致富一方百姓”的目标要求,开创了一条科普引领、专业学会支持、公司基地示范、农民受益的农村科普新路子。肇庆、阳江两市与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联合开展“银会合作”行动,为农技协、科普示范户、农业企业、家庭农场累计发放贷款超过1.1亿元,有效缓解了农村融资难的问题。湛江市采取“包村联户”的方式,形成了“专家组+农技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技术服务新模式,创建种植、畜牧、渔业试验示范基地20多个、联系科技示范户5000多户。江门市通过培育科普带头人、农科普基地,服务农户4多万人次。汕尾市主动服务生态农业发展,推广生物肥近230吨,应用面积5.2万亩。东莞市积极打造乡村旅游文化,形成循环经济农业科普区。各级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团结农村能工巧匠,带领群众发展生产,不断创新农业生产模式,促进农村经济多元发展和农民共同富裕。阳春市养鱼协会会员养鱼6000亩,年产鲜鱼近7000多吨,年产鱼苗3000多亿尾,占全省鱼苗生产总量的42%,会员人均纯收入达14112元,带动全市养鱼大户600多户,养鱼产值达1.5亿元。惠州市梁化镇辣椒协会建立9个示范基地,带动3200多农户种植辣椒1.6万多亩,会员人均纯收入27800元,比全县平均水平高30%。龙门县养蜂协会联系会员养蜂户2500户,养殖蜂群8.5万群,年产蜂蜜2000吨、产值1.1亿元,养蜂户年均收入达4.8万元。雷州市扶持发展了13家村级协会,服务涉及果树、粮食作物、蔬菜、畜牧、水产养殖等多个产业。其中,雷州市青枣技术协会会员覆盖11个镇235个行政村,带动1600户农户,年销售青枣5000万公斤以上、产值2亿元。
四、组织科技培训,培养新一代农村乡土人才
各级科协以实施《农民科学素质行动》为抓手,联合组织、农业、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等部门,大力开展各种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和农村党员干部实用技术培训,着力培养具有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科技、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据不完全统计,近五年来,全省科协组织开展的各类技术培训17000多场次,培训农民500多万人次。省科协组建了200多人的农村实用技术讲师团,坚持开展送科技下乡服务,定期组织专家分赴各地举办实用技术培训,为基层培训工作提供人才支持。利用岭南科普网络平台,汇集各种技术讲座视频、新技术推广规程和图片资料等优质资源,免费提供各地下载使用。各地科协适应农村群众分散、农业生产季节性变化的情况,不断探索创新农村技术培训服务内容,运用现代传播技术,运用农业APP、网络在线培训、远程诊断、微信指导、有线电视讲座等灵活多样的培训载体,极大地方便了群众获取科技信息和运用新技术。茂名市科协结合实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行动”,举办技术培训200多场次,受训人员30000多人次,推广新技术200多项。河源市针对山区大力发展油茶、食用菌、茶叶等优势产业需求,培训技术人员4000人次。珠海市坚持开展农民技术培训与农村基层党建同步推进。肇庆市加强与组织部门的合作,对全市村书记主任进行轮训。云浮市加强新技术运用的培训,推广无人机喷农药技术。
五、加强基础条件建设,提升农村科普服务能力
各级科协高度重视农村科普基础、设施阵地、人才队伍建设,结合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和科普示范县(市、区)创建工作,积极创造条件完善各类农村科普基础设施,提升农村科普公共服务能力。加强农村“站、栏、员”建设。据不完全统计,目前,70%的农村乡镇建有综合性的科普活动站;50%以上的行政村建有科普活动室;全省已建成科普画廊6700座,50%以上的乡镇、行政村建至少有一处长度5米以上的科普画廊,展示内容至少每两个月更新一次,有些地方还建立电子科普画廊。积极建设科普中国乡村e站、新农村微信微视频、电商服务平台,实施农村科普信息直通车工程,增强科普信息化服务能力。中山市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全市农村科普文化室全覆盖,是第一个完成市、镇、村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的地级市。加强农村基层科普组织建设,大力培育和发展乡镇科普协会、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科普基地。加强农村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科普志愿者队伍,定期组织科普志愿者深入农村开展技能培训、技术服务。目前全省拥有各类科普志愿者25万多人。汕头市建有科普志愿者队伍79支、人数6000多人,所有科普示范点都建有50人以上的科普志愿者队伍。广州增城区建立区街村三级科普志愿者组织97支,人数达到3300多人。
关于今后农村科普工作的意见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是全省科协的首要政治任务。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对标十九大精神和党委政府的工作要求,围绕服务“三农”中心工作,深入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坚定信心,更新理念,创新方法,以实施乡村振兴科普行动为主要抓手,进一步组织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为提高农民科学素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新贡献。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不断满足农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作为科普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聚集美丽乡村建设、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技术进步、农民科学素质提高,充分发挥科协组织的人才网络优势,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
坚持以问题为导向,针对农民科学素质偏低、农村科普发展不平衡、科普资源不足、科普手段落后等突出问题,进一步转变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式,加快农村科普信息化建设,推动传统农村科普工作转型升级。
坚持大联合大协作,主动作为,加强与党政涉农部门的联系,加强与社会力量的合作,加强科协系统的联动,形成农村科普工作新合力,实现优质科普资源互通共享。
在今后五年时间,在全省科协系统大力组织实施乡村振兴五大科普行动,以新理念、新举措、新作为努力开创农村科普工作新局面。重点组织开展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实施美丽乡村科学传播行动
围绕党的十九大提出的“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乡村建设目标,组织实施乡村科学传播行动。一是准确把握新时代农村科普宣传的方向。动员和组织广大科技工作者高唱时代主旋律,大力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绿色发展、生态优美、安全生产、健康生活、节约资源、防灾减灾、乡村文明等科技知识和观念,反对陈规陋习和封建迷信,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促进农村群众自觉养成运用科学知识处理日常工作生活的习惯,让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在农村蔚然成风,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价值。二是创新科普宣传方式。广泛组织开展经常性、群众性科普宣传教育活动,采取群众容易理解接受的内容和渠道,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全省科技进步月、全国科普日等主题科普活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移动通讯等传播渠道开展专题宣传,促进科普宣传线上线下有机融合。三是加强科普宣传资源的开发与共享。开发一批弘扬时代主旋律、与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科普图书、挂图、海报、科普剧和基于网络、移动通讯传播的科普微信、微视频,充分利用科普中国、广东科普、半岛平台、腾讯、家庭医生在线等专业网站的优质资源,不断丰富农村科普宣传教育内容。四是组建农村科学传播团体。动员更多科技专家、科学传播达人、科普志愿者深入农村开展“科普文化进万家”服务,举办农民科学知识网络竞赛、科普文艺、科普大逢车进农村等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丰富农村群众的科学文化生活,促进农民科学素质跨越提升。
二、实施科普助力经济振兴行动
适应我省农村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农业现代化发展和农民致富的要求,深入实施科普精准扶贫工作和基层科普惠农行动,充分发挥科协系统在农村科普工作中形成的传统优势,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整合力量,创新科普助力乡村经济振兴发展的方式。一是实施科普、金融、电子商务融合服务工程(简称科金电工程)。依托现有农村科普示范体系,加强与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等涉农金融公司和阿里巴巴、京东等电子商务企业的合作,建立科普金融电商一体化的农村科普服务新模式。对科普惠农兴村表彰对象在生产经营方面提供金融担保服务,帮助解决农村贷款“难、贵、少、慢”的问题;利用电商企业的平台,向社会公众推送销售地方农业名、优、新、特产品,帮助解决农产品销售难、增产不增收的问题。省科协将与广东省农业信贷担保有限公司和家庭医生在线电子商务进行战略合作,为基层提供科普金融电商一体化服务。二是创新农技推广服务方式。深入实施“千会服务千村行动”,组织动员更多的涉农学会开展科技惠农工作,提供人才技术支持。指导和帮助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科普示范基地和科普带头人参与购买政府服务,承担粮食作物、畜牧水产、菜果茶油等方面的农技推广项目。加强与涉农部门的联系,加强与农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涉农专业学会的合作,探索建立农科推广宣传、培训、示范、推广一体化的服务方式。三是重新构建农村科普服务体系。积极建设开放型、枢纽型、平台型的新型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指导现有农技协进行优化重组、功能再造,打造一批上联高校、科研院所、涉农学会,中联当地农机推广机构、金融服务机构、电商平台,下联农户和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示范基地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农技协联合体,更好地发挥农技协在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农村经济发展、助力脱贫攻坚、提升农民科学素质中的重要作用。
三、实施新型农民技能培训行动
随着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经营方式转变和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对农民的经营管理、职业技能提出新的要求。组织实施新型农民技能培训行动,争取在今后五年内全省科协系统培训百万人次的新型农民。一是创新培训内容方式。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促进以生产技术为主、季节性、零散式的传统技术培训转型升级,向专业性职业类的技能培训转变,加大农村信息运用、电子商务、经营管理、产品销售等农民急需的专业技能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建立完善农民技能培训平台。依托地方科技场馆、农村科普学校、科普中国乡村e站、专业技术协会、科普示范基地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在全省扶持建立一批专业性突出、设施功能较齐、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培训服务平台。同时,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积极开展远程网络技能培训,促进培训资源线上线下有机结合。三是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相对稳定的培训师资队伍。充分发挥科协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纽带作用和各级专业学会的人才资源优势,鼓励一批爱农村、爱农业、爱农民的科技专家、科普志愿者、在校大学生和老科技工作者到农村开展志愿培训服务,吸引农村科普带头人、乡土人才充实培训师资力量。同时,积极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推动将科协系统开展的农民技能培训工作纳入新型职业农民、农村实用人才、农业职业经理人、农民工职业技能等培训的政策扶持范围。
四、实施农村科普信息化提能行动
随着信息技术和人类生产生活交汇融合,互联网快速普及,对人民群众的工作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组织实施农村科普信化提能行动,加快农村科普信息化步伐。一是促进信息化与传统科普工作深度融合。运用互联网思维,以科普信息化为核心,推动农村科普理念和科普内容、表达方式、传播方式、组织动员、运行和运营机制等服务模式的全面创新,实现线下活动与线上推送有机结合。二是建立完善农村科普信息化服务平台。依托科普中国、广东科普、腾讯网和地方科协门户网站等公共服务平台的资源,建立适应农村群众需求的各级农村科普信息化服务平台,重点建设省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网络服务平台,大力推动“科普中国”乡村e站建设,积极开展“科普信息化试点县”工作,推动“科普中国”乡村e站在试点县实现全覆盖,建立乡村科普微信群、协会和基地微信群等群众便于参与的服务渠道,打通科普信息化“最后一公里”。三是推动科普信息内容的精准推送。以促进农民科学素质提升为目标,围绕群众关注的卫生健康、安全生产、种养殖技术、生态环境、精神文化生活等热点问题,针对各种数据碎片化、爆发增长、海量集聚的特点,加强信息的加工优化,向农民精准推送科学文化信息。同时,加强信息技术运用的培训工作,培养信息化维护管理服务人员队伍,引导农村群众正确运用科普信息。
五、实施农村科普能力提升行动
农村科普工作一直是科协传统的重点工作,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目前资源不足、服务能力滞后已成为农村科普工作最薄弱的环节。实现新时代农村科普工作的新作为,必须切实加强农村科普服务能力建设。一要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各地科协要主动作为,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推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工作真正纳入政府的工作议程,增加对科普工作的投入,积极改善农村科普工作的环境条件。二要健全农村科普组织体系和人员队伍。加强科普示范建设,深入开展科普乡镇、示范村、示范户创建活动,大力培育和发展农村科普协会、专业技术协会等基层组织,不断充实农村科普工作队伍。三是要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巩固农村“站、栏、员”成果,积极推动农村文化活动中心、农家书屋等公共服务场所增加科普设施和功能,定期组织开展送科普展览、科普文艺、科普大逢车下乡服务,活跃农村群众科学文化生活,提升基层科普公共服务能力。
同志们,党的十九大吹响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征程的号角。新时代农村科普工作大有作为。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坚定理想信念,勇于开拓创新,努力开创我省农村科普工作新局面,为我省实现“四个坚持、三个支撑、两个走在前列”的目标作出新贡献!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