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科协关于申报2017年和2018年科普信息化试点县(市、区)的通知
粤科协普〔2017〕28号
各地级以上市科协:
为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和《广东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全面推进“科普中国”和“科普广东”落地应用,加快我省科普信息化建设,省科协将于2017、2018年在全省择优选取11个县(市、区)(2017年6个、2018年5个)开展科普信息化试点工作。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实施原则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和《广东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充分发挥科协开放型、枢纽型、平台型组织优势,以提升全民科学素质为核心,以“科普中国”落地应用为重点,探索县域科普信息化建设经验与途径,促进优质科普信息开发与共享、科普信息精准推送、科普服务和管理信息化,带动科普供给侧改革创新,实现科普工作转型升级,提高科普公共服务能力,为实现到2020年我省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0.5%的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二)主要目标
2017年、2018年在全省择优选取11个县(市、区)(2017年6个、2018年5个)作为科普信息化试点县(市、区),推进“科普中国”落地应用,辐射带动全省科普信息化建设,推动科普工作全面创新,实现科普服务精准推送,助推公民科学素质跨越提升。
根据试点县(市、区)的工作计划安排,每个试点县(市、区)给予10万元的工作经费支持。2018年底将对2017年、2018年试点县(市、区)的工作情况进行考核,对开展工作优秀的试点县(市、区)给予鼓励。
(三)实施原则
1.示范带动,因地制宜。择优选择有条件的县(市、区)率先在社区、学校、乡村和科普教育基地开展科普信息化试点工作,进而辐射带动全省加快推进科普工作信息化。各地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针对公众的不同需求和特点,结合科普队伍、科普资源等状况,选择适合的落地模式,鼓励探索创新传播方式。
2.精细分类,精准推送。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手段,定向、精准的将“科普中国”优质资源送达目标人群。
3.协同推进,普惠共享。充分调动各方力量,汇聚各方资源,联合协作、统筹安排,让“科普中国”有效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形成全社会共同传播科普内容的良好局面。加大对农村地区、贫困地区的服务力度。
二、主要任务
(一)积极推进主流媒体建立“科普中国”频道(栏目)。进一步推动在县级的电视台、广播电台、主流报刊杂志等开设科普频道(栏目)、版面。加强与IPTV网络电视、网站等合作,开辟科普报道的专题、专版、专栏。充分利用“科普中国”、“岭南科普”优质资源,结合本地特色,发挥地方主流媒体作用,及时追踪回应热点话题和公众关切,向公众普及最新科技发现和创新成果。已纳入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的市(区、县)科协要推动在智慧城市系统中设立科普专区。
(二)着力建设“科普中国”移动端传播体系。整合现有各类优质移动端应用,建立健全以“科普中国”APP为主的传播体系。建立“科普中国”APP应用激励机制。鼓励公众通过建立微信、QQ、微博等社群,广泛传播分享“科普中国”移动端内容。
(三)进一步加强科普中国e站建设。深入落实《中国科协办公厅关于印发科普中国e站建设及使用暂行办法的通知》(科协办函普字〔2016〕218号)的要求。充分利用现有基础,在基层的政务服务中心、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党员活动场所,街道社区双创中心,大中小学校,村民委员会及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等,建设科普中国e站。积极推动城乡社区、街道、楼宇、学校、交通场站及交通工具(含汽车、火车、飞机、地铁等)、企事业单位等现有的大屏、PC机、多功能一体机等终端播放“科普中国”、“岭南科普”优质资源。
(四)发挥传统科普设施传播“科普中国”、“岭南科普”的作用。充分利用和借助现有科普传播渠道,发挥好基层各类科普宣传栏、科普图书室、科普角、社区科普大学、科普协会等设施场所的作用。围绕公众关切的卫生健康、食品安全、环保治污、防灾减灾等热点、焦点问题,以图书、海报、挂图等形式呈现“科普中国”、“岭南科普”优质资源。不断拓宽科普大篷车、流动科技馆、农村中学科技馆等流动科普设施服务范围,结合“科普中国”、“岭南科普”内容深入开发流动科普设施展教资源,实现巡回展览展品和教育活动的专题化和特色化,增强传统科普设施服务能力。
(五)加强“科普中国”优质资源的线下应用。充分利用“科普中国”、“岭南科普”优质资源,结合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双创周、科普日、全省科技进步活动月等主题活动,通过文艺演出、讲座、知识竞赛、课外活动、实用技术培训等方式,组织开展各类科普活动。推动“科普中国”落地与创新争先行动、科普文化进万家、科技助力精准扶贫、科普示范县及科普教育基地等工作结合。
(六)探索创新各类落地模式。结合本地特色和工作基础,充分发挥各地现有科普网站、科普传播平台的作用,以公众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为切入点,以传播科学知识为目的,探索创新“科普中国”落地模式。广泛动员各类传统媒体产业、新媒体产业以及科普信息化资源开发、设施设备生产机构等社会力量,增强落地应用工作协同力。
(七)加强科普信息员队伍建设。在基层团结凝聚一批熟练掌握信息化手段的科普信息员队伍,积极服务“科普中国”落地应用,为公众提供定向精准的科普服务。广泛动员各级学会专业人才、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成员单位基层从业人员、各类媒体从业者及广大公众加入科普信息员队伍。建立健全管理培训制度,重点提升科普信息员传播“科普中国”优质资源的能力。
三、申报评审
(一)申报条件
每市可推荐1个县(市、区)申报省级科普信息化试点。推荐的县(市、区)要求基础条件好,有明确的科普信息化工作方案,有分管领导或主要领导负责科普信息化工作,有一定的经费用于科普信息化工作。
(二)材料申报
请各市科协将本市推荐的参与试点的县级科协材料于2017年9月20日前将以下材料的纸质版一份和电子版报送至广东省科普中心,逾期不再受理。申报材料包括:1.广东省科普信息化试点县(市、区)申报表(附件1);2.科普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
(三)评审
2017年10月10日前,省科协将组织科普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和专家指导委员会进行评审,确定试点单位名单。
四、相关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科普信息化试点县(市、区)要高度重视,成立科普信息化领导机构,负责科普信息化的统筹协调以及有关政策措施落实工作的宣传、指导、督查、考核,并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区科普信息化工作实施方案。充分发挥科协系统的组织优势,在社区、学校、乡村、科普教育基地建立示范点,推动“科普中国”、“岭南科普”等优质资源落地应用,实现科普工作线上线下共同推进的立体工作格局。并将工作进展及时报送上级科协。
(二)加大投入力度。各市科协和科普信息化试点县(市、区)要积极争取地方党委和政府的支持,加大对科普信息化工作的经费投入。鼓励各地通过PPP、政府购买服务等模式吸纳社会资本。
(三)强化督查考核。经费来源是年度省级财政项目拨款。试点县(市、区)科协应按核定的预算进行支出,专款专用,单独核算,并按进度计划于一年内使用完。省科协负责制定“科普信息化试点县(市、区)”考核、评价标准(见附件2),并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开展定期督查和年度考核评估工作。各市级科协要适时开展本市的“科普信息化”考核、评价工作。
(四)提升品牌影响力。科普信息化试点县(市、区)科协要加大“科普信息化”宣传力度,通过多种渠道广泛深入宣传“科普信息化”的重要意义;将“科普中国”作为行动的统一标识,全面扩大“科普中国”品牌的知晓度和知名度,提升“科普中国”品牌影响力。
五、联系方式
(一)项目承担单位:广东省科普中心
联系人:汪佳丽
电 话:020-83545567
邮 箱: 26048763@qq.com
地 址:广州市连新路171号广东科学馆216室
邮 编:510040
(二)项目指导单位:省科协科技普及部
联系人:冯娟
电 话:020-83547584
附件:1.广东省科普信息化试点县(市、区)申报表
广东省科协
2017年9月7日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