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半岛平台 >通知公告>半岛(中国)

广东省科协关于印发《广东省科协科普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
粤科协普〔2017〕11号

2017-03-16 来源:省科协科技普及部 【字体:
阅读:

各地级以上市科协、佛山市顺德区科协,各省级学会、协会、研究会,省科协机关各部室,各直属单位:

为明确“十三五”时期科普工作的目标和任务,促进全省科协科普工作全面发展,现将《广东省科协科普发展规划(2016-2020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贯彻落实。

广东省科协

2017年3月13日

广东省科协科普发展规划(2016-2020年)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国办发〔2016〕10号)、《中国科协科普发展规划(2016-2020年)》和《广东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粤府办〔2016〕64号),为满足人民群众科技文化需求和提高自身科学素质的愿望,更好地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创新驱动发展,实现2020年广东科普发展和公民科学素质达到创新型国家的水平,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背景和形势

“十二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全省各级科协组织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工作大局,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充分发挥综合协调作用,推进建立共建机制,会同纲要实施的相关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共同推进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围绕科普工作主题,广泛开展基础性社会性群众性科普活动,在全社会营造了浓厚的科普氛围;积极推进科学教育、科普资源开发与集散的工作,加强科普传播能力、科普基础设施和科普人才队伍等基础条件建设,科普服务能力得到较大提升。2015年我省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为6.91%,比2010年的3.29%有大幅提升,增加了3.62个百分点,超过全国6.20%的平均水平,超额完成我省“十二五”时期公民科学素质达到5.05%以上的目标,充分发挥了科协作为科普工作主力军的重要作用,为“十三五”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三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决战时期,也是我省科普事业发展的又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树立和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对提升公民科学素质提出新的更高要求。面对新形势,必须清醒认识到科普工作面临的新挑战。目前我省科普公共服务水平和公民科学素质水平还不能满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广东的需要,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与发达国家和国内先进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科普事业发展不均衡,欠发达地区和广大农村的科普工作仍较薄弱,科普资源开发和共享、科普信息化建设滞后,科普投入严重不足,全社会参与科普的动员机制和激励机制有待完善。“十三五”时期,科普工作将迎来新的历史发展机遇,全面创新科普工作,加强科普基础建设,提升科普公共服务能力,对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成“十三五”公民科学素质工作目标任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以《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为主线,以公众需求为导向,服务创新驱动发展,加强科普资源开发与集成,加强科普基础设施、科普人才队伍和科普社会动员机制建设,加快推进科普信息化,打造传统科普创新与科普信息化“双引擎”,全面提升科普公共服务水平,为建设创新型广东、实现“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目标厚植公民科学素质基础。

(二)工作目标。到2020年,建成适应全面小康社会和创新型广东建设需求的现代科普体系,科普的社会动员力、公众吸引力显著提升,实现科普转型升级。以青少年、农民、城镇劳动者、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等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带动全民科学素质整体水平持续提升,我省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达到10.5%以上。

(三)工作理念。实现科普发展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继承创新、务实求效、开放协同、普惠共享的科普工作理念。

——继承创新。在继承中求创新、求发展,巩固行之有效的科普方式,久久为功;在创新中谋出路、促提升,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积极构建现代科普新格局。

——务实求效。坚持以公众需求为导向,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根据不同群体的特点和需求,扎实开展示范性科普活动,精准推送科普服务,促进全社会形成讲科学、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

——开放协同。坚持大联合大协作,加强与科技、教育、农业、宣传、文化、新闻出版等相关部门的协同合作,加强科协系统内的联合协作,广泛动员科研院所、学校、企业、社会组织等各方面,形成开源、开放、协调的全社会科普大格局。

——普惠共享。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增加科普公共服务供给,加快构建科普公共服务平台,进一步缩小地区之间、群体之间科普服务能力的差距,提高科普服务覆盖面和影响力。

三、重点任务

着力实施六大重点工程,带动科普工作和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整体水平显著提升。

(一)实施“互联网+科普”建设工程

——提升“岭南科普”的示范性和影响力。积极实施中国科协科普信息化的试点工作任务,促进“科普中国”落地运用,广泛汇聚各方力量共同打造“岭南科普”。开展科普信息化示范区创建工作,创新科普工作体制机制,引导建设众创、众筹、众包、众扶、分享的科普生态。进一步把政府与市场、需求与生产、内容与渠道、事业与产业有效连接起来,实现科普的倍增效应。到2020年,力争组织不少于200家科普文化产业单位、科普教育基地,依托“岭南科普”平台,集中展示广东优质科普资源,构建公众“线上线下”参与的互动机制,让广大公众分享科普成果、体验科学魅力。

——深入实施科普信息化示范建设。坚持“以多种科普网站为主导、以移动端科普传播为支撑、以社交平台科普传播为辅助”的平台建设方针,积极利用“科普中国”的网络资源,建设好“岭南科普、科普志愿者、科普游、科普惠农、科普随手拍”等网站、微博、微信及APP,推动科普信息多渠道全媒体传播。到2020年,重点建成5个科普栏目(频道),开发运行5个科普系列APP、微博号和微信订阅号。

——提升优质科普内容供给能力。聚焦公众需求,创新科普内容表达方式,优化科普内容的科学性审核把关,建立完善专家审核和公众纠错相结合的科学传播内容把关机制。到2020年,形成机构、专家和公众共同参与,各地、各部门、各类机构协同联动的科普信息生产和分享的生动局面,科学性、趣味性、体验性和精彩度大幅提升。针对社会公共安全问题、突发事件,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应急科普。

——拓展科普信息传播渠道。充分利用和借助现有传播渠道,拓宽网络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科学传播渠道,发挥好互联网企业等专业机构的主体作用。积极组织和动员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与服务运营商、设备制造商的深度合作,拓展科学传播领域和空间。到2020年,实现广东省内公民通过互联网有效获取科技信息的比例达到70%以上。

——建设岭南科普服务云,强化科普信息落地应用。迭代建设岭南科普服务云和岭南科普门户网,利用好“科普中国”资源,通过云计算技术、大数据技术采集和挖掘公众需求数据,洞察、感知和聚焦公众科普需求,实现科普信息精准推送。到2020年,建成岭南科普大数据平台。因地制宜地推动在机关、公园、宾馆、车站、影院和学校、农村、社区等公共场所设立科普传播网点、传播终端,为公众获取科普知识提供便捷高效服务。

(二)实施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工程

——繁荣原创性科普创作。发挥广东省科普作品创作大赛、广东省科普剧大赛等品牌的示范引领作用,支持优秀科普原创作品以及重大科技成果普及、健康生活等重要选题,形成科普图书、科普挂图、科普动漫、科普视频、科普微电影、科普剧、科普谜语等形式多样的科普作品体系。支持科研人员开展科普创作,加强科普创作人才的培养、培训和交流。

——推动科普产品研发与共享。支持优秀科普产品的研发创新和产业转化。促进优质科普资源与网络科普竞赛、科普画廊、科学素质教育体验馆、科普教育基地、科普示范社区、科学教育特色学校、科普惠农基地等平台融合发展。

——推动科普游戏开发。支持科普新游戏开发、现有游戏增加科普内容,开展技术交流和创意交流,加大科普游戏传播推广力度。

——发挥媒体在科学传播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利用各级电视台、广播电台、电影院、报刊杂志科普频道(专栏)、网站APP等平台渠道,向公众推送优质科普资源。

(三)实施现代科技馆体系建设工程

——建设好广州、深圳等一批大型现代科技馆。突出信息化、时代化、体验化、标准化和社会化,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推动广东实体科技馆在数量上和质量上实现新突破,到2020年,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努力实现现代科学馆建设全覆盖,尚未建立科技馆的欠发达地区实现新突破。

——加强现有科技馆的改造升级。推动一批展教场地不足、设施陈旧落后、功能单一薄弱的中小型科学馆进行改造升级,突出地方特色,增加公众互动参与,提升科技馆的利用率和公共服务能力。

——积极稳妥地发展虚拟科技馆。推动有条件的地区、科普教育基地、高新企业、学校、网站等利用互联网技术建设各类专业特色虚拟科技馆,使公众能够便捷地实现在线虚拟互动参与,较好地弥补实体科技馆的不足,拓展科技馆教育的覆盖面。

——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各类科普展教场馆。推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高新企业等企事业单位的科学实验室、标本馆、生产线、产品展示中心增加科普宣教功能,免费向公众开放。支持有条件的各级科普教育基地建设专业性特色化的科普教育场馆。

——积极开展“流动科技馆”和“科普大篷车”巡展工作。支持尚未建立科技馆的地区承办“中国流动科技馆”和“科普大篷车”巡展活动,鼓励有条件的科技馆深入学校、农村、社区开展科技服务,加强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科技馆的合作交流,推动科技馆优质资源共享使用。

(四)实施青少年科技教育体系创新工程

——推进青少年科技教育模式创新。联合教育、科技部门继续推进科学教育特色学校创建工作,把科学和创新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加强科学知识传播的同时,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把创新型人才培养贯穿教育各阶段。推动将科学课列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主要课程,用现代科技教育理念指导和促进科技教育的发展,充分发挥非正规教育对科技教育的促进作用,建立校内外融合的科技教育体系。

——创新青少年科技活动。鼓励引导中小学校广泛开展校内科技文化节活动,开办科学特色教育课程,开发科学课本。发挥科技竞赛的示范引导作用,扩大和提升全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活动的覆盖面和影响力,特别要提高粤东西北农村边远地区的科技活动普及面。完善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推动中小学校配备科学教师或科技辅导员,支持学校建立学生科技兴趣小组或科技类社团。积极实施中学生英才计划,扩大高校科学营覆盖面和营员数,鼓励和支持更多的学生参加全国高校科学营和各类科技夏令营活动。

——拓展校外青少年科技教育渠道。动员鼓励青少年广泛参加科技类活动,参观科技馆(含流动科普设施)、科普教育基地和课外科技实践基地活动。构建青少年在线科技教育平台,动员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型企业等机构面向青少年开放实验室等教学科研设施。以培养学生学习科技的兴趣,提高青少年科技实践探究和创新创造能力为目的,积极组织青少年参加低成本、易普及的创新实践和基于网络的虚拟机器人、科学素质知识竞赛等活动。

——加强科学教师和科技辅导员的培训工作。联合教育部门加强对科学教育特色学校科学教师、校外科技辅导员的培训工作,定期进行交流,积极探索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成长的规律,不断改进培训方法、内容,逐步建立起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科学教师队伍,力争到2020年,实现各级科学教育特色学校的科学教师和骨干科技辅导员培训的全覆盖。

(五)实施科普传播协作工程

——推动开办科技频道(栏目)。推动县级以上电视台、广播电台开设科教栏目;推动各类报刊杂志开设科普专栏或增加科普专栏版面。

——发挥科学家和科技社团在科普传播中的生力军作用。动员科学家和专家开展科普创作,举办讲座、咨询、展览等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充分利用互联网、电台、电视台、报刊、杂志等渠道,围绕社会关切解疑释惑,传播科学正能量。

——开展科学传媒从业者培训。加强与相关机构合作,组织科技新闻记者、编辑等培训,提升大众传媒从业者的科学素质与科学传播能力。

——推动跨媒体跨终端传播。与主流媒体合作,推动传统科普媒体与新兴媒体的深度融合,通过科普内容一次创作、多次开发、全媒体呈现,实现跨媒体、跨终端传播。

(六)实施科普惠民服务拓展工程

——提高科普惠农服务水平。实施科普助力精准扶贫行动,积极推动农村科普示范体系、乡村e站建设和新技术成果推广,加强专业技能培训和科学知识传播,进一步拓展农村科普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成效。加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科普示范基地、科普带头人的培育发展,积极打造同行凝聚、跨界合作、基于信息化的农技协2.0升级版。

——提升社区科普益民服务能力。充分依托社区现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社区e站、科普益民服务站,进一步提高全省社区科普服务的覆盖面。针对社区居民特别是老年人的科普需求,深入开展科普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加强社区科普基础设施条件建设,健全社区科普组织和队伍。

——组织开展主题性、全民性、群众性科普活动。深入开展全国科普日、全省科技进步活动月以及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防灾减灾、食品安全宣传等活动,围绕公众关切的健康安全、科技前沿等热点、焦点问题,及时、准确、便捷为公众提供科普服务。广泛开展针对重点人群的各类科普活动,创新科普内容方式,着力提高公众运用科学知识处理日常工作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积极争取地方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支持。推动将科普工作和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目标任务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规划。鼓励和支持科协所属学会把科普作为学会创新和服务能力提升的重要内容,将学术交流与科普活动紧密结合,建立健全科普组织机构,为会员参与科普活动提供更多的机会和途径。

——认真履行好科协作为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牵头部门的责任,加强与相关部门的联系协作,形成科普工作合力。

——建立完善目标管理和激励考核制度。加强科普组织自身建设,改革创新科普工作的组织管理机制。探索建立以公众关注度和满意度为核心的科普绩效评价标准和考核激励机制。

(二)完善保障机制

——完善科普政策措施。推动出台《广东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建立完善科普发展的相关法规政策和激励机制。加强科普理论研究和工作经验交流。

——探索建立科普动员机制。完善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联合协作机制,加强综合协调和服务工作,推动将“十三五”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目标任务落到实处。组织开展全国和全省科普示范县(市、区)创建工作,推动基层公民科学素质公共服务能力提升。深入开展全国和全省科普教育基地创建活动,进一步形成社会广泛参与科普的良性互动机制。深入实施“基层科普行动计划”,以奖代补、奖补结合,进一步发挥农村科普先进集体和带头人以及科普先进社区的示范带动作用。

——建立科技人员从事科普的激励机制。鼓励和支持科技社团和科技工作者承接科普项目任务,对在科普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和科普工作者加大宣传表彰力度。

(三)加强科普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基层科普组织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社区、学校、企业等科普基层组织,推动建立科普志愿者、科普影视、自然科学博物馆、科技辅导员、科技新闻、科幻创作、科普游戏等科普专业社团,搭建科普公共服务平台,汇聚和支持各方专家参与科普工作。

——大力发展科普志愿者队伍。建设科普志愿者网络服务平台,加强科普志愿者培训,规范科普志愿活动和管理。通过项目引导和组织培训,鼓励和支持大中学生参加科普志愿行动。发展离退休科普志愿者队伍,建立应急科普志愿服务机制,建立完善科普志愿者激励机制,到2020年实现全省科普志愿者在册登记超过50万人。

(四)加大科普投入

——积极争取财政投入。推动科普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积极争取政府及相关部门对科普的政策扶持、条件支持和项目投入。加强科普经费使用情况的绩效考评,确保专款专用和使用效果。

——拓展科普资金来源渠道。通过众筹众包、项目共建、捐款捐赠、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的基础性作用,鼓励引导社会机构、企业、个人投入科普事业,培育科普产业。

分享到: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