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科协关于印发2016年科普工作要点的通知
粤科协普〔2016〕10号
各地级以上市科协、佛山市顺德区科协,省科协直属各单位:
现将《广东省科协2016年科普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组织实施。
广东省科协
2016年2月24日
(联系人:省科协科普部 王丽文,电话:020—83547584)
广东省科协2016年科普工作要点
2016年科普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及省委十一届三次、四次、五次全会精神,贯彻中国科协2016年科普工作要求,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工作方针,坚持“大联合、大协作”的工作机制,服务创新、服务民生、服务基层,在继承中求创新、求实效、求发展,在创新中谋出路、增活力、促提升,广泛组织开展基础性群众性科普活动,大力推动科普信息化建设,努力促进科普服务公平普惠,深入推进全民科学素质实施工作,为我省“十三五”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开好局和实现“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的目标作出积极贡献。
一、切实履行职责,启动“十三五”公民科学素质工作
1.全面启动“十三五”广东省全民科学素质实施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国家纲要办和省委省政府有关工作指示精神和工作目标要求,结合我省实际,组织制定和颁布实施《广东省全民科学素质“十三五”实施工作方案》,推动将全民科学素质目标任务纳入到地方、部门“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及科技发展总体规划。组织召开全省全民科学素质工作会议,总结“十二五”全民科学素质实施工作,表彰先进,全面部署“十三五”全民科学素质工作。
2.建立完善公民科学素质工作组织动员机制。认真履行各级科协牵头组织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工作职责,发挥好各级纲要办的组织协调作用,加强综合协调和服务工作,进一步完善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联合协作机制,完善评估、考核、激励工作制度,促进各地各部门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均衡发展。
二、善于创新方式内容,广泛组织开展主题科普活动
3.精心组织策划实施主题科普活动。服务“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围绕“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促进创新创造”的主题,以公众科普需求为导向,加强部门联合协作,整合资源,精心组织好“广东省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全国‘科技周、防灾减灾日、食品安全宣传周、科普日’活动和广东省科技进步活动月”等全民性、社会性科普活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在全社会普及与传播,增强公众利用科技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组织开展2016年广东省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和“千会服务千村”行动主场活动(陆河县)、广东省“中国流动科技馆”巡展(开平等8个县级站点)和2016年广东省全国科普日等示范性科普活动,促进全省群众性科普活动广泛深入开展。
4.加强民生科普宣传教育工作。围绕公众关切的流行疾病、重大自然灾害、突发公共事件、反对邪教迷信及气候环境、核技术安全利用等热点问题,积极组织专家做好相关科学知识的释疑和宣传,引导公众不信谣、不传谣,正确认识和应对发生在身边的事件。充分发挥各级科技场馆、科普教育基地、科普示范社区、科学教育特色学校和科普网站、科普大篷车(电视)、科技报刊等机构在科学教育传播中的重要作用,及时传播科学正能量,使崇尚科学文明成为社会公众的自觉行动。
三、强化基础服务,精准推进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
5.着力提升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的整体水平。在巩固、提升现有工作机制、活动品牌和服务平台的基础上,重点在完善组织机制、资源配置、人才培养、合作交流、共享服务上精准发力,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整合校内校外科学教育资源,抓好活动内容设计、科技辅导员培训和公共服务平台等基础性工作,推进科技创新教育成果化、制度化,积极探索建立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的长效机制。组织举办第31届广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第16届广东省青少年机器人竞赛、第4届广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实践能力挑战赛和第4届广东省青少年虚拟机器人竞赛,组织开展好全国青少年高校科学营广东营活动、广东省中学生英才计划、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和粤东西北地区科学家科普报告校园行等活动。
6.着力提高社区科普工作的社会影响力。充分调动社会积极性,大力推动社区“科普组织、科学素质教育体验馆(科普创客教育体验馆)、科普漂流书屋、科普活动室、科普画廊、科普志愿者服务站和社区e站”等基础设施建设,组织“好医生”科普志愿传播团队进社区开展培训、讲座、义诊等科普教育活动,提升社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构建社会化的社区科普工作新格局。深入实施“社区科普益民计划”,充分发挥全国(省)“科普示范社区”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城镇社区科普服务进街道、进楼宇、进家庭,健全社区科普服务体系,繁荣社区科普文化建设。组织开展第六批“广东省科普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做好满足城镇劳动者和社区居民实际需要的精准科普服务,引导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网络科学知识阅读活动,使科普真正融入社区的管理与服务内容,成为城镇劳动者和社区居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7.着力探索新时期农村科普工作新机制。针对农村社会结构发生的深刻变化,适应农村改革和现代农业发展新要求,结合实施精准扶贫战略,不断创新农村科普活动内容和形式,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农村留守人群的专业培训以及科技帮扶活动,促进农村群众增产增收和提升技能素质。继续深入实施全国(省)“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建立健全“科普惠农兴村计划”项目培育和优选入库工作,大力培育和发展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和农村科普带头人,加强科普惠农调研、评估、监督和绩效管理工作。适应农村信息化需求,积极推动科普中国农村e站建设,建设科普惠农信息和电商服务平台,有效推介科普惠农优质项目成果。加强科普惠农服务站建设,发挥科普惠农奖补表彰对象的示范带动作用。深入实施“千会服务千村”行动和暑期“大学生千乡万村科普惠农服务”行动,组织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新技术示范推广和科学知识的宣传,加大农村环境卫生、疾病防治、食品安全生产等方面的科普宣传教育工作力度,提高农民创新创业能力和科学健康生活水平。
8.着力加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宣传教育工作。大力倡导领导干部和公务员“读一本科普书、听一场科普讲座、参加一次科普活动和阅览一个科普网”行动。推动科学素质宣传教育内容列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教学计划。组织举办面向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各类科普报告会、科普讲座,提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执政水平、科学治理能力和科学生活品质。
四、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大力推动科普信息化建设
9.大力推动“互联网+科普”行动。适应“人在网上”的时代特征,把信息化作为推动科普先进性的重要手段,建立适应公众需求的科普资源配送、科普宣传教育、科普专业服务的工作新模式,推动科普信息化落地运用,拓宽公众获取科普信息的渠道。积极利用“科普中国”的网络资源,加快广东微科普传播平台建设与推广,通过社交网络平台、即时通讯工具、APP等,建立移动端科普传播平台,推动科普信息多渠道全媒体传播。积极推动传统科普渠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大力推广科普内容一次创作、多次开发、全媒体呈现的融合模式,实现科普的跨媒体、跨终端传播,提高科普服务精准率、科普活动受众面和科普资源共享水平。继续建设好“岭南科普、科普志愿者、科普游、科普惠农、科普随手拍”等网站、微博、微信及APP,因地制宜地推动在机关、公园、宾馆、车站、影院和社区等公共场所设立科普传播网点、传播终端,为公众获取科普知识提供便捷高效服务。
10.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优质科普资源的开发、集成与共享工作。坚持“开源、共建、分享”的理念,努力提升科普资源系列化、专业化、信息化水平。立足现有基础条件,充分利用科技团体、教育、卫生、科研和科普教育基地的人才、资源优势,推动原创性科普作品的创作和推广,促进科普与艺术、人文融合,通过科普文章、视频、微电影、舞台剧、话剧、动漫、游戏等形式多样的科普作品传播,让广大群众从喜闻乐见、兴趣启发中感受科普魅力、分享科普成果。继续组织编印《广东省公民科学素质读本》丛书,加强各类科普挂图、图书(口袋书)、期刊、折页和数字化科普资源的开发与集成,促进科普资源与网络科普竞赛、科普画廊、科学素质教育体验馆、科普教育基地、科普示范社区、科普惠农基地等平台融合发展。组织举办广东省“第十届科普作品大赛、第三届科普剧表演与科普剧本创作大赛和优秀科普产品征集评选”活动,做好科普资源的共享服务工作。
五、建立健全机制,全面提升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11.加强示范创建和基层科普组织队伍建设工作。积极推动第二批2016-2020年“全国(广东省)科普示范县(市、区)、镇”的创建活动,坚持标准,正确引导,充分发挥好科普示范单位的先进带头作用,促进区域科普工作均衡发展。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基层科普组织,积极培育和创建科普志愿者组织、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加强科普活动组织、策划和展教人才的培养,加大专兼结合的科普人才培训力度,促进知识更新和能力提升,优化科普人才队伍结构和素质,稳定专兼职科普人才队伍。
12.充分发挥科普基础设施的重要作用。积极推动各级科技馆信息化、体验化、普惠化、社会化,推动科技馆功能创新升级。加强我省科技馆免费开放试点单位中央财政补助资金的绩效评价工作,提高免费开放试点科技馆的社会效益。充分发挥各级科普教育基地、农村科普“站、栏、员、基地”、社区科普漂流书室、公众科学素质体验馆、“科普大篷车”等科普基础设施的作用,广泛组织发动群众参与“走进科普教育基地、体验科学魅力,走进社区科普书屋、享受快乐阅读,走进科普画廊随手拍、科普知识传播知多少”活动。积极组织开展“科普大篷车”和广东省“中国流动科技馆”巡展活动,推动社会科普服务公平普惠。
13.大力推动社会力量兴办科普事业。大力发展各类功能齐全、分布城乡的各级科普教育基地,加强引导管理与服务工作,组织开展科普教育基地“一日游”和“自由行”活动,做好全国(省)科普教育基地申报、考核和管理工作。积极推动科普产品开发和产业化发展,组建广东省科普资源产业联盟,进一步调动社会力量兴办科普事业的积极性,提高社会科普服务能力。
14.加强科普工作宣传和理论研究工作。认真做好全省科协系统的科普工作信息汇总、总结宣传和统计上报工作。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加强科普理论研究,举办科学素质建设理论研讨会,推动科普理念和方法的创新发展,探索新常态下广东特色科普工作。大力办好《科学素质工作简报》、《南粤科普全民科学素质》专刊、《科普惠农、社区科普》专刊和科学素质网、岭南科普网,充分发挥“一报二刊二网”和各级传播媒体的宣传引导作用,不断提高科普工作社会影响力。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