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素质已成为公民的基本素质
2018年12月29日,中国科协发布《面向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中国科协规划纲要》。其中提出,到2020年实现我国公众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0%,2035年超过20%。2018年,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公众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为8.47%,初步估算,增长率达到8%左右,才能实现目标。公众科学素质比例超过10%是进入创新型国家的标志,公众科学素质比例超过20%是进入高水平创新型国家的标志。而目前,能够超过20%的国家只有美国、瑞典、日本等少数国家。
公众科学素质的提升,是国家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最广泛的社会基础。到2035年,我国要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一阶段目标如实现,中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把国家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数以亿计的具有高水平科学素质的普通劳动者是最重要的建设者和保障。在科学飞速发展、新技术不断更新运用的社会中,只有公众科学素质不断提升,才能为国家建设提供更多的跟得上时代发展的劳动者。人类正在逐渐从知识经济时代走进人工智能时代,一些我们日常见到的职业和岗位即将消失,各个国家都需要更多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和创新大军寻找和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
公众科学素质的提升,也关乎公众个人成长与发展。前一段时间基因编辑婴儿事件闹得沸沸扬扬,我们且不论科学家的科研伦理问题,且想想参加实验的8对被试者。不知他们是出于什么考虑决定参加这样的一个实验;也不知道他们是否评估过参加这样的实验会给出生的婴儿带来哪些风险。而这些关乎到未来生活的大事,都需要个人基于自己的科学素质做出明智的决策。每年的12月、1月都是流感高发的时间段。在每年大约10月开始,专家都劝说公众接种流感疫苗。但是据中国疾病控制中心的数据,我国流感疫苗的接种率不到2%。一方面是由于经济的原因,另外一方面是公众的认识问题。这样一件生活中的小事,也需要公众基于自己对于流感的认识和理解、个人的身体状况,做出决策。而这些决策就是公民科学素质的一部分。
时代发展到2019年的今天,科学已经渗透到生活的各个角落,没有人可以离开科学而生活。无论是乘坐高铁,还是每天刷手机,以及用的电,喝的水,都与科学有关或者与基于科学而发展的技术有关。因此,每个人都必须不断提高个人的科学素质水平。如果不去提升个人的科学素质,那么未来就会有人交“科学素质税”。比如,有人听信“挨打可以强身健体的荒谬言论,以至于双目失明”;也有人听信“水可以变油而往汽车油箱里加水”。种种事实都说明,科学素质已经成为一个人的基本素质,不可或缺。
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高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与高素质的普通劳动者也都是国家建设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我国要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必须有高水平的科学素质的公众作为基础。公众要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也必须具备高水平的科学素质。我们深知,这将是任重道远的过程和充满挑战的过程。但是我们有责任也有信心,在提升公众科学素质的道路上不断努力,向着未来不断奔跑!
文/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 李秀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