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科技培训长效机制 不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2016年12月01日
来源:
阅读: 次
陕西省渭南市科协主席 王民才
近年来,陕西省渭南市科协认真贯彻《科学素质纲要》,积极实施农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通过加大科普投入,推广科普示范,坚持科技下乡等形式,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培训活动,建立起了科技培训的长效机制,为不断提升农民的科学素质,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加大科普投入,为开展科技培训夯实基础
为了改善科协科技培训的手段和条件,渭南市科协一是与市财政局联合下发了加强科协系统信息网络建设的通知,明确由财政部门为科协配备计算机、扫描仪、打印机、数码相机等设备,实现了办公自动化。通过市财政配套,市科协配备上了中国科协首批科普大篷车和20多件科普展品;二是与有关涉农部门联合,组建了12支科技下乡服务队,配备了18台电脑,开设了林果、园艺、蔬菜、畜牧、土壤测试、良种繁育等服务业务,建立了一套技术全面、服务周到、反应迅速的高效服务机制。三是针对农民大多数文化水平低,接受新技术新产品意识不浓,技术员培训时听不懂,用时不能正确操作等问题。04年以来,我们先后出资30万余元,在临渭区、合阳、澄城、华县、白水等县先后建立了20多个高标准的市级科普活动站,科普画廊、为其配备了计算机、电视、DVD、实用技术光盘,科普图书等,使群众不出村就可以方便地学到现代科学技术,效果显著。四是通过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支持基层农技协、科普示范基地、科普带头人改善基础设施,两年多来,中省市共争取科普惠农资金105万元,全部用于支持基层科普先进集体和个人开展科普工作,激发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活力。
二、利用科普品牌,形成科技培训的良好氛围
市上充分发挥“科技之春”宣传月组委会、“三下乡”组委会、全民科学素质办公室等机构的优势,形成了多方面、多部门共同参与、共同开展的科技培训方式,不断加快农村先进适用技术的普及力度。特别是在开展“科技之春”宣传月、“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全国科普日等一系列活动中,市上积极邀请省上的有关部门,会同我市农林、气象、水利等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一道深入乡镇、深入农村,开展科技培训、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科技展览、成果展示、知识竞赛、电视讲座、发放资料、播放科技专题片等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受到了群众的欢迎。通过这些集中性的科普活动,各级科协积极每年的重点活动达120项,科技报告会10多场,科技培训近900场(次),发放各类资料110万份,制作展版2000多块,放映实用技术科教影视3000多场 (次),受教育群众达30多万人(次),营造了良好的科普氛围,提升了全社会相信科学、依靠科学的良好观念,群众的科学素质得到显著提高。每年仅市科协邀请的省市各类专家都在30人(次)以上,组织科技实用技术培训44场(次),受训农民达2.5万人(次),发放各种科普资料60余万份,落实农函大学员200名,评定农民技术职称792人,其中初级600余人,中级192人。市科协也连续两年被中国科协表彰为全国科普日活动先进集体,连续多年被省科技之春组委会表彰为先进。
三、抓好科技下乡,建立了科技培训的长效机制
一是坚持每年年初制定科技培训计划,要求市县两级科协,每月必须组织两次科技培训活动,利用农函大、农广校、农民夜校和基地观摩会等形式,定期开展技术培训,传授科普知识。仅2007年全市科协系统开展科技下乡达200次以上,培训群众约18000余人(次)。二是针对突发性问题开展培训。如得知大荔冯村一带果园发生大面积干叶枯死,澄城韦庄周围果树出现众多白色虫卵,大荔范家镇、潼关秦东镇枣树不结枣、华县柳枝西瓜小叶病西瓜腐烂消息后,立即组织专家前往现场,对症开出“药方”,并将症状和“药方”,通过省市有关媒体进行宣传普及,扩大受益面;印刷了由市科协组织编写、省科协审定的《苹果丰产栽培技术》、《花椒丰产栽培技术》10000余册,免费发送群众。三是围绕“一村一品”格局,有的放矢进行培训。结合不同地域和产业特点,通过外出参观、聘请专家走进来等形式开展培训。先后2次举办科普带头人培训班,4次组织科普致富带头人、科普示范村技术能手赴杨凌、山东等地外出考察参观,学习先进管理技术,更新观念。如通过学习培训,为华县程高、澄县柳池、郭家庄等三个市科协的帮扶村,培养了100多名农民务椒能手、樱桃技术员,使90%的果农熟练地掌握了花椒和樱桃树的管理和采摘等基本技术,三个帮扶村现均成为市上的一村一品产业村,各种植户人均纯收入都突破了3000元,走上了小康之路。
四、依托科普基地,培育了一批乡土科技能人
在开展科技培训中,渭南市科协注意结合各地实际引进先进技术,帮助群众建立科普示范基地,发展特色产业。先后引进推广了食用菌、黑皮甘蔗、冬枣、桃王99、中华玉梨、澳洲青苹、美国大樱桃等新优品种15个,建立村级科普示范基地38个。在科普基地的辐射带动下,全市现已形成许享誉当地的花椒村、红枣村、香菇村和养猪村等。如市、县两级共建地红枣示范基地、嫁接红枣结穗52万株,人均1100株、仅此一项人均年收入1300多元。澄城县西成村苹果示范基地,在科技人员的指导下,推广应用、巧施肥,强拉枝、大发型、无公害四大优果技术,年平均2100亩产公斤,优果率提高到85%以上,亩均收入3500元,辐射带头了区域果业的快步发展。依托科普示范基地、先后在临渭区大荔、合阳、等地进行了秦川牛、布尔山羊、奶牛的高效养殖技术培训,在白水、澄城、华县等县,进行苹果、花椒、酥梨等栽培技术。据统计,近三年来,市县科协共组织协调各级各类培训3120期培训群众130多万人,培养技术骨干700余名,为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发展专业协会,把科技培训融入产业化服务
针对产业结构调整的热点、难点和亮点,渭南市县科协按照“围绕一个产业,建立一个基地、成立一个协会,推广一项技术,带动一批群众”的“五个一”模式,注意发挥农技协的示范引导作用。全市942个农技协拥有会员56300人,占全市农户总数5.16%,其中从事种植业的537个,养殖业217个,加工业188个。通过发展协会使培训效果向乡、村、户延伸,取得了显著效果。白水王河蔬菜协会,组织群众发展温室大棚蔬菜,仅蔬菜一项人均2700元/年,技术人员到洛川、富县等地进行有偿技术服务。临渭区灵阳村香菇产业,在香菇协会的带动下,由几百袋的一家一户生产,发展成为年产香菇20余万袋,花菇率达70%的食用菌生产基地,产值100多万元,现已带动周边几个乡镇,人均香菇纯收入1860元。利用这些农技协,各级科协将农民群众有效地组织起来,结合各自的生产实际,按照农时开展各类实用技术培训,增强了培训的针对性和效果。
近年来,陕西省渭南市科协认真贯彻《科学素质纲要》,积极实施农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通过加大科普投入,推广科普示范,坚持科技下乡等形式,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培训活动,建立起了科技培训的长效机制,为不断提升农民的科学素质,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加大科普投入,为开展科技培训夯实基础
为了改善科协科技培训的手段和条件,渭南市科协一是与市财政局联合下发了加强科协系统信息网络建设的通知,明确由财政部门为科协配备计算机、扫描仪、打印机、数码相机等设备,实现了办公自动化。通过市财政配套,市科协配备上了中国科协首批科普大篷车和20多件科普展品;二是与有关涉农部门联合,组建了12支科技下乡服务队,配备了18台电脑,开设了林果、园艺、蔬菜、畜牧、土壤测试、良种繁育等服务业务,建立了一套技术全面、服务周到、反应迅速的高效服务机制。三是针对农民大多数文化水平低,接受新技术新产品意识不浓,技术员培训时听不懂,用时不能正确操作等问题。04年以来,我们先后出资30万余元,在临渭区、合阳、澄城、华县、白水等县先后建立了20多个高标准的市级科普活动站,科普画廊、为其配备了计算机、电视、DVD、实用技术光盘,科普图书等,使群众不出村就可以方便地学到现代科学技术,效果显著。四是通过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支持基层农技协、科普示范基地、科普带头人改善基础设施,两年多来,中省市共争取科普惠农资金105万元,全部用于支持基层科普先进集体和个人开展科普工作,激发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活力。
二、利用科普品牌,形成科技培训的良好氛围
市上充分发挥“科技之春”宣传月组委会、“三下乡”组委会、全民科学素质办公室等机构的优势,形成了多方面、多部门共同参与、共同开展的科技培训方式,不断加快农村先进适用技术的普及力度。特别是在开展“科技之春”宣传月、“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全国科普日等一系列活动中,市上积极邀请省上的有关部门,会同我市农林、气象、水利等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一道深入乡镇、深入农村,开展科技培训、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科技展览、成果展示、知识竞赛、电视讲座、发放资料、播放科技专题片等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受到了群众的欢迎。通过这些集中性的科普活动,各级科协积极每年的重点活动达120项,科技报告会10多场,科技培训近900场(次),发放各类资料110万份,制作展版2000多块,放映实用技术科教影视3000多场 (次),受教育群众达30多万人(次),营造了良好的科普氛围,提升了全社会相信科学、依靠科学的良好观念,群众的科学素质得到显著提高。每年仅市科协邀请的省市各类专家都在30人(次)以上,组织科技实用技术培训44场(次),受训农民达2.5万人(次),发放各种科普资料60余万份,落实农函大学员200名,评定农民技术职称792人,其中初级600余人,中级192人。市科协也连续两年被中国科协表彰为全国科普日活动先进集体,连续多年被省科技之春组委会表彰为先进。
三、抓好科技下乡,建立了科技培训的长效机制
一是坚持每年年初制定科技培训计划,要求市县两级科协,每月必须组织两次科技培训活动,利用农函大、农广校、农民夜校和基地观摩会等形式,定期开展技术培训,传授科普知识。仅2007年全市科协系统开展科技下乡达200次以上,培训群众约18000余人(次)。二是针对突发性问题开展培训。如得知大荔冯村一带果园发生大面积干叶枯死,澄城韦庄周围果树出现众多白色虫卵,大荔范家镇、潼关秦东镇枣树不结枣、华县柳枝西瓜小叶病西瓜腐烂消息后,立即组织专家前往现场,对症开出“药方”,并将症状和“药方”,通过省市有关媒体进行宣传普及,扩大受益面;印刷了由市科协组织编写、省科协审定的《苹果丰产栽培技术》、《花椒丰产栽培技术》10000余册,免费发送群众。三是围绕“一村一品”格局,有的放矢进行培训。结合不同地域和产业特点,通过外出参观、聘请专家走进来等形式开展培训。先后2次举办科普带头人培训班,4次组织科普致富带头人、科普示范村技术能手赴杨凌、山东等地外出考察参观,学习先进管理技术,更新观念。如通过学习培训,为华县程高、澄县柳池、郭家庄等三个市科协的帮扶村,培养了100多名农民务椒能手、樱桃技术员,使90%的果农熟练地掌握了花椒和樱桃树的管理和采摘等基本技术,三个帮扶村现均成为市上的一村一品产业村,各种植户人均纯收入都突破了3000元,走上了小康之路。
四、依托科普基地,培育了一批乡土科技能人
在开展科技培训中,渭南市科协注意结合各地实际引进先进技术,帮助群众建立科普示范基地,发展特色产业。先后引进推广了食用菌、黑皮甘蔗、冬枣、桃王99、中华玉梨、澳洲青苹、美国大樱桃等新优品种15个,建立村级科普示范基地38个。在科普基地的辐射带动下,全市现已形成许享誉当地的花椒村、红枣村、香菇村和养猪村等。如市、县两级共建地红枣示范基地、嫁接红枣结穗52万株,人均1100株、仅此一项人均年收入1300多元。澄城县西成村苹果示范基地,在科技人员的指导下,推广应用、巧施肥,强拉枝、大发型、无公害四大优果技术,年平均2100亩产公斤,优果率提高到85%以上,亩均收入3500元,辐射带头了区域果业的快步发展。依托科普示范基地、先后在临渭区大荔、合阳、等地进行了秦川牛、布尔山羊、奶牛的高效养殖技术培训,在白水、澄城、华县等县,进行苹果、花椒、酥梨等栽培技术。据统计,近三年来,市县科协共组织协调各级各类培训3120期培训群众130多万人,培养技术骨干700余名,为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发展专业协会,把科技培训融入产业化服务
针对产业结构调整的热点、难点和亮点,渭南市县科协按照“围绕一个产业,建立一个基地、成立一个协会,推广一项技术,带动一批群众”的“五个一”模式,注意发挥农技协的示范引导作用。全市942个农技协拥有会员56300人,占全市农户总数5.16%,其中从事种植业的537个,养殖业217个,加工业188个。通过发展协会使培训效果向乡、村、户延伸,取得了显著效果。白水王河蔬菜协会,组织群众发展温室大棚蔬菜,仅蔬菜一项人均2700元/年,技术人员到洛川、富县等地进行有偿技术服务。临渭区灵阳村香菇产业,在香菇协会的带动下,由几百袋的一家一户生产,发展成为年产香菇20余万袋,花菇率达70%的食用菌生产基地,产值100多万元,现已带动周边几个乡镇,人均香菇纯收入1860元。利用这些农技协,各级科协将农民群众有效地组织起来,结合各自的生产实际,按照农时开展各类实用技术培训,增强了培训的针对性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