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半岛平台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探讨思考>半岛(中国)

重庆:全民打造科普大舞台 携手创新提升科学素养

2016年12月01日 来源:
阅读:

  今年9月,重庆南岸珊瑚实验小学三年级5班的孩子们上了生平第一堂科技课。

  “有哪位同学可以告诉我,科技是什么?”老师廖幸抛出了第一个问题。

  “是太空船、机器人。”

    “是电脑。”

  “还有地球会自己转也是科技!”

  ……

  面对思维活跃的孩子们,廖幸兴奋起来:“你们说得都正确,不过可不可以告诉我,你们为什么会对科技感兴趣呢?”

  “它可以教我知道电灯为什么会发光。”

  “它让我知道飞机是怎样像小鸟一样飞上天的。”

  ……

  在五花八门的回答中,突然一个孩子说:“它还能让市长爷爷亲自给我颁奖!”

  孩子天真的回答,道出了一个事实:重庆市在全国率先设立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在全市青少年心中沉甸甸的份量,以至于一个刚刚才接触科学的孩子,已经把它当做了自己努力的目标。

  一个奖,体现了对科普的高度重视

  “当初,提交设立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申请的时候,我们心里并没有底。”重庆市科协有关负责人回忆说。

  然而,在2005年4月11日的市政府常务会上,设立“重庆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却是最早定下来、也是最无争议的议题。

  “给喜欢创新创造的孩子们至高的褒奖很有必要,因为我们城市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就寄希望在这些孩子们身上。”时任市长的王鸿举说。

  2006年,首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颁奖。当5个十来岁的孩子,从王鸿举手中接过奖杯和证书的时候,那种荣誉感和自豪感溢于言表。

  “市长爷爷给我们颁奖,我们觉得很光荣,会鼓励我们搞更多的发明创造,为祖国争光。”当年的获奖者、云阳县双江镇三坝小学的李翔说。

  自那以后,每年,重庆市都有一批青少年科技创新的佼佼者,接受市长的嘉奖。

  “由市政府的一把手亲自颁奖,这在全国是很少有的。”重庆市科协普及部部长袁强感慨地说,这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创新和科普的高度重视,由此带来了全市上下对科普空前的关注和投入。

  目前,南岸区、大足县等18个区县先后设立了青少年科技创新区(县)长奖,加大对青少年创新的奖励。

  2009年,来自市级区县的科普总投入达到6685万元,比2006年增长了3倍多,同时,人均科普专项经费达到2.04元,超过全国1.84元的平均水平。

  与此同时,不少学校还通过开设科技创新课,举办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青少年科技模型大赛等活动,将青少年们勇于实践、善于创新、勇攀科技高峰的精神,充分地挖掘出来。

  一张“网”,让普通市民与科技结缘

  最近一段时间,天气比较凉快,17岁的王玉清每天在梁滩河边转悠的时间也越来越长了。

  只见他戴着手套,时而取点土放进塑料袋,时而向稀洼的地里插根棍子,了解地下构造及土质的坚实度……

  “我准备投给《课堂内外》的一篇科普论文《让梁滩河再现碧水的几点思考》就快大功告成了。”才刚刚高中毕业的他说得头头是道———

  河边可建一个地下净化水处理系统,附近居民排放的所有生活污水都通过专门的污水收集廊收集起来,送入“藏”在地下5米深的地埋式污水处理系统。

  在有条件的河流两岸,采用草坡延伸入水,既增添景观又可防止水流冲刷泥土,对污水也有一定的自净功能……

  “我之所以萌发要写这篇科普论文的想法,就是受到了我家楼下的科普宣传画廊的影响。”王玉清说,画廊里不光讲述了水质污染的原因和影响等知识,还告诉了我们果皮纸屑等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不同的处理方法,看了后我就在想,要是把这些科普知识整合起来,也许就会对我们治理污染河流有用。

  一个普通市民,就这样与科技结缘了。

  “这就是重庆完备的科普传媒体系平台的作用。”《课堂内外》杂志社总编辑徐永恒介绍说,作为一本创刊30年、月均发行量达到450万份的专业科普类杂志,目前《课堂内外》时常能收到市民寄来的科普论文,他们从中所表现出的科学素养之高,经常会让你感到惊奇和惊喜。

  就在上个月,该杂志上发表的一篇《变污水河为靓丽风景———京杭大运河塘段水生态公园规划方案研究》的科普论文,就正式被杭州市政府采纳了。

  对此,重庆市科协副主席李启松介绍说,目前重庆市拥有大小科普类杂志、网站上百个。其中,面向农村市场出版发行的《农家书屋》、《农家科技》等书报杂志,发行量也已超过5万份。

  从老百姓走出家门就能看到的科普宣传画廊,到一本可以拿在手上品味的科普专业杂志,甚至到包罗世间万象的科普网站,重庆市构建的科普传媒体系平台,除了“网住”重庆3000多万市民,在全国也打响了招牌。

  “每天有400多万网友在点击我们的网站。”作为全国最大的IT数字传媒集团,重庆天极传媒集团总裁李志高说,我们每天可以为网民提供的最新科普信息,至少有上万条。

  一个条例,让无数人找到精神力量

  7月的一天,重庆科技学院副教授陈捷接到了大足龙水初中学生刘敏写来的一封信。

  “谢谢你,陈老师,现在我自信多了,同学们说我设计的几件衣服都很好看。什么时候能再听到你的科普讲座?我还有好多问题想当面问你……”读到这里,陈捷高兴地笑了。他的眼前浮现出与女孩初见的那一幕———

  那是2010年年初的一天,陈捷在大足龙水作《自信的风采——青少年自我形象设计》人文社科知识讲座。“我们每个人都能活出完美的人生,不管你是怎样的一个人,你身上总会闪光点。”在讲座上,陈捷让台下听众说出一个自己身上比别人强的地方。

  这时,他注意到了坐在前排的一个女孩刘敏——这个女孩看上去自卑、消沉,多数时间她一直低着头,偶尔抬头的那一刹那,从她眼神中依然看不到活力和信心。

  原来,刘敏患有小儿麻痹症,病好后双脚留下残疾,不仅不能上她最喜欢的舞蹈课,就连走路的姿势也时常遭到同学的嘲笑。听了她的描述,看着她手中的一本服装杂志,陈捷说:“虽然你不能穿着漂亮衣服跳舞,但你可以为舞台上的演员设计很多漂亮衣服。如果喜欢,就不要轻言放弃……”

  在他的鼓励下,刘敏重新找回了生活的信心。

  “现代人最缺的是人文教养和精神支撑。”重庆市社科联副主席徐塞声感慨,一个人生产生活,除了要具备自然科学知识外,还应该懂得运用知识的方法以及为人处世的哲学道理等,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社会科学知识。

  2008年,重庆市通过立法形式,在《重庆市科学技术普及条例》中,将社会科学知识纳入科普内容,同时将社科联作为科普工作的主要社会力量。这在全国也是首创。

  随后,针对城镇居民、公务员与领导干部、青少年、农民等四大科普人群,重庆市开展了讲坛进社区、理论精品超市等社科知识普及活动。目前,已在全市32区县开展了讲座470多场,普及人数达到了110多万人。

  据悉,重庆将社会科学纳入科普范畴取得的成效,已引起了四川、广东、安徽等地的效仿。

  一座城,科学素质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

  “科学素质就好比是一剂强心剂,任何一个人、一座城市‘注射’了它,都能焕发出新的精神面貌,铸就核心竞争力……”这是中国科普研究所在出具全国科普报告时,写在前言中的一句话。

  事实上,通过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重庆人、重庆城正在发生着显著的变化。

  “青少年是城市的希望,他们通过创新,在学习中你追我赶的劲头,真的让人欣慰。”袁强说,除了在课堂上学习,课堂外他们还带着知识实践,动手能力强了,思维更活跃了,更爱问问题了。

  以重庆市评选了五届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为例,除了设立市长奖,还一并设立了市长奖的提名奖,为的是让更多的孩子受到褒奖,迄今已有75人获此殊荣。

  “但越往后,我们发现优秀的孩子就越来越多,竞争越来越激烈。”袁强说,从第三届起,已将以前规定的每届市长奖的获奖者不超过5人,修改为不超过10人,但评选起来却依然觉得难以取舍。

  他笑言:“这是一种幸福的烦恼。”

  青少年之外,就在我们身边,勇于创新的人也多了起来。

  最近,家住江北区黄泥塝的陶言毅最近发明了一种放在马桶里的节水龙头,它通过增大冲水的水压,来减少用水量,屡试不爽。

  “我准备将它申请专利,让更多人享用到我的创新发明。”陶言毅说。

  来自重庆市知识产权局的数据,在去年重庆市上万件的专利申请量中,有接近30%的申请都是来自普通市民,而在此之前,90%以上的专利申请都是来自高校和企业的。

  “这说明市民的创新及保护意识在逐渐增强。”重庆市知识产权局有关负责人说,如今在重庆市,已得到应用的可以自动挤墨水的钢笔,能够感应房间是否有人从而自动开启的电灯等小发明,都是来自市民的智慧。

  在农村,农民的科普意识也大大增强。据重庆市科协副主席李启松介绍,前几年,“科技下乡”往往无人问津,现在去农村发科普资料,推广适用新技术,通常都会被包围得里三层外三层。

  从2006年至今,每年至少有500名农业专家,深入重庆市每个区县的田间地头,通过现场培训、专家下乡等方式,在农村普及实用技术等知识,激发了农民在实践中创新的潜力,使农民的科学素质逐步提高。

  “市民意识变了,我们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也在一点一滴地聚集。”李启松感慨地说。

  2009年,在“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每年对包括内地及港澳台在内的290个地级以上城市的竞争力排名中,重庆已从前年的22位上升至14位,坐上了西部的头把交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