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科普传播模式 拉近科普与百姓距离—辽宁省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工程实施情况
2016年12月01日
来源:
阅读: 次
辽宁省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省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康捷
2007年,辽宁省第三次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显示,我省公民获取科技知识和科技发展信息的主要渠道是电视和报纸;公民对科技馆和科普画廊(宣传栏)的参观需求显著提高。为此,辽宁省在科普资源建设上,坚持“统筹规划、先易后难、横向联合、纵向联动、共建共享”的工作原则,创新科普传播模式,拉近科普与百姓距离,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建立科普展品展具中心,打造服务全省的“流动科技馆”
我省14个市均建有科技馆,总建筑面积为8万多平方米,展品展具1500件(套)。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展教活动对激发青少年科学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启迪探索创新精神,提高科学素质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使各地科技馆更好地突出时效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缓解展品展具投入不足,不断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科技需求,2008年,省科协决定建立“辽宁科普展品展具服务中心”,计划用4年时间,投资1200万元,购置互动性、专题性、可移动性的展品展具12个系列,下摆到12个地级市科技馆,开展主题巡展活动,每年交换一次,确保各地科技馆展品展具常展常新,提高各地科技馆的吸引力和展教能力。省科协联合省教育厅、团省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在全省开展主题科普巡展的通知》,要求各地密切配合,与学校科学素质教育课程和第二课堂活动结合起来,有计划的组织中小学生参加主题科普巡展活动,最大限度的提高展品展具的使用效益。目前,一期投资550万元购置的趣味数学、力学与机械、电与磁、航空航天四个系列展览,分别在丹东、铁岭、营口和葫芦岛四个市科技馆展出,参观人数已达8万多人次,使中小城市的公民与省会城市的公民一样享受到高水平的科普资源教育,成为中小学科学素质教育的“第二课堂”,提高了科技馆对公民科学素质形成的影响力。
二、利用电视、网络媒体资源,把科技信息送到千家万户
我省公民通过电视节目获取科技信息的占85.36%,其中:渗透性科普电视节目对科普涉及率较高,但关注率较低。省委、省政府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在中国科协大力支持下,我省加大专题科普栏目整合开发力度,纲要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分别在在辽宁电视台开办了《金农热线》、《黑土地》、《健康一身轻》等专题科普栏目。
2008年,我省作为国家“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试点省,创造了依托覆盖率超过98%的广播电视村村通网络,推动文化共享工程进村入户,使广大农民足不出户就可以通过电视点播学习农业科技,普及义务教育,阅读国家和省图书馆藏书的“辽宁模式”。工程建设中,省科协抢抓机遇,将独立制作的《科普与生活》、《科技致富》和中国科协《科普大篷车》3个栏目纳入“共享工程”电视频道。组织摄制组,深入一线,采访、编辑具有辽宁地域特色的农业生产实用技术、身边科学、新奇特产品等节目,宣传科技致富人物和农村科普工作成果。开播一年来已提供174期、2550分钟的科普节目,成为“共享工程”频道的主打栏目,收视率逐月攀升。在“共享工程”点播机顶盒安装中,全省2151个农技协全部免费安装了电视机顶盒,辐射10万农户,成为新型电视科普学校。此外,在辽宁科协网站开设了《民生科技》,资助了28个县(市、区)建设科普网站。以大连市为试点,抓农技协科普视频服务站建设,延伸至村屯的科普视频服务点已达170多个,辐射1万多农户,为农民创造直接经济效益1000多万元。利用电视、网络媒体资源,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科普宣传,在快捷地传递科普信息的同时,让媒体与公众之间建立起了直接的、即时的互动关系,把科技信息送到千家万户。
三、繁荣科普创作,出版“随身学”科普图书
科普图书作为重要的科普资源,历来为大众喜闻乐见,其藏量和出版等是衡量一个地区科普资源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尽管各种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传统图书提出挑战,但我省仍有20.93%的公民习惯于通过图书获取科技信息。因此,我省把编制科普图书定位为简明易懂、新颖别致、便于携带的“随身学”科普图书。组织省内外科技专家、科普作家和广大科普爱好者编写出版了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等内容的《科普系列丛书》8本;编写出版了种植、养殖、果树、植保、设施农业等实用技术内容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科技丛书》三批30本;编写《公众科学素质读本》一套5本;以恢复重建为主要内容,为四川安县编写《辽蜀同心科技进家 平安幸福》科普系列丛书一套10本。这些已出版发行的科普图书有10本列入“全国农家书屋工程”备选书目,27本列入“辽宁省农家书屋工程”备选书目。一些图书多次再版,累计出版40万册。其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科技丛书》还荣获辽宁省优秀图书二等奖,并被列为2009年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获得61万元资助。全省各地科普创作工作蓬勃开展。沈阳市编辑出版《常见疾病防治》等科普大学统编教材三套15本、《科普惠农实用技术丛书》两部20分册、《身边科学》五套;铁岭市编辑出版《科技论文撰写技法》、《养生保健》系列图书;营口市编写《科普惠民系列丛书》;朝阳市编印农村实用技术手册和农民工普惠制培训教材15种。“随身学”科普图书拓宽了我省科普图书出版新领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读者,成为百姓科学生活、科技致富的好助手和落实《科学素质纲要》的重要载体。
四、开展“绿色科普信使行动”,建立传播科普便捷渠道
目前,我省共有科普画廊、科普宣传栏5700处,近4万延长米,其中:农村3800处,2万多延长米,成为宣传科普的重要阵地。2008年领导小组办公室对科普画廊利用情况进行调研,在了解到44.9%的公众主要是通过科普画廊了解科技信息的同时,也发现农村个别地区科普挂图下摆、更新及时率仅为50%,症结在于传递途中的中梗阻。为解决这一问题,省科协联合省邮政公司在全省选择20个县(市)的696个村作为试点,2008年12月,在第二十一届“科普之冬”活动启动了“辽宁绿色科普信使行动”,聘任241名责任心强、业务能力强的邮递员为科普信使,负责挂图的邮递和张贴,负责收集当地群众对科技需求的征集工作。省科协每双月将科普挂图通过邮政公司邮寄至宣传栏所在地村委会,依据邮政公司统计的邮件回执单及时结算邮资,为科普信使提供是适当的工作补贴,根据科普信使提供的科技需求的采用情况给予奖励。为了确保科普挂图投递、张贴及时准确,省邮政公司要求基层邮政部门由巡线员和质检员负责检查考评科普信使的工作情况,对表现突出的给予表彰奖励。经一年的实践,邮政系统的公益性、及时性和准确性优势显现出来,科普挂图内容的针对性进一步提高,妥投率达100%,张贴及时率提高到85%,使广大农民享受到了科普信使传递科普便捷与实惠,拉近科普与百姓间距离。
以上就是我省在科普资源建设方面的主要工作和做法。今后,我们将按这次会议要求,面向社会积极推动不同权属科普资源的集成共享,探索建立大企业集团、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等多方参与、协同合作的科普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提高科普资源服务能力,推动我省科协事业科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