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半岛平台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探讨思考>半岛(中国)

适应新形势 探索新方法——扎实有效开展“科技之冬”科技素质培训工作的思考

2016年12月01日 来源:
阅读:
新疆奇台县科协副主席  邓家华

  党的十七大提出统筹城乡发展,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牧民,发挥亿万农牧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农村实用型人才,提高农牧民整体素质,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促进农牧民增收的惠农工程。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牧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如何在现有条件下,转变增长方式,实现农业又好又快地发展,最终实现农牧民增收,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通过培养新型农牧民来发展现代农业。开展新型农牧民培训,提高农牧民素质,是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当今科技日新月异,信息变化万千,如何培训农牧民,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和渠道及时地把政策法律、信息技术等知识传递给农牧民,是摆在当前各级党政领导干部面前一项重要的课题。我区“科技之冬”科普活动开展十九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有力的促进了广大农牧民文化和科技素质的整体提升,已成为全疆科协系统造福农村和广大农牧民的“品牌工程”和“民心工程”,科协系统的干部职工和广大科技工作者为此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劳动。成绩属于过去,展望未来,如何更好的组织和实施好“科技之冬”科普活动,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需要我们共同的深入思考和认真总结。以下是本人的一些拙见,供大家参考。

  一、十九年“科技之冬”活动的基本经验和体会

  十九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我县在开展“科技之冬”活动中,取得了一些经验。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各部门的通力合作是搞好“科技之冬”活动的根本保证。

  “科技之冬”活动是利用冬闲时节农牧民群众容易集中的特点,在农村开展的以提高农牧民科技素质为宗旨的,以科技知识和适用技术培训为重点的,由各级科协牵头组织的大型科普活动,至今已连续进行了19届。十九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对此项活动始终予以高度关注和重视,把开展“科技之冬”科普活动作为实施“科教兴国”、“科教兴农”战略的一项重要措施列入议事日程,层层成立“科技之冬”活动领导小组,常抓不懈。自1990年以来,省地县“两办”每年都联合转发科协关于开展“科技之冬”活动的安排意见,各级科协组织积极承担“科技之冬”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职责,充分发挥科普工作主力军的作用,积极组织动员科技、教育、农口、群团、新闻宣传部门等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有力地促进了农牧区经济发展和农牧民科技素质的提高,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在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科技扶贫工作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由于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使“科技之冬”活动得以顺利开展,而且形势越来越好。从根本上保证了“科技之冬”活动的蓬勃开展。

  (二)搞好“科技之冬”活动,必须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科技之冬”活动是科普工作的一部分,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确立农牧民在“科技之冬”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把提高农牧民科技素质作为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加强对农牧民群众的教育和培训,用先进的农业科技武装广大农民群众,努力造就一批知识型农民,使他们的素质与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相适应,切实把农业发展转移到了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各级科协组织要紧密围绕当地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把取得实效作为“科技之冬”活动培训的目标,将找准定位、把握定性、明确思路作为“科技之冬”活动的生命源泉,因地制宜的安排培训内容和形式,依靠当地科技人员以及有一技之长的农牧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根据当地的具体实际,由科技人员、致富能手、土专家给农牧民讲授,使农牧民看得懂,听得明。在培训方式上,从采取单一办培训班,组织讲师团巡回培训,到各种形式的报告会、讲座、致富能手现身说法,从听讲到观看科技录像、参观考察、知识竞赛等多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做到专家讲课与农牧民现场说法相结合、普及型培训与提高型培训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现场指导相结合,着力提高农牧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使“科技之冬”活动针对性强,满足广大衣牧民对科技的渴望,促进科技的转化、普及、应用。

  (三)抓好科普网络建设,巩固培训阵地,保证师资、教材、经费的落实,是搞好“科技之冬”活动的重要条件。

  旨在提高各族群众科学文化素质的“科技之冬”活动,是一项为社会服务,使各民族受益的社会公益性科普活动,也是科协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的重要途径。加强以乡村科普组织为代表的科普网络建设,是开展“科技之冬”活动的群众基础。多年来,各有关单位合作共建“六有”农牧民文化技术学校,并配备相应的专兼职教师、摄录像器材、各类挂图科普书籍等,使开展“科技之冬”活动所需的各项硬件措施有了保障。

  (四)必须建立一支能吃苦、具有奉献精神的科技工作者队伍,这是保证“科技之冬”活动不断进步的根本。

  科技工作者、科普工作者是科协开展科普工作的主体和依靠力量,是第一生产力的开拓者和科学技术的传播者,是开展“科技之冬”活动取得巨大成就的中坚力量。“科技之冬”活动的每一项工作,都离不开科技和科普工作者,有赖于他们的积极参与和热心支持。正是由于有一批具有吃苦、奉献、敬业精神的专兼职科普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广大农牧民的科技素质才得以提高,实用技术得到普及推广应用,农牧区的经济、文化得以全面发展。

  (五)注重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的技术水平,才能保证“科技之冬”活动的效果。

  随着农牧民及乡村干部的科技素质的不断提高和信息的不断丰富,农牧民对科技培训的内容和水平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必须特别注重农业科技人员的继续教育,经常请有较高水平、有经验的农业科技人员对基层农业科技人员进行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使农民技术培训达到应有的效果。

  (六)加大宣传力度,是搞好“科技之冬”活动的基础。

  多年来,各级科协和科普工作者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科普期刊、科普展览等多种形式,把科普宣传工作贯穿于每届“科技之冬”活动培训的始终。一方面宣传了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思想,另一方面宣传了新技术、新成果,交流了先进经验,大力宣传了科技工作者的先进事迹,促进了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社会风尚的形成。通过宣传,广大农牧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普遍得到了提高,为“科技之冬”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七)做好农村技术及信息需求调查,编印符合当地的农村科普资料,按需授课是保证“科技之冬”活动有的放矢的前提。

  根据当地的农业发展战略,采取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方式,广泛征求乡镇、农牧民及农口各部门等各个方面的意见,在做好农村技术及信息需求调查的基础上,各级科协切实掌握农牧民实用技术需求情况,并根据本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的要求,组织有关科技人员编印符合当地的农村系列科普资料,为开展“科技之冬”活动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各县(市)要紧密围绕当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以农民增收为目的,按需授课并加大对各自特色和优势产业实用生产、栽培技术的培训,突出本地的培训重点,确保了“科技之冬”科普活动有的放矢,取得实效。

  二、关于“科技之冬”科普活动的定位

  “科技之冬” 科普活动,首先要坚持把推动农村科技进步和提高农牧民科技文化素质放在首位,以培训“科技明白人”和壮大农村科技人才队伍为目标,按照“市场所需、农民所求、科协和专业技术单位及科技人员所能、各级党政所为”的原则,制定方案、统一安排部署 “科技之冬”活动。其次要进一步明确省地县乡政府和科协的职责,做到职责明确、分工协作、各有侧重、形成合力、重点突破。多年来,各级政府和科协组织为实施大规模科技培训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与新形势、新要求和广大农牧民的需求相比,我们还有一定的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现代农业的实现和发展靠农民。农牧民科技培训有四个重点(专业技术强化培训、青年农牧民创业素质和技能的培训、先进实用技术培训和农牧民常规技术普及)和三个层次(县、乡、村),因此,如何形成合力,重点突破,需要我们各级组织共同努力。要充分发挥省地两级智力、项目、资金优势,做到提升培训质量,在培训效果上有新突破。省地两级在继续发挥组织协调、督促检查方面的优势外,还可在编写培训教材、争取和设立科技培训项目等方面给基层以扶持和帮助。建议省地两级科协可重点在专业技术人员强化培训、青年农牧民创业素质和技能的培训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县级科协要重点抓好县级“科技之冬”科普活动的组织实施和农牧民先进实用技术的培训;乡镇要着重抓好农牧民常规技术普及;村级组织则要着力组织好农牧民积极参加各类科技培训活动。总之,只有各方面形成合力,才能使农牧民科技培训的质量和效果有大的提升,才能满足广大农牧民对科技知识的需求,也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三、关于创新“科技之冬”活动的方式,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问题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农业生产水平和农牧民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延续多年的“科技之冬”活动,在培训内容、形式、方法和培训工作运行机制上已不能够满足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和农牧民群众的需要。我们只有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大力破除传统的一些习惯做法和思维模式,在“科技之冬”科普活动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有所创新、有所突破,才能更好地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首先我们要明确“科技之冬”活动是科普工作的一部分,并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确立农牧民为“科技之冬”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重点抓好以农村种养殖大户、农民技术员、基层党员干部为核心的实用技术和市场经济知识培训,把提高农牧民科技素质作为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加强对农牧民群众的教育和培训,用先进的农业科技武装广大农民群众,造就一批知识型、创业型、技能型农民,使他们的素质与发展现代农业和市场经济的要求相适应,切实把农业发展转移到了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其次要确立“村村都有示范户、户户都有明白人、家家都有一名技工”的培训目标。各级科协组织要紧密围绕当地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始终坚持“实际、实用、实效”和“突出重点、注重实效、保证增收”的原则,把取得实效作为“科技之冬”活动培训的目标,将找准定位(定在当地的主导产业上)、把握定性(定在关键的实用技术上)、明确思路(农民需要什么技术就培训什么内容)作为“科技之冬”活动的生命源泉,因地制宜的安排培训内容和形式,依靠当地科技人员以及有一技之长的农牧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第三,在“科技之冬”科技培训的各个方面有所创新和突破。在运行机制上,要注重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积极参与“科技之冬”活动,特别是要充分发挥乡镇、村组、技术推广单位、涉农部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和农民技术员的作用,最终建立起党政领导、科协承办、部门配合、乡镇实施、全社会参与的运行机制;在培训内容上,要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需授课。既要举办针对广大农牧民的基础性、常规性知识的实用技术培训,又要举办针对具有一定文化素质和实用技术的基层党员干部、科技示范户和种养殖大户的较高层次的实用专业技术培训,还要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举办创业型技能培训班,做到普及型培训与提高型培训相结合;在培训范围上,在以农村农牧民为主体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城镇社区居民的培训,以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科技文化素质、文明程度和就业技能,为下岗职工、城市闲散人员实现就业再就业创造条件;在师资力量上,要加强授课教师队伍建设,注重发挥各类人才的作用,加快建立一支领导干部、科技人员、致富能手、企业家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授课教师队伍,使农牧民看得懂,听得明;在培训形式上,要遵循“什么方式有效,就采用什么方式;农牧民喜欢什么方式,就运用什么方式”的原则,除了传统的教师授课、观看科技录像、现场示范外,还要通过致富能人现身说法,领导干部宣讲政策,企业家和商家分析市场、提供信息,农牧民外出考察,举办科普展、科普知识竞赛等多种方式,做到课堂教学与现场指导相结合、专家讲课与农牧民现场说法相结合,将知识性、趣味性、理论性、思想性紧密结合起来,使广大农牧民喜欢学、听得懂、能掌握,学有所知,学有所获,增强培训效果。在培训活动中,要坚决反对只重数量不重效果、只重形式不重内容的做法,绝对不能不顾实际效果,盲目追求所谓的“大场面”、“大声势”。“科技之冬”科普培训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基层,以切实保证科普活动不流于形式,真正把“科技之冬”科普活动办成农牧民喜欢,能够有效解决实际问题的“富民”工程。要通过各方面的不断创新,全面提升“科技之冬”活动的培训效果。

  四、今后开展“科技之冬”科普活动的思考

  (一)创新思维、把握重点,深化科技素质培训内容

  要紧紧围绕富民强县目标和服务全民创业大局,始终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进一步优化培训内容,明确培训重点,增强培训的针对性。

  一是围绕农业结构调整确定培训内容。根据粮经种养面积比例调整的实际确定培训内容和对象,同时又通过科技素质的培训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二是围绕市场需求选择培训项目。选择市场销售好的特色优良品种的生产作为培训重点,使农户及时掌握生产技术,提高了种植、养殖效益。三是围绕农村多元发展拓宽培训领域。坚持围绕多元发展格局,转向生产、加工和营销等复合型技术培训,推进“一乡一品”的产业化经济,促使各乡镇逐步形成各自的培训特色与重点。尽快形成 “根据调整抓培训、通过培训促调整”的良性循环局面。四是围绕农村城镇化的发展趋势开展再就业培训。要针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的实际,积极开展各种技能培训和再就业培训。强化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积极推进就业准入制。根据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和失业人员的求知愿望,职业工种开展培训。五是围绕繁荣农村市场开展经纪人培训。把农村经纪人培训纳入科技素质培训的范畴,组织经纪人参加经纪人执业资格培训班,对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农民致富,将会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创建示范、培育典型,发挥示范辐射作用

  各级科协要注重培育、树立先进典型,在科技示范上下功夫,重点培养一批依靠科技致富的好典型,使其在培训人才、引进技术、开发产品,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突出的示范作用,示范带动面上的工作。各地要建立自己的示范点,做到“有组织领导、有培训计划、有培训经费、有培训制度、有培训阵地、有培训师资、有考核奖励、有资料台帐”。培育扶持好“示范户”,使农民群众学有榜样、干有方向。树立科技致富能手、科技示范户、“农民专家”等先进典型,通过报纸、电视、电台等媒体宣传推广他们的先进经验,提高示范成效。

  (三)创新形式、拓展领域,加强培训工作载体建设

  针对农村发展的实际,进一步创新培训形式,以“科普惠农兴村计划项目”的申报和创建为主要抓手,积极创建科普示范基地和先进农村专业协会,以此整合各方面培训资源,拓宽培训渠道,加强培训工作的载体建设,提升科技素质的培训质量。

  一是探索分层辐射的培训新模式。要建立 “专家+基地+农户”、“专家+项目+农户”、“专家+协会+农户”的技术直接指导的运作方式,使培训的方法和思路得到进一步拓宽。同时,围绕农业科技项目立项、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与农民科技素质培训的有机统一,实现 “基地+企业+示范户+农户”的分层示范辐射。

  二是建立网络教育的培训新平台。以互联网为依托,建立健全面向农民服务的信息服务体系,通过网络平台把市场信息、技术指导、专家服务和农民需求紧密联结起来,为农民提供形式多样、高效快捷的“为农服务直通车”。同时开通农业科技“110”,建立以农业科技人员、科技示范户为主体的科技服务组织,建立农技专家数据库,为农技“110”服务网络提供坚实的人力、智力支撑,为农民致富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

  (四)提高层次,优化结构,培养一批科技致富带头人

  各级科协,要始终把提高农村种养殖专业大户、青年农牧民、党员、基层干部的科技素质,培养和造就大批“复合型”人才作为培训的出发点和着力点,因人施教,不断提高培训层次。首先是抓好普及型培训。根据当前实施的培训项目,与新形势下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需求,加强特种种养技术、标准化生产技术、农产品加工与深加工技术、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技术等方面的培训。特别是加强对农村专业大户、村干部的培训,培训农业发展的定位与对策、农村土地股份制和土地流转、管理方面的政策、法规等知识。通过培训使其学会两门以上农村先进实用技术,掌握职业技能,增强致富本领。其次是大力开展提高型和创业型培训。采取与高校联合办班或委托办班等措施,广泛开展专业证书、学历证书等培训,积极动员尚未达到中专学历的青年农牧民特别村干部参加培训,提高其知识水平和创业能力。再次是加快专业型培训。通过培训,全面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增强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和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使之成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带领农牧民共同致富的生力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