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半岛平台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探讨思考>半岛(中国)

达拉特:农民乘农技协快车走上富裕路

2016年12月01日 来源:
阅读:

    昔日,一句面朝黄土背朝天,道尽了多少农民靠天吃饭的艰辛。而今,土地依旧,达拉滩上农民的身影却不再定格于此。几年来,内蒙古达拉特旗创办的138个各类专业技术协会(专业合作社)使农牧民逐步摆脱了信息、市场、技术及资金等方面的制约,初步解决了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实现了低成本扩张,有效地解决了政府“统”不了、部门“管”不了、单家独户“干”不了的许多难题。全旗8个苏木镇,镇镇有品牌,130个行政村,村村有协会,会员达到15000余名,达拉特旗的大树湾养鱼协会、昭君镇宏丰现代农牧业专业合作社、敖包梁山地虫草鸡养殖协会等组织的运行,改变了农民单家独户闯市场的弱势地位,维护了农民在市场交易中的“话语权”,增强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从各苏木镇的实践来看,凡是农民专业组织发展起来的地方,都出现了“建一个组织、兴一个产业、活一方经济、富一批群众”的可喜局面。达拉特旗农民正昂首挺胸,打绿色品牌,搭乘协会快车,架起通往市场、走向富裕的金桥。
   
肥“羊”满圈农企双赢
    这段时间,达拉特旗王爱召镇杨家营子村的养殖户许厚可是喜上眉梢,连他自己都没想到,自个儿这个“刚出道”的养殖户,能在青黄不接的3个多月里,出栏两批育肥羊,收入上千块钱,种地、养殖两不误,现在的许厚是一提起让他找到了这“美事儿”的协会,就直竖大拇指。许厚口中的协会,指的是杨家营子村的养羊协会,说起这协会,就不得不提协会的会长--昔日榆林子乡的养殖大户赵四乃,前些年便尝到了养殖甜头的赵会长,早就想带着乡亲们一块往这条道上奔了,用赵会长自己的话说,“正是今年咱养殖户遇到的两件大喜事儿,促成了协会的成立……”说到这两件喜事,赵会长是满脸春色,“一来,旗委、政府今年为我们农民送来了‘四进’(干部进村社、知识进头脑、农村进协会、产品进市场)工作组,这工作组对成立协会这事儿,是特别上心,包片的旗科协、农牧业局工作队员,那些天是天天往我家跑,今天拿来科学养羊的配方,明天为你解决牲畜改良防疫,后天和你制定协会章程,一来二去,这协会需要配备的都齐全了……”万事俱备,赵会长又遇着了东风,“和我打交道多年的四季青公司,今年又主动找到了我,他们公司看好我们这儿的养殖条件,信得过咱这儿的农户,和咱协会签订了包销合作,为尽快扩大养殖规模,又为咱无偿提供20万元贷款作为周转资金,有了龙头企业做后盾,咱可得带着农户甩开膀子干了……”
    协会运作风调雨顺,给养殖户带来的是看得见摸着着好收成,前面所提“刚出道”的许厚,就是奔着协会而来,又在协会碰上了接踵而至的好事,进入协会之后,没有羊,协会会长赵四乃出去帮他找,或联系羊贩子拉羊上门和他谈;没有棚圈,协会负责提供饲养设施;饲料,按照“四进”队员给出的配方,统一从包头等地调购,加工之后,成品即可直接喂羊,由于营养均衡,一只羊平均一个多月就可育出栏;配种、疫病防治更是不用操心,“四进”队员全包了;卖羊,四季青公司有多少要多少,由协会组织车辆,自己只需出一份柴油钱,如果斤两正好,还能获得四季青公司的奖励性补贴……
    在王爱召镇,像许厚这样沾了协会光、心里乐开了花的还真不少。在平日里被农民称之为“青黄不接”的季节,王爱召镇参加养羊协会的十几户养殖户,已向四季青公司出售短期育肥羊500多只,一只羊可获纯利润30多块钱。同时,协会在正式运行4个多月后,章程完备,设备、信息齐备,在当地已是颇有名气,吸引了更多的养殖户慕名而往。
    趁着达拉特旗百万肉羊基地建设的春风,靠着四季青“蒙祥”羊肉的金字招牌,旗各地养羊协会办得是红红火火,从4月份起,四季青公司陆续在全旗养殖基础较好的苏木镇有重点的建立了10个肉羊养殖协会,采用有偿无息的方法,注入资金1500万元,用于协会周转,2010年,四季青谋划着年屠宰肉羊180万只,带动36670户农牧民养殖户,新增加劳动就业200人,户均增加纯收入3300元。农企双赢将是最终的结果。
  “鱼”跃龙门“农家乐”
  这地上跑的有协会管,水里游的同样没被协会落下。40年前,一句“打鱼划划渡口船,鱼米之乡大树湾”,唱出了当日大树湾的风光。40年后,融入了各种现代元素的大树湾风光更烈,突破传统养鱼模式,走品牌路子,集水产品生产、销售、餐饮、旅游、娱乐于一体农家乐旅游景点正迅速成熟。但这40年的发展历程,却并非一路通途。“养起鱼来挣不了钱,养不起鱼来也不挣钱”曾是十几年前流传在大树湾农户中间的一句顺口溜,话虽顺口,说起来却让人辛酸。当时的大树湾仅有6户养鱼户,且效益微薄,“鱼米之乡”风光不再。1996年养鱼协会的成立,成为当地养鱼史上一个决定性的转折点,至此,大树湾养鱼业柳暗花明,走上了一条新型渔业发展之路。从聘请自治区、市渔业专家对会员进行不定期培训开始,到聘请常年技术顾问,帮助养鱼户严把技术关,从每亩放多少鱼苗、喂多少饲料、各个季节预防什么疾病都给予具体指导,一旦养鱼出现技术问题,协会马上组织进行现场会诊。2002年4月大树湾镇养鱼协会会长武二才向国家商标总局提出了注册“大树湾”黄河鱼商标的申请,经过各个环节的审批,12月正式启用,之后的日子里,“大树湾”商标声名雀起,通过无公害绿色产品认证,被农业部确定为无公害水产品产业。如今,协会实行的是生产、销售一条龙服务,统一规划,统一供应良种,统一供应饲料,统一防疫治病,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销售,统一对外广告,统一商品品牌。“现在大树湾的养鱼户没有一户赔过钱,我们要的是人人见效益”大树湾养鱼协会会长武二才如今说起话来底气十足,“说句不客气的话,凡是养鱼户需要的,咱们协会都能满足!”协会的完备,让越来越多的农户瞅准了养鱼这条致富路,几年间,大树湾养鱼户由协会刚成立时的十几户发展到2010年的109户,每亩鱼池最低3000元的收入,让这里的养鱼户脸上的笑容更灿烂。该协会2008年被财政部和中国科协评为全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先进集体。
  2004年,旗水产公司聘请专业的评估机构对该协会所属“大树湾”商标进行了评估,评估机构以商标注册后利润增加值为依据估算,该商标无形资产已达到900万元。
  但一切并没有就此止步,而今,渔业旅游这个全新的理念,又在大树湾人中间延伸。用渔池带动鱼村,他们要将品牌的效益最大化。
  截止目前,大树湾拥有大小鱼餐厅29家,每天可接待1300多人就餐,年吸收300余人就业,仅2010上半年,已接待游客5万多人,集小型垂钓、休闲、餐饮、度假为一体的“农家乐”旅游景区已初具规模,年可创造产值1000多万元。
  大树湾“鱼”儿喜跃龙门,这里的农家真正乐起来。
  昔日“菜园子”今朝“聚宝盆”
    有关“养”的协会成效不斐,“种”的协会也是生机勃勃。“想的是致富,盼的是服务,缺的是技术,愁的是销路”。树林召镇宝善堂蔬菜协会的成立,诞生了“宝善堂”品牌,轻松解决了这里菜农的所有困惑。协会实现了把零散的、千家万户的菜农组织起来共同应对千变万化的市场,促进蔬菜产业增效和广大菜农增收的目的;“宝善堂”品牌,为规模不断扩大、产量不断增加的蔬菜,贴上了“贵族”标签。
  学校营子村从1992年就开始种植蔬菜,在育苗、种植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但就是这个有优势的传统产业在过去几年间始终没有做大,村两委通过调查分析认识到,一个关键问题是,农户分散的生产经营活动与农业生产市场化之间的矛盾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市场信息闭塞,科技水平不高,种植的多数是无特色优势的“大路菜”,销路不畅,限制了菜农收入的增长。
  而对于菜农来说,种菜能否致富,需要解决包括技术、品种、市场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协会的成立势在必行。2000年,蔬菜协会正式成立。服务成为协会工作的主题。在发展中,协会逐步建立健全贯穿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服务机制,2002年,协会注册“宝善堂”商标,并获得无公害认证,蔬菜协会的路子至此越走越宽。
  种植上,协会幅射带动了周边地区几千户、上万亩耕地成为蔬菜种植田,销售上,“宝善堂”品牌几年间已获得国内市场认可,年外运蔬菜达到目前的15000亩,每到收获季节,上海、广州等地客商便会主动找上门来,农民足不出户,就可将蔬菜卖个好价钱,通畅的销售渠道,让蔬菜种植,成为村里的主导产业和村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展旦召苏木的“农香”无公害蔬菜已经走向欧盟市场。
  2009年,树林召镇政府又主动为协会联系了支农项目资金,由自治区、市两级财政下拨专项资金我50万元,建立了专门的蔬菜集散地市场,吸引更多的客商汇集于此,以及年存储量120万斤蔬菜仓储窖,用于存放蔬菜,进行反季节销售,以获取更大利润。
  昔日的大“菜园子”,变成了今天的“聚宝盆”,巨大的反差让当地菜农认准了这个理儿“跟着协会走,致富不用愁”。
  与项目结亲绿了山梁富了农民
  以项目带协会,是达拉特旗众多协会建立的又一大特点。遍布全旗7个苏木镇的沙棘协会,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被称为高原圣果的沙棘项目是1998年国家计划在达拉特旗批准立项的,它由水利部沙棘中心组织实施,加之,内蒙古科协和爱德基金会水保林项目的实施,更使沟沟岔岔锦上花。该项目在达拉特旗实施近10年,每年都有5000多农民参与种植,目前全旗种植面积达到50多万亩。
  家里已有上百亩沙棘的白泥吉镇敖包梁村村民梁三,如今每到沙棘种植季节,仍是特别积极,用梁三自己的话说“种了这么多年沙棘,沙棘的好处咱是一清二楚,如今又有了协会,种植、养护、销售是一条龙服务,让咱挣钱都有了底气,咱连这点帐都算不清楚还行呢……”算盘打得啪啪响的可不只是梁三,这里的村民都明白,“一来,这沙棘能固沙,而且种苗都由国家提供,自己不用一分钱,种多种少都是自己的;二来,这种沙棘是4月份开始,用时大约一个月,正是农闲时间,老人孩子都可以参与,每天还能挣30-50块钱的种植费,管护时还有管护费;三来,沙棘成熟时,浑身是宝,果实、叶子都能卖,每亩平均能挣100元,要是有几个百亩沙棘,光这一项就能收入个几万块”。
  既恢复了植被,又能收到可观的经济效益,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加入到沙棘种植的队伍当中,在达拉特旗,沙棘每年在以10万亩的速度增加,让梁外地区百万亩的丘陵沟壑区全部被沙棘梁披上绿色已为时不远。
  从“散兵游勇”到“兵团作战”,近年来,达拉特旗农民的思维方式,农村的生存方式,农业的耕种方式正经历着可喜的变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统不起来,政府技术部门包揽不了,农民单家独户又干不成的问题,正在被个个破解。带着品牌,跟着协会,架起连接市场的金桥,达拉特旗农民逐步走进市场经济,为推动现代农业建设推波助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