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半岛平台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探讨思考>半岛(中国)

播撒科普种子 共享城市文明
让科普之花在社区绽放

2016年11月30日 来源:
阅读:

湖北省襄樊市樊城区委书记 杨述明

樊城区是襄樊市主城区,也是全国首批命名的50家全国科普示范城区之一。现辖8个街道办事处,69个社区居委会,面积60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0多万人。近年来,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社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逐步成为人们居住、生活和工作的重要场所,成为传播先进文化、普及科学知识的重要阵地。为此,我们把创建科普示范社区作为落实《科普法》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纲要》的重要举措,作为提升市民生活品质,建设科学文明新家园的重要突破口,狠抓社区科普组织、阵地、活动三大建设,不断完善社区科普工作运行机制,走出了一条科普工作与社区建设互融互促的新路子。

一、领导重视是创建科普示范社区的重要保证

党的十六大把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七大也作出了“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的重要论述。《科普法》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颁布实施和时代发展变化,为科普工作展现了广阔的发展前景,迎来快速发展的重大机遇。面对这一新的形势,樊城党政一班人审时度势,统一思想认识,认为,社会公众素养是增强我区经济发展后劲的基础条件,而社区则是推进城市科普工作,提升城市文明的主阵地。只有把社区科普工作做好了,市民生活质量才会大幅提高,城市形象才会焕然一新。为此,区委、区政府把创建科普示范社区工作做为构建和谐社区的重中之中,健全组织、统筹规划、分步推进,社区科普工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崭新局面。

1.抓龙头,完善组织体系。我们把健全科普组织体系作为社区科普工作的关键环节来抓,区、街、社区分级成立科普工作领导小组,狠抓“一个组织、两支队伍”建设,基本形成以科普工作领导小组为龙头,社区居民为主体,辖区单位共参与的科普组织网络。一个组织,指科普工作领导小组或科普协会。区委把推进社区科普工作,作为促进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列入到党委的议事日程中;区政府成立以区长项晓峰同志为组长的社区科普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科协,负责统筹安排科普示范社区创建各项日常工作。各街道社区行政负责人主抓科普工作,并明确一名班子成员分管科普工作。两支队伍,指科普工作者队伍和科普志愿者队伍。从辖区科研院所、机关企事业单位中具有一定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学者及热心科普工作的社区居民中挑选,在居民自荐、组织审核的基础上,由社区居委会颁发聘书,明确职责和义务。截止目前,全区共有2800多名科普爱好者,加入社区科普工作者和志愿者队伍,做科普演讲报告、编排科普节目、展示才艺技能,广场、小区常年可见他们忙碌的身影,营造了社区科普群众化、社会化的大环境。

2.抓规划,确立发展目标。我们把提高市民科学素质要作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来抓,根据每个街道每个社区不同特点,突出特色,循序渐进、分类突破,全面提高。在整体规划上,我们将社区科普工作纳入《樊城区科普工作“十一五”规划》,并将科普社区创建目标任务分解到每年各个阶段,2008年每个镇(办)科普示范社区创建面达到30%,2009年达到60%,2010年内达到80%以上;在硬件设施上,各社区按照“六个一”(科普文化长廓、科普文化广场、科普学校、科普图书室或成果展览室、科普街巷、科普小区)要求,细化创建标准,每年选择1~2个特色,边建设边巩固,边巩固边提高,要求三年之内基本完成“六个一”的创建任务。

3.抓示范,以点带面推进。科普示范社区创建工作既是一项新生事物,也是一项民心工程,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效仿,只有“摸着石头过河”边实践、边探索。为此,我们确定了试点先行、规范操作,逐步推进的工作思路,为科普示范社区创建工作指明了方向。通过调研,选择地处城郊结合部的乔营社区作为试点,提出了目标任务,制订了中长期规划,力争通过1~2年的努力,把乔营社区建成全区科普工作的亮点和旅游的景点,通过2~3年的努力,把乔营社区打造成为全市第一、全省少有、全国闻名的科普示范社区,让家家户户都在体验科技成果,社区居民个个养成科学生活习惯。为实现这一目标,提出了“一技、两室、三化、四阵地”的推进措施。“一技”指生活科技的运用,提倡使用节能节水产品、健康产品和技防设备,如安装监控器、计生设备、节能灯、节水龙头等;“两室”指科普图书室和展览室;“三化”指绿化、美化和亮化,房前屋后植树铺绿,主次干道进行硬化;“四阵地”指建科普学校、科普小区、科普画廊和评选科普家庭。一年多的实践,使乔营社区形象发生了巨大变化,社区居民科学素养有了新的提高。为全区科普社区创建工作提供了样板。

二、共建共享是创建科普示范社区的根本动力

我们认为,依靠社会、共建共享,以此推进科普示范社区创建工作,是一个城市崇尚科学的形象体现,是提升社区科普水平的不竭动力。我们按照科普设施共建、科普活动共抓、科普资源共享的思路,扎实开展各项创建工作,推动全区社区科普工作逐步走上资源社会化、活动群众化、制度科学化的健康发展道路。

1.整合社会资源,实现科普设施的多样化。各社区以全面推行“六个一”工程为切入点,想方设法挖掘整合辖区内科普资源,逐步形成科普设施,科普基地共建共享的浓厚氛围。一是科普长廊有画赏。按照“以画廊养画廊”的市场运作方式,我们对全区科普画廓统一规划、统一要求、统一管理,规范建设标准,规范使用范围。先后与襄樊市第五人民医院、襄樊市广播电台等具有较高社会信誉度的单位合作,在街巷路口醒目处、中小学校园附近,大型住宅小区内等地,共同开发制作科普画廓280多处;根据社会热点和季度特点等情况,先后推出了“神六”飞天、奥运“鸟巢”、防暑防晒、防寒防冻等与居民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科普内容,爱到社区居民极大关注。二是文化广场有戏唱。结合省级文明城区创建,我们以“科学普及一一你我共参与”为主题,除重点选择全国科普日、世界水日、爱眼日,防艾日等节假日举办科普文艺演出外,每月利用广场、小区等居民集中地举办一次“百姓科普广场”活动,以知识问答、文艺演出、专家咨询、科普大篷车、健康流动课堂等群众喜闻乐见的科普宣传形式,普及科学知识,打造群众性科普活动品牌。三是科普学校有欢乐。依托辖区中小学校,全区90%以上的社区成立市民科普学校。聘请学校教师和辖区有职业技能的市民担任科普教师,常年开办生活常识、医疗保健、技能培训和节能环保等系列科普讲座,普及自然科学、现代科技、家庭实用科技等知识。四是科普两室有“食粮”。全区90%以上的社区都成立了社区图书室和科技成果展览室。开设科普图书专柜,要求科普图书必须占总量的30%以上。五是科普街巷长见识。为增强科普工作的渗透性,我们在8个街道办事处选择67条街巷进行特色改造,突出科技法律、生育文明、行为规范、节能环保等内容,大张旗鼓地宣传现代科技和现代文明。目前,已建成解放路无假货科普一条街、施营生育文明一条街等特色街巷37条。六是科普小区有生机。针对社区居民渴望大自然、期盼绿色的内在需求,我们与物业管理公司合作在部分小区建设“科普绿色家园”,动员小区内喜爱种花养草的居民、社区科普志愿者分片种植观赏植物,每种植物都按照种植日期、种名,学名、简介、责任人等项目填写卡片,用科学方法进行管理。目前,我们已经启动了5个科普绿色示范小区的创建工作。

2.贴近社区居民,实现科普活动的群众化。调查表明,“增长生活知识和技能”是大部分居民参加科普活动目的的首选,科普工作要想在社区扎根,就必须把居民的这一需要作为科普活动的第一选择。因此,我们在活动安排上计划由群众拿、形式由群众定,效果由群众评,拉近科普与居民的距离,每次社区科普活动的家庭参与率都能达到70%以上。一是科普菜单群众拿。每年年初,我们选取全区10所中小学校,每校选取2~3个班(100人左右),由学生家中三代人分别填写科普需求,进行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各社区对当年度开展科普活动的内容、形式、地点进行调整,拿出贴近群众生活的科普活动计划,由社区科普小组分段实施。活动主题把握上,突出与居民生活相结合,与文明城区创建相结合,与社会关注、市民关心的科普话题相结合,让群众感兴趣、受欢迎。二是活动形式群众定。我们坚持“科学普及、以人为本”的理念,根据每一次活动的不同主题,把活动形式的主动权交给社区科普组织者自行确定。灵活利用展览、板报、报告会、知识抢答赛、科普一日游、科普论坛等形式,普及环境、资源、人口、优育、健康等方面的科学知识等,做到季季有重点,月月有活动。三是活动效果群众评。通过举办青少年“三小”作品评比、科普活动方案设计评比、家庭才艺展示比赛等多种方式来检验活动效果,确保科普活动入脑入心,群众欢迎。在一年一度的“群众身边科学应用成果展评”活动中,作品代表竭力推荐,评议代表各抒己见,专家现场打分。对为社区科普工作作出突出贡献的专家和志愿者,各社区每年表彰一次,分别授予“科普大使”和“科普先进”称号。三年来,各社区科普协会先后举办大型科普展览18次、大型科普讲座10场次,放映科普电影56场次,参与群众100多万次,涵盖“节约型社会”、“崇尚科学、反对邪教”、“关爱生命,拒绝毒品”等20多个方面内容。

3.创新工作机制,实现科普推广的经常化。实践证明,只有用规范的工作机制作保证,社区科普工作才能常抓常新,科普特色街道和社区的品牌才能显示出巨大的社会效应。一是考评机制拉动。我们把各街道社区科普创建工作纳入了区领导班子实绩考核目标体系,每季度一考评,每年度一奖惩。为规范科普社区创建工作,制定出台了《关于创建“科普示范城区”考核奖励暂行办法》、《关于创建科普示范社区管理办法》等文件规定,细化了科普小区、科普街巷、科普饭店、科普家庭等创建标准。科普示范社区实行动态管理,申报时在分别报经政法、教育、卫生、民政等部门审核后,由区科普联席会议办公室评审命名;凡在两年内不能按照管理办法的要求开展活动,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的社区,将取消创建资格。二是投入机制带动。三年来,按照政府投入一点、辖区单位支援一点,社区自筹一点等办法,累计投入社区科普资金320多万元,较好地解决了科普创建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全区普遍成立了由街道牵头,辖区单位参加的社区科普联席会。一方面,举全区之力支持社区科普建设,区直各单位与社区结成帮扶对子,出智出资全程参与科普示范社区创建工作。另一方面,借助市内外企业、社会团体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采取联办、赞助等形式参与科普活动,开放科普设施,参与科普事业。三是宣传机制促动。为进一步巩固创建效果,各街道定期召开科普示范社区联席会和经验交流会,组织创建单位共同研究在创建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宣传推广创建工作中的好做法、好经验。对获得区、市、省、国家级表彰命名的科普示范社区,分别给予2~10万元的奖励。通过培育典型、奖励典型、宣传典型,全区科普社区创建工作呈现出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

三、居民受益是创建科普示范社区的成果体现

三年多的科普示范社区创建工作,为社区建设注入新的活力,赋予了新的内涵;同时,也改变了社区居民的生活习惯,提高了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全区上下形成了崇尚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风尚。

一是提升了城市文明形象。科普进社区,倡导文明的语言行为、生态环保的生活方式和健康向上的文明新风,在提升辖区居民文明形象的同时,也提升了城市的文明形象,显示了科普工作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强大生命力。通过开展创建活动,街道、社区发生了明显变化:社区环境更美了,人与人的关系更和谐了,出现了“六多六少”的良好局面。即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人多了,迷信的现象少了;尊重知识、尊重科学的人多了,违反规律瞎干蛮干的少了:优生优育的人多了,违反计划生育的现象少了;健康的文体活动多了,打牌赌博的少了;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的多了,铺张浪费的少了;好人好事多了,闹邻里纠纷的人少了。越来越多社区加入创建“三无”(无邪教、无毒害、无黄丑)社区活动行列。

二是打造了社区工作品牌。实践证明,通过争创科普示范社区活动,丰富了特色社区的内涵,提升了特色社区档次,为社区工作创品牌插上腾飞的翅膀。乔营社区自争创科普示范社区以来,累计投入资金80多万元,维修硬化小区道路、建花坛面积4000多平方米,建设科普画廊128处,科普阅览室和书屋收藏图书1万多册,家家学科学、人人用科学,科普之风春意盎然,现代文明扑面而来。社区内80%以上老人会使用燃气灶,微波炉等现代家用电器,懂得健康饮食、二次用水和垃圾分类。去年11月被市科协命名为全市首家科普示范社区。水星台社区建成解放路无假货一条街后,售货员主动教顾客辨别真伪,店主积极规范进货渠道,市民争相到“科普商店”购物,感到既称心又放心。截止目前,全区8个街道办事处分别选择1~3个社区进行试点,已建成科普特色小区5个、科普街巷10条、科普饭店20家、科普示范家庭1000多家。学科学、用科学成为辖区居民共同的心声。

三是提高了居民科学素养。通过参与科普活动,社区居民普遍感到生活压力减轻了,生活方式改变了,生活空间拓展了。红光社区居民李秀凤与丈夫李先亮退休后无所事事、精神不振,在社区科普学校系统地学习了“营养与膳食、健康与运动”等课程后,一替一个星期安排生活计划,比科学知识,比生活技能,比交际面,人一下子忙了许多,也“年轻”了许多。幸福小区社区居民张水胜参加了社区科协组织的眼健康咨询等服务后,找到了眼痛、视力下降还伴有轻度头痛的病根,及时治好了青光眼。各社区通过组织开展“科普示范家庭八讲八比”活动,广大社区居民讲观念科学,比破除迷信;讲环境科学,比环境优美;讲卫生知识,比家庭清洁:讲生育科学,比优生优育;讲餐食营养,比科学配餐;讲保健常识,比益寿延年;讲生活窍门,比科学持家;讲家教科学,比培养人才。通过真讲真比,更加爱护社区环境,更加注重娱乐健身,更加讲究举止文明,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