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网络资源 打造活动品牌 科普在乡见实效
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心全意为“三农”服务、为基层服务的具体体现,“三下乡”活动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三个文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多年来,福建省科协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按照省委宣传部的总体部署,在坚持“送”、常年“下”、加大“建”、努力“教”、促进“用”等环节,充分发挥科协组织自身优势,围绕科普资源的共建共享、科普工作的重心下移,科普平台的搭建管理以及科普网络的整合完善等四个方面,不断拓展科技下乡的内容和形式,持之以恒,常做常新,努力将科技下乡转化为科技在乡,科普在乡,真正做到科普惠农、科普兴村。据统计,2007年省各级科协组织开展科技下乡活动达到1500多次,组织科技人员下乡13000多人次,赠送科普资料(科普图书、光盘等)达200多万份(册、套)。
一、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强化科技下乡的资源保障
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送科技、文化、卫生资源下乡,多年来,省科协依托自身优势,开发建设了一批优秀的科普资源,常年向农村发送共享这些科普资源,有效的保障了科技下乡的资源供应。
1.面向农村赠送发行科技报刊。创刊于1978年9月18日的《福建科技报》是我省的综合性科技报刊,2004年开始,福建科技报社贯彻中央、省委一号文件关于加强“三农”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增办了面向福建省广大农村的《三农周刊》。该刊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针,加大省委、省政府海西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宣传力度,大力普及现代农业新技术、新成果,强化版面特色,增加信息量,提高服务性,注重实用性,得到了基层广大农民群众的好评,总发行量达到600万份,成为福建省唯一全方位服务“三农”的重要专业报纸。该刊向全省省定贫困村免费赠送报刊的工作,受到省领导的充分肯定。
2.发行形式多样的农村科普挂图。长期以来,福建省科协一直依托中国科协的科普挂图资源面向广大农村发行农村类科普挂图,累计发行30000余套。2004年开始,福建省科协加大科普资源开发力度,逐步开展了科普挂图的设计发行工作,省科协科普部联合部分省级学会开发了一系列面向农村的科普挂图。省科协还依托福建科技报社设立《科普挂图》编辑部,专门从事《科普挂图》的设计和发行。《科普挂图》双月一期,重视题材多样化,选题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百姓,提高文字编辑、美术设计水平,增加普及性、可看性,满足了基层科协科普画廊的宣传需要。4年来《科普挂图》共发行36期,25万套。特别从2008年开始,科普挂图免费赠送广大农村,大大丰富了农村的科普资源。
3.推广《科普大篷车》电视科普栏目。《科普大篷车》电视科普栏目是中国科协为充分发挥科协组织的作用,推动基层利用电视媒体开展科普宣传工作,逐步搭建全国电视科普宣传的播出平台而专门制作的一档高质量的节目,中国科协声像中心从2003年开始组织制作了,并免费提供给各省、地、市、县电视台播放。我省各级科协组织紧紧抓住中国科协推广《科普大篷车》栏目的契机,积极主动的与中国科协声像中心签订播出协议,截至2007年,全省共有26个县(市、区)、2个设区市和部分企业播出《科普大篷车》节目,累计播放20000余期,收看节目的农民群众达到800万余人次。
4.制作农民喜闻乐见的科普资料。几年来,省科协一方面依托中国科协的科普资源,另一方面大力开发制作,面向农村印制并免费发放了一大批科普春联、科普年画和科普年历等农民喜闻乐见的科普资料,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
二、科普工作重心下移,推动科技下乡的长效运作
多年来,省科协一直按照科普工作重心下移的原则,努力将各项科普活动引向基层,引向农村,推动了科技、科普活动在农村的长效运作。
1.科技活动周、科普日活动。每年的科技活动周和科普日,全省科协系统都举办大规模的科技下乡活动。科技活动周、科普日期间,各级科协系统立足科技服务“三农”,把更多的目光投向广大农民,通过开展“情系三农”、“送医药下乡”、“科普大集市”等活动,组织各类科技人员深入农村,深入基层,在推进现代农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技能培训,扫除封建愚昧迷信活动,树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等方面,扎扎实实地为广大农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2.科普报告团老区行活动。科普报告团老区行活动是省科协组织的面向老区农村的大型科普活动。2004年以来,省科协与省老区办连续四年联合组织48位省内外院士、专家,深入老区农村举办了200多场科普报告、产业调研、农村科技咨询等活动。受益群众达到10万多人次。
3.科普展品下乡巡展。科普巡展是将科普工作化静态为动态的有效形式,2006年来,省科协组织了大量科普展品、科普展板及多项“科技动手做”项目和“趣味科学”比赛深入到10多个县的基层农村中开展活动,约10万青少年和群众参加了这项活动,受到农村基层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普遍欢迎,取得很好的社会反响。
4.农村反邪教宣传。省科协下辖的省反邪教协会自2001年成立以来,面向全省农村开展了一系列普及宣传、防范和抵制邪教的工作。2002年,协会组织开展了“福建省反邪教电影宣传周活动”,全省农村近10名万学生、干部和群众观看了影片。2004年、2005年,全省各级协会组织了教育宣传团,深入到农村乡镇,参与培训基层干部、进村入户宣传反邪教知识,发放宣传资料、图书,举办反邪教图片展,播放反邪教VCD宣传片、电影等,并在农村中小学校开展“一封家书”、办一期反邪教墙报等活动。据统计,全省各级协会共组织教育宣讲团36个,组织报告会、讲座273场(次),举办展览194次,出版图书2.3万册,印发各种宣传资料17万份,赠送科普挂图、VCD等15000多套,有力地配合了农村反邪教警示教育。
5.农村青少年科技活动。多年来,省科协依托直属单位省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面向广大农村青少年开展了一系列的科技传播和普及工作。2003年起,省青少年中心作为中国科协和英特尔®公司合作开展的英特尔求知计划省级项目执行单位,面向广大农村培训了34名项目授课教师和10350名农村学生。2005年起,省青少年中心在暑假期间开展主题为“爱祖国,爱福建,爱家乡”的“大手拉小手,成长你和我”大学生帮扶农村中小学生实践活动。2005年160名福建师大学生组成8个科普志愿者队伍到8个县开展帮扶活动。
三、搭建管理科普平台,拓展科技下乡的形式内容
科普平台是科普常年在乡的基础保障,多年来,省科协一直注重科普平台建设,着力打造科技下乡、科普在乡的基础。
1.开展农村科普“一站一栏一员”建设。建设科普惠农服务站、科普惠农宣传栏、科普惠农宣传员(简称“一站一栏一员”)是新形势下加强农村科普工作的重要平台,是提高农村基层科普服务能力的重要举措,也是保障科技常下乡、常在乡的基础工程。2006年以来,我省各级科协组织,采取示范建设、多方引导等方式,在全省15000个行政村中陆续开展了“一站一栏一员”建设,截止2007年底,共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新建和改造科普惠农服务站2500多个,新建和改建科普惠农宣传栏约2700座,聘用和培训科普惠农宣传员约5000人,形成了覆盖全省广大农村的科普工作平台,依托这些平台,省科协大批的科普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保证了科普工作在农村的长效、有效开展。
2.组织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科普惠农兴村计划”是科协系统与财政部门联合组织实施的以评比、筛选、表彰在科普惠农方面有突出贡献的、有较强区域示范作用的、辐射性强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科普示范基地、农村科普带头人,以带动更多的农民提高科学文化素养,掌握生产劳动技能,引导广大农民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一项惠农兴村工作。近两年来,全省共有8个农技协、8个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和8位个人获得全国表彰,共争取奖补经费360万元。省科协还与省财政厅联合评选20个省级先进农技协、20个省级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和25个省级农村科普带头人,并配套250万元扶持经费。各“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受表彰单位和个人在奖补资金的扶持激励下,在各自辐射范围内普遍开展了以农业实用技术、品种推广、培训为主的农村科技、科普工作,成为扎根农村、长期服务农民的重要科技、科普平台。
四、整合完善科普网络,构建科技下乡的组织基础
1.农函大培训网络
福建省农村致富技术函授大学(简称省农函大)在全省各设区市和县(市、区)普遍建有分校,1990年农函大建立以来,农函大分校的培训网络更是延伸到乡(镇)一级。利用省、市、县、乡等四级农函大科技培训网络,各分校以市场需求和农民需求为导向,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等科技下乡活动,坚持把培训班办到行政村,方便农民学习。2005年省农函大面向农村开展了“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官”培训工程,至2007年底全省已注册在学的“乡村管理”大专班的村干部724人,其中第一批109名获得属于国民教育体系大专学历的农村干部走上了服务农村基层的岗位。近三年来,省农函大根据我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组织编写和重新修订了28个专业150余本文字教材并录制了100多种VCD音像教材,向全省农村赠送各种科技资料30多万册,累计培训种、养、加工、经管、营销、乡企等专业的各类农村实用技术人才12.6万名。
2.农村科普志愿者服务团。近年来,省科协还筹建了农村科普志愿者服务团,目前该服务团已组织200多位专家下乡开办讲座、咨询活动500多场次。其中,2003年服务团参与开展的“百名农业专家送科技下乡”活动取得极大反响,这种形式也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热烈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