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科普大篷车服务品牌 推动民族地区公民科学素质教育
吐鲁番地区在大力推进全民科学素质的进程中,科普大篷车的作用功不可没,他们常常早出晚归,有时是风餐露宿,车轮跑遍了全地区的沟沟坎坎,是一支活跃在火洲戈壁和绿洲之间的“冲锋舟”。
国务院发布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开启了我国科普工作的一个新阶段。《纲要》确定的“四大行动”和“四大工程”,更为科学素质行动指明了重点行动人群和基础工作途径。吐鲁番地区现有的60万人口中,农业人口占71.7%,少数民族人口占77.1%。上述特点决定了我地区科普工作的特点和主要对象。
一、加强领导,打造素质教育服务品牌
1、加强领导
我地区于2003年3月正式成立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地区科协安排1名副主席主管工作队,科协业务科长负责工作队业务管理,使少数民族科学素质教育具有了组织基础。在自治区科协大力支持下和地委、行署高度重视下,地区财政在资金不是很宽裕的情况下,仍安排了科普大篷车购置配套资金,并于2005年5月购回科普大篷车。3年来,科普大篷车出行480天,年均出行160天;行程5.4万公里,年均1.8万公里;累计直接受教育人数达22万人,占全地区人口37.3%。
在科普大篷车到位后,地区科协专门成立了由科协副主席任组长的管理领导小组,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具体负责科普大篷车下乡活动的项目落实、时间安排及车辆调度;科协业务科长负责联系相关科技人员、组织活动和收集回馈意见;指定专人负责巡展的科普挂图、图书资料和播放投影;司机负责车辆维护、设备管理等。目前,科普大篷车已装备有声光电磁科普展品25件,农业、文教、卫生、煤矿、娱乐等方面的VCD、DVD科普电教光碟200余盘,以及投影仪、多媒体播放设备齐全,随车下乡时常带有自制折叠双语科普画廊50米,常备有各类科普展板80余块。车顶装有5米横幅架和10面彩旗插孔,在宣传时可烘托科普下乡的活动氛围。
2、多方合作
在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科普经费不足、工作人员少的情况下,为确保科普大篷车的长期高效运行,解决大篷车运行经费开支,完成每年下乡不少于160天(自定)的任务,我们采取了多方合作的办法:一是和大篷车驾驶员签订责任目标;二是与2县1市科协签订了科普大篷车下乡宣传目标责任书,并向地区级各学(协)会,地区涉农部门下发了《关于使用科普大篷车进行宣传的通知》。在此基础上,还与地区农学会、林学会、质量监督检验协会、交警支队、计生委、红十字会,社保局等地区级学(协)会和有关单位签订了科普大篷车宣传协议合作书,承诺共同开展科普大篷车宣传活动,达到了最大限度合作和互助互促的目的,实现了科普阵地共建资源共享的要求,确保了科普大篷车下乡活动高效有序运行。尤其是与地区交警大队联合开展交通安全科普知识宣传后,地区交通安全事故率有效下降。3年来,2县1市科协和14个学(协)会、相关单位使用科普大篷车开展了各自面向农村的科普宣传活动,打造了科普大篷车“流动科技馆、流动科普电教室”的品牌,受到了各学会、协会的支持和广大农牧民群众的由衷的欢迎。
3、发展品牌
科普大篷车的购置,解决了巡展所需的交通设施,但因我地区服务范围达6万多平方公里,各族农民享受的科普服务在时间、频度上十分有限。为此,我们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系统并争取中国科协声像中心和自治区科协科普服务中心的支持,进一步发展了信息版的“科普大篷车”。
我们与吐鲁番电视台等媒体合作,首先于2005年底与中国科协声像中心联合开办了维、汉语《科普大篷车》周播版电视科普栏目,每周各播出3次,每期播放3遍。2006年,各县市科协、电视台也随后与中国科协声像中心分别签订了联合开发“科普大篷车电视栏目的协议”。商定每周播出1期“科普大篷车”栏目,每期15分钟,每周一晚同时用维、汉两种语言在维、汉两个频道播出。近两年来执行情况良好,受到各族群众的欢迎和好评。至此,“科普大篷车”服务平台迅速扩大,形成了真正的科普服务品牌。
4、加大投入
3年来,我地区为确保科普大篷车的正常运行,打造科普服务品牌,加大了对软硬件的投入力度,累计投入32万元,包括车库、改装费、运行费、音响设备费等。
二、致力创新,发展全民科学素质教育
1、按需要改装大篷车
在前期的实际使用中,我们发现该型科普大篷车的一些不足之处:如放映时可观看的人数不能满足实际需求、放映准备和收场工作量大、投影机支架和电源线、信号线都暴露在现场而影响放映质量和设备寿命等,极大地制约了科普大篷车的流动性、实用性优势的发挥。基于以上考虑,我们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创新改造。改造后的科普大篷车放映科普电教片时,可供300~500人同时观看,图像非常清晰,一个人就可轻松操作,放映准备和收场工作快捷简单,车外无投影机支架、电源线和信号线,无发电机噪音,电瓶每次充电可用6~8小时,安全性好,大大提高了放映质量和宣传效果以及对群众的吸引力、影响力,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流动的科普培训课堂、田间地头科普示范培训的‘播音电台’”。6个高音喇叭在牧区下乡宣传时,声音尤为洪亮,在组织冬季“三下乡”、“科技之冬”、“文艺演出”等活动时被文工团的女演员们称之为“活动的更衣室、取暖室、化妆室”。从2005年9月以来的使用证明,改装后的科普大篷车的实用性是很成功的。乡镇干部十分形象地说:“大篷车就像一个演出的大舞台,哪里有大篷车活动,哪里就像在演戏,哪里的人就多,就热闹,更像是传播科技信息的集散场下乡。”他们还说:“科普大篷车来乡下宣传时,自带扩音设备,不用交任何租用费,少了很多的麻烦环节,我们爱大篷车。”
2、自主开发宣传材料
一是地区科协依靠自己的力量,出资金、请专家,投入3万元,共自拍、自编了8部特色产业生产全程维汉语科普电教片,被地委组织部远教办和自治区科协科普服务中心吸纳为年度新片征集和采用,加强和改进了本地农民培训效果,充实了新内容;二是创新科普方式,科普队加强与地委组织部远程电教中心的合作,在地区现代农业远程电教网上播放科协制作和提供的农村科普电教片,为更多的农牧民了解掌握现代农业技术知识开辟了新的培训途径;三是与地区级学(协)会和相关单位联合编写科普宣传系列资料,2008年续编了地区科普系列丛书之八《葡萄栽培技术》、之九《保健科学》、之十《地震科普应急》,真正树立起了大科普的思想,进一步拓展了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的渠道。
3、开展科普大篷车“七进”活动
为充分发挥科普大篷车“流动科技馆、流动教室、流动课堂”作用,我们积极开展了科普大篷车“七进”活动,即“进农村、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进军营、进机关、进‘盲点’”,深入到全地区各个角落。特别是我们提出不留科普盲点的要求后,如何能让更多的群众感受到科技带来的魅力,能学习到更多的科学技术,提高他们自身科学素质、增进社会和谐,我们还在不断探索之中。
进校园。截止目前,吐鲁番地区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在全地区60%的中小学开展了“科普大篷车进校园”巡展活动,共有4万多名中学生和科技辅导员参观了科普大篷车车载展品,并亲自动手操作演示。通过开展科普大篷车进校园巡展活动,使同学们增长了实验技能,开阔了同学们的视野,增强了学生动手动脑能力,激发了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同时,为开展青少年探究性学习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对提高各族青少年的科技素质,起到了重要的教育和启示作用。同学们经常在看完巡展后说:“‘活动的科技馆’什么时候再来?下次你们再来时最好能让我们看到更新的展品。”
2007年4月,吐鲁番市葡萄乡花园小学被选为新疆科协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流动科技馆进校园”活动项目9个试点学校之一,举行了隆重的启动仪式,参会领导与花园小学300名学生观看了200幅科普挂图和10余件科普展品,同时,现场还开展了科普知识竞答活动。5月和10月,又先后在花园小学组织举办了专家专场科普报告会,开展了“节水在我身边——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和学生“结对子”活动。通过活动,为社会各方参与开发青少年科普教育和科技活动内容搭建了平台,建立了资源共享机制,促进了校外科技活动与学校科学教育有效衔接。
进军营。2007年,地区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驻吐某部69061等部队开展了多次“流动科技馆进军营”活动,向驻地官兵赠送了2000多本科普书籍,近千名官兵参观了科普大篷25件科普展品及50米科普画廊。部队官兵在参观的同时,就一些感兴趣的科技知识与科普队工作人员进行了交流,活动现场气氛活跃,充分表现了军营官兵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和渴求。通过活动的开展,使部队官兵受到了深刻的科普教育,在为进一步增强军政军民团结、密切军政军民关系、提高官兵科技素质等方面做了一次大胆的尝试,效果特别得好。
进“盲点”。大篷车深入到吐鲁番市胜金乡恰里坎村、鄯善辟展乡柯柯亚村、托克逊县克尔碱镇通沟村等10多个偏远乡镇、牧区、村庄,为科普“盲点”送科技服务上门,送科普信息上门,受到了当地群众的热情接待。由于宣传的内容新,加之对科普知识的渴望和需求,夏季常常都在凌晨一两点散场离去,我们也深受教育。
3年来,科普队在城镇、农村、中小学、社区、部队、机关面对面、近距离开展了一系列的科普大篷车科技传播活动,特别是在“科技吐鲁番”、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十月爱科学月、“科技之冬”、 “科技三下乡”、“农村科技示范户技术帮带工程”兑现、现代农业标准化科技指导员技术帮带工程、“捐书惠农”、“科技创新大赛”等大型活动中充分发挥了“流动麦克风和扩音器”的最大作用,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效果,赢得了我地区干部、群众尤其是农村广大干部群众的赞扬,大大提高了科协工作的显示度、知名度和影响力。工作队成立以来,同时还负责指导科普示范基地的建设以及扶持指导专业农技协的发展,为全地区共创建自治区级科普示范乡1个、科普示范村4个、科普示范社区2个、农村科普示范基地2个、自治区“百强”农技协6个,发挥出了应有的作用。其次,还为创建30个地区级科普示范基地,发送汉、维文科普图书资料110000册(份),播放科技录像和电教片400场立下了汗马功劳,大篷车累计活动达480天,行程5.4万公里,直接受教育人数达22万人次,在北疆地区广大农牧民亲切地称它是“轻骑兵”,在火洲吐鲁番我们称它是“流动的科普电影车、流动的科普图书室、流动的文艺演出队”。2县1市电视台和《吐鲁番报》等新闻媒体单位对活动都进行了跟踪采访和报道,并得到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通过发放科普书籍和科普宣传单,播放科普电教片,拓宽了科普宣传的受益群体,营造了科普宣传的气氛,做到了科普进村入户,为努力提高公众科学素养,打造了科普大篷车流动扩音设备、高音喇叭的品牌。机关单位使用科普大篷车后,大家共同认为它不仅是活动的教室、课堂、文化“三下乡”文艺汇演的化妆更衣室,还是流动的电教设施和流动的音响设备,在流动中服务“三农”,在流动中零距离贴近群众。
三、不断努力,实现素质教育持续发展
《纲要》确定了2006~2020年全民科学素质教育的目标和任务。然而,科学素质教育对我们仍然是一个相当长期的任务,需要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实现全民科学素质教育的全面和持续发展。
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中,各级科协承担了建立科普资源开发中心、集散中心和服务中心的光荣任务,对我们新疆各级科协来说,在科普资源“三个中心”建设中,尤其要重视民族语言文字科普资源“三个中心”的建设。而对基层科协,我们认为近期的重点要放在科普资源服务中心的建设上,搭建优质的科普服务平台,实现各族群众更广泛、更直接、更有效的对科普资源的共享。
3年来,在打造“科普大篷车”服务平台中,我们最深刻的感受:一是广大农牧民非常需要科普活动的深入开展,非常盼望能有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经常到农村;二是农村中小学生非常迫切需要科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非常盼望能有多种形式的科教活动经常到农村学校;三是科普大篷车在以后的活动中,要做到常出常新,增加科普知识的内容、增加展品容量,同时,辅以赠送科普资料、现场培训、双语双教科普光盘以及现场展出时的影视讲解播放。
为今后“科普大篷车”服务平台方面更好发挥作用,建议在下述方面进行技术革新:
一是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形势的需要,对科普大篷车设施及时予以更新换代,特别是增添高性能、可随时随地与互联网对接的车载电脑,以及时宣传最新科技信息和各类数字科技馆的展出;为及时收集、反馈各族群众的科技需求和科技活动,应配置数字摄像机、摄影机。
二是及时更新车载展品,车载展品可采取加强交流和自己研制开发,所需经费可纳入科普资源共建共享专项经费。
三是在收集各地反馈基础上,请生产厂家对车载设备及空间设置进行改进,特别是工作台的改进、车载发电机的减重、音响设备功率的提高等。
今后,科普大篷车活动将做以下打算和尝试:
开展科普大篷车送《劳动法》和安全生产条例进矿区、进建筑工地,送大众科普知识进景点,送劳动技能知识进劳教所,为拓展科普大篷车的宣传活动空间,发挥科普大篷车流动性强、零距离接触的特点,在此基础上继续盘活科普大篷车的“经营”范围,做大做强宣传“生意”,使更多的人能够吃到这份“科普大餐”。同时,创新机制,搭建服务平台,做好同唱一台戏的大文章。
科普大篷车是我们地(州)市科协的一个抓手,一个新品牌。“科普大篷车”服务品牌的打造,对我们来说,也仅是一个开始。随实践的过程和需求的提高,随时还会出现许多新问题,还需要我们有十年磨一剑的思想准备,只要我们按照《纲要》的要求、各族群众的需求去努力、去实践,一定会取得新的收获。让科普大篷车的车轮永远向前奔驰吧!
文章来源:新疆吐鲁番地区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