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市昌乐县“农家书屋”新探索
2016年11月30日
来源:
阅读: 次
近年来,昌乐县扎实开展了一站一栏一员的“三个一”建设,以“三个一”为载体和平台,深化农村科普工作,建立农村科普长效服务机制,进一步提升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不断增强广大农民依靠科技致富的能力,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近期,昌乐县又加强了“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切实解决广大农民群众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丰富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不断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引导农民发家致富,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农家书屋”已成为农民群众的“致富加油站”和“精神乐园”,
昌乐县科协在全县开展的机关干部进村入户帮助群众发展致富的包村实践中逐步探索到:“一站一栏一员”建设与 “农家书屋”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各自优势,对于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科学文化素质和生产技能,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站一栏一员”建设与“农家书屋”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农村科普资源共享。“一站一栏一员”与“农家书屋”建设以村级科普文化大院为基础,整合农村党员远程教育接收站、党员活动室、计划生育人口学校等科普资源建立。“农家书屋”与科普图书室合并,科普员兼“农家书屋”的管理员,科普员做好科普活动和“农家书屋”的管理使用工作,在科普活动站开展科普宣传、邀请专家授课、开展科普讲座等活动,让科普活动站真正“活”起来,让”农家书屋”有“书”味,真正实现农村科普资源共享,构造社会化、经常化的科普服务平台。
“一站一栏一员”建设与“农家书屋”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凸现“农家书屋”的“农”的核心,“教”的根本。
昌乐县科协在所包村中发现经常有村民到科普活动站咨询,来“农家书屋”借书的人更是络绎不绝。上半年,到科普活动站咨询150多人,来“农家书屋”借书200余人,阅读者2000多名,观看科普、文艺影碟800余人次,每天都有小学生到书屋学习,使人联想到了 “乡村野岭闻书香,山中自有读书人”的诗句。科普员对来“农家书屋”的村民,依托“农家书屋”,结合农民的生产生活实际,充分利用科普工作站、科普宣传栏、远程教育、文化信息资源,开展科普宣教活动。“三个一”与“农家书屋”结合起来,凸现了“农家书屋”的“农”的核心,“教”的根本,促进农村科技文化建设,增强农民致富本领。
“一站一栏一员”建设与“农家书屋”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展现两者的效能。“农家书屋”建成后,要着力在管理、使用上下功夫,落实管理责任,切实发挥书屋应有的作用。昌乐县科协在所包村建立健全了“三个一”和“农家书屋”一套完整的管理体制,充分利用科技图书、视听读物,引导农民学科学、用科学,为农民提供“短、平、快”的对口科技知识,实现了村民不出村就能学到致富知识和技术。“农家书屋”与科普宣传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充分利用“农家书屋”、科普活动站的场所及图书、音像等资料开展科普宣传活动,进一步发挥两者的效能,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
对于“农家书屋”昌乐县科协所包村的支部书记老孟深有感触,他说:自从县科协在科普活动站建起“农家书屋”后,“农家书屋”已成为农民知音,前来看书、借书的农民天天都有,农闲进书屋,农民们一门心思学技术、钻技术,打架闹事、打牌赌博、喝酒作乐的少了,社会治安也得到了好转,比较稳定,农民们相互交流,活学活用,并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该村已发展大棚瓜菜种植面积1000余亩,以前由于缺乏种植和管理技术,产品产量低、质量差,农民收入少,农民们自从学到技术后,科学化的种植和管理,今年每亩增收了300元左右。农民群众亲切地说“农家书屋”就是补脑的“科技粮仓”。
“三个一”与“农家书屋”两者都是保障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对于提高农民的生产能力和经营水平,促进现代化农业发展,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加农民收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实现两者的结合,有利发挥各自优势,进一步强化了“农家书屋”、“三个一”的效能,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
近期,昌乐县又加强了“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切实解决广大农民群众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丰富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不断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引导农民发家致富,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农家书屋”已成为农民群众的“致富加油站”和“精神乐园”,
昌乐县科协在全县开展的机关干部进村入户帮助群众发展致富的包村实践中逐步探索到:“一站一栏一员”建设与 “农家书屋”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各自优势,对于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科学文化素质和生产技能,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站一栏一员”建设与“农家书屋”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农村科普资源共享。“一站一栏一员”与“农家书屋”建设以村级科普文化大院为基础,整合农村党员远程教育接收站、党员活动室、计划生育人口学校等科普资源建立。“农家书屋”与科普图书室合并,科普员兼“农家书屋”的管理员,科普员做好科普活动和“农家书屋”的管理使用工作,在科普活动站开展科普宣传、邀请专家授课、开展科普讲座等活动,让科普活动站真正“活”起来,让”农家书屋”有“书”味,真正实现农村科普资源共享,构造社会化、经常化的科普服务平台。
“一站一栏一员”建设与“农家书屋”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凸现“农家书屋”的“农”的核心,“教”的根本。
昌乐县科协在所包村中发现经常有村民到科普活动站咨询,来“农家书屋”借书的人更是络绎不绝。上半年,到科普活动站咨询150多人,来“农家书屋”借书200余人,阅读者2000多名,观看科普、文艺影碟800余人次,每天都有小学生到书屋学习,使人联想到了 “乡村野岭闻书香,山中自有读书人”的诗句。科普员对来“农家书屋”的村民,依托“农家书屋”,结合农民的生产生活实际,充分利用科普工作站、科普宣传栏、远程教育、文化信息资源,开展科普宣教活动。“三个一”与“农家书屋”结合起来,凸现了“农家书屋”的“农”的核心,“教”的根本,促进农村科技文化建设,增强农民致富本领。
“一站一栏一员”建设与“农家书屋”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展现两者的效能。“农家书屋”建成后,要着力在管理、使用上下功夫,落实管理责任,切实发挥书屋应有的作用。昌乐县科协在所包村建立健全了“三个一”和“农家书屋”一套完整的管理体制,充分利用科技图书、视听读物,引导农民学科学、用科学,为农民提供“短、平、快”的对口科技知识,实现了村民不出村就能学到致富知识和技术。“农家书屋”与科普宣传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充分利用“农家书屋”、科普活动站的场所及图书、音像等资料开展科普宣传活动,进一步发挥两者的效能,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
对于“农家书屋”昌乐县科协所包村的支部书记老孟深有感触,他说:自从县科协在科普活动站建起“农家书屋”后,“农家书屋”已成为农民知音,前来看书、借书的农民天天都有,农闲进书屋,农民们一门心思学技术、钻技术,打架闹事、打牌赌博、喝酒作乐的少了,社会治安也得到了好转,比较稳定,农民们相互交流,活学活用,并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该村已发展大棚瓜菜种植面积1000余亩,以前由于缺乏种植和管理技术,产品产量低、质量差,农民收入少,农民们自从学到技术后,科学化的种植和管理,今年每亩增收了300元左右。农民群众亲切地说“农家书屋”就是补脑的“科技粮仓”。
“三个一”与“农家书屋”两者都是保障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对于提高农民的生产能力和经营水平,促进现代化农业发展,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加农民收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实现两者的结合,有利发挥各自优势,进一步强化了“农家书屋”、“三个一”的效能,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