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提高农民科学素质的实践探索
——渭南市科协实施农民科学素质行动促进新农村建设
去年以来,渭南市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积极开展农民科学素质行动,努力开展农村科普系列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科学素质,推动了农村科技进步,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精心组织集中性科普活动。通过“科技之春”宣传月、“全国科普日”、“三下乡”等集中性科普活动,各级科协积极开展科技培训、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科技展览、成果展示、知识竞赛、电视讲座、发放资料、播放科技专题片等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每年的重点活动达120项,科技报告会10多场,科技培训近900场(次),发放各类资料110万份,制作展版2000多块,放映实用技术科教影视3000多场 (次),受教育群众达30多万人(次),营造了良好的科普氛围,提升了全社会相信科学、依靠科学的良好观念,群众的科学素质得到显著提高。市科协也连续两年被中国科协表彰为全国科普日活动先进集体。
坚持不懈开展经常性科技下乡。协调指导有关学会、农技协和市县两级科协自身的科技下乡和技术培训,使科协系统直接开展的科技下乡达到200次以上。在经常性的科技下乡中,市科协先后发现并及时解决了华县灾后果园修复、大荔冯村一带苹果园大面积干叶枯死、澄城韦庄果树众多白色虫卵、潼关县秦东镇千多亩枣树不结枣等群众遇到的燃眉之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陕西日报等新闻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为了建立科技下乡的有效机制,市科协组建了12支科技下乡服务队,配备了10多台电脑,与有关涉农部门联合开设了林果、园艺、蔬菜、畜牧、土壤测试、良种繁育等服务业务,建立了一套技术全面、服务周到、反应迅速的高效服务机制,为开展经常性科普活动和科技服务奠定了基础。
深入开展实用技术培训。结合全市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发展的需要,市科协与农业、果业、林业、畜牧等部门联合,先后在临渭区、大荔、合阳、蒲城、华阴等地进行了秦川牛、布尔山羊、奶牛的高效养殖技术培训;在白水、澄城、韩城、合阳、大荔、临渭区、华县等七个县(市、区)进行了苹果、花椒、酥梨、冬枣、温室蔬菜等栽培技术培训,使和这些产业相关的实用技术迅速普及,全市科协组织协调的各级各类农业科技培训每年都在1000多期,培训群众50多万人(次),通过培训累计评定农民技术职称792人,使农村科技能手、致富带头人队伍不断壮大,群众的科技素质明显提高。
深化科普示范创建工作。以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县为契机,市县两级分别成立了科普领导小组,完善了以市县科协为枢纽,乡镇街道科协、农技协、科普协会为主体的组织网络;形成了以各级各类科普示范基地为依托,以科技示范户为骨干的科技推广网络,成为农村科普体系的重要支撑和有效载体。在示范基地建设方面,重点培植科技含量高、经济价值高的科普基地,如大荔的反季瓜菜,白水的苹果,韩城、澄城的花椒、早实核桃,临渭区、蒲城的温室西瓜,合阳的澳洲青苹果等,都是在基地的辐射带动下,成为当地的特色产品或支柱产业,实现了“建一园、带一片、富一方”的目的。经过努力,澄城县高质量地完成了创建任务,于2005年10月被中国科协命名为全国科普示范县,韩城市正在按要求进行自查,等待中省的检查验收。
加强和改进农技协工作。为了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提升其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科协组织积极选择那些有威望、有经济实力,懂经营、会管理的示范户和科技能手,以他们为骨干成立了各类专业协会,为群众提供生产指导和销售服务,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壮大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澄城县东马店村养猪协会,每年为会员组织商品仔猪万余头,销售肉猪7000余头,协调信贷资金50多万元,户均养猪收入近8000元;白水王河蔬菜协会帮助群众争取扶持资金300万元,建大棚280多个,发展大棚设施农业560亩,修建了西北地区首家村级蔬菜批发市场,使农民人均收入达4000多元,超过了全市人均水平的一倍多。
抓好“一站一栏一员”建设工作。“一站一栏一员”即“一个科普活动站、一个科普宣传栏、一名科普信息员”,是中国科协为强化基层科普设施的一项重要工作。2006年,由市上领导带队,渭南市组织各县市科协负责人,到中国科协站栏员建设试点单位山西省吕梁市进行考察学习,并结合渭南实际,制定了全市的实施方案。随后通过召开全市站栏员建设工作现场会,实地参观澄城县柳池村、郭家庄村、东马店村的“站栏员”建设成果等活动,推动了此项工作。截至目前,市科协已先后直接投资10多万元,引进20多万元,在临渭区、澄城、白水、合阳、华县、大荔等县建起了15个站栏员建设示范村,为这些村配备了计算机、彩电、DVD、科技光盘、科普图书,架起了科普广播,建起了科普画廊(黑板)、科普活动室,设立了农函大工作站、科普夜校,明确了科普信息员,使农村基层的科普设施和硬件得到极大改善。依托这些示范村,市县科协定期开展科技下乡、技术培训、新品种试验示范等,为科普工作赋予了新内容、创立了新模式。
认真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按照中国科协和国家财政部关于开展“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的要求,根据“以点带面、榜样示范”和“以奖代补、奖补结合”的方式和原则,从2006年起,市科协和市财政局联合,每年在全市评比、筛选、表彰一批有突出贡献的、有较强区域示范性、辐射性强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科普示范基地、农村科普带头人等先进集体和个人,并给予奖励支持。两年来共拿出科普资金13万元,评选表彰了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79个,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58个。同时,澄城大农协会、华县高塘养殖协会、白水马嘴科普示范基地和田张厚、张六三等先后被评为全国科普惠农先进单位、农村科普带头人,获得国家奖励70万元。
下大力气搞好包村帮扶。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决定,澄城县柳池村、郭家庄村先后被确定为市科协的包村帮扶村。为了切实搞好帮扶工作,市科协充分发挥科协的智力和网络优势,三年多来坚持住村开展帮扶。为柳池村出资3万元、协调解决20万元,建起科普活动室,制作了科普橱窗,修建教师宿舍10间,硬化巷道500米,铺修水泥路240米,衬砌U型渠道3公里,使全村灌溉面积达到了1300亩。根据群众需要,通过外出参观、走进来等形式开展培训,先后4次组织干部和技术能手外出考察参观,学习先进管理技术,更新观念;聘请专家为村上完成了300亩苹果园大改型任务,指导群众成立了花椒专业协会,培养了80多名农民务椒能手,使90%的椒农熟练地掌握了花椒树管理和采摘、晾晒等基本技术,近3000亩的花椒树全部成为优质无公害高产田,每年仅花椒一项人均增收1000多元。为了帮助郭家庄村脱贫致富,市科协一手抓科普惠农,一手抓项目建设,捐赠科普资金33000元,筹资8万元帮助村上建设科普宣传栏、科普活动室,维修村委会办公场地和水泥巷道;通过协调,使村上通往现城的道路列入了省交通厅的建设项目,争取到国家投资32万,大大改善了村上的交通基础,为群众果、蔬及其他农产品运输提供了快捷便利的条件。由于成绩显著,市科协连续两年被市委、市政府表彰为包村帮扶先进单位。
为了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素质, 2007年9月,渭南市科协和市农业局共同启动了《渭南市农民科学素质行动实施方案》,这一方案,犹如春风雨露,进一步催发了农村科普工作的勃勃生机,标志着全市农民科学素质行动进入了“政府推动、全民参与”的新阶段,将为广大农民带来更多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