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半岛平台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探讨思考>半岛(中国)

雷绮虹 一项惠及全体人民的行动计划

2016年11月30日 来源:
阅读:
雷绮虹
单位:中国科普研究所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以下简称《科学素质纲要》),由国务院于2006年2月6日以国发[2006]7号文发布,正式开始实施了。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事件,更是惠及全体人民的一项行动计划,它的实施将给公民个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带来新的福音。作为一名从事30年科普工作,参与《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基础研究工作的科普理论工作者,我从心底对《科学素质纲要》的发布感到振奋,为我们国家在社会发展领域又一次取得的进步感到欣慰。

    一.公布《科学素质纲要》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战略性措施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建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追求的崇高理想之一,是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人的全面发展,既受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的制约,又是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

    1.改革开放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经济和社会基础

    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深受“三座大山”压迫下的苦难中国,人民饥寒交迫,基本生活没有保障,大多数人没有条件谈个人的发展。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我国经济基础薄弱、人口负担重,又面临百业待兴的局面,国家能够投入教育、培训和科普等与人发展相关的财力十分有限,加之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人的全面发展受到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水平的限制,十分有限。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努力,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综合国力得到较大提升,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更厚实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条件,这使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2.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成为现代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

    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期,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成为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

    从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看,人的发展状况成为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现代化是从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传统社会向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现代社会的转变,在这个转变过程中,个人发展的权利具有了不可抹杀、不容忽视的独立意义。这使个人在多大程度上把握、设计、实现和发展自己,成为衡量一个社会是否发达、是否现代化的重要特征。现代社会就是不断地打碎缠绕在人身上的经济、政治、文化、观念等方面的种种枷锁,不断为人的解放和人的发展创造条件。

    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看,国民素质状况已经成为继续发展的瓶颈。在世界竞争力的各项指标中,目前关系我国国民素质的指标均排在严重滞后的位置,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综合国力继续攀升的瓶颈性指标。为使我国经济社会实现持续发展,必须下大力气解决这个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即由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强国。这在客观上使提升国民素质,促进人与经济、社会、自然和谐发展的问题被摆上重要的议程。因此党的十六大将“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列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3.公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战略性措施

    人的发展既包括满足人的物质生活需要,也包括满足人的社会生活、精神生活等各种需要,使人的体力和智力方面的各种潜能得以充分挖掘和发挥出来。而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除了社会物质条件和制度建设以外,公民的自身素质也是重要的基础条件,是实现全面发展的“本钱”,而这一“本钱”的获得又需要“长期的积累”。这就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经过持久的努力,使公民在德智体三个方面获得整体素质的提高。为此,1995年6月20日国务院发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2001年9月20日中共中央发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如今国务院又发布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充分体现出党和政府以人为本,高度重视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工作,并切实采取相关措施的政策导向。

    二.《科学素质纲要》提出的国际背景和明确的主要问题

    国务院公布的《科学素质纲要》既针对我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参考了国际上的发展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日益成为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关注的问题

    科学素质是国民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科学素质的状况日益受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重视。这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现代科技对经济社会产生的影响日益增大密切相关。而由科技发展带来的经济社会变化,又深刻地影响到公民个人的职业变化、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变化;因此提高科学素质成为促进人的现代化,以适应社会现代化的必要措施。为此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纷纷采取措施,提高本国公民的科学素质。美国实施了“2061计划”,该计划启动于1985年,美国科学促进会著的《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一书中指出:“懂得科学、数学和技术基础知识的人是具有较强事业心和有自知之明的独立的人”;英国政府支持促进“公众理解科学”的活动,该国皇家学会于1985年提出的《公众理解科学》报告中指出:“提高公众理解科学的水平是促进国家繁荣、提高公共决策和私人决策的质量、丰富个人生活的重要因素”;法国结合现代科学非本国产生的国情提出“开展科学文化运动”;德国坚持每年举办面向公众的科学年以提高公众的科学意识;澳大利亚先后实施了“科技意识计划”和“国家创新意识战略”; 印度政府针对发展中国家的需要,支持专家研究提出了“大众基础科学(MSE)”的概念。

    特别是联合国于1992年提出了2000+计划(即2000年以后计划),这一计划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和国际科学教育协会联合会(ICASE)共同提出,并得到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和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的支持。它是以建设“一个有科技素质公民的世界共同体”为重要起点的,目的是唤起世界各国对全民科技脱盲的支持,推动有关国际合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缺乏技术知识,会使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依赖他人,同时也限制了他的就业范围,增加了由于滥用技术而产生危害的可能性”从而提出“为生存而学习”的口号。该计划提出了三个阶段的重点工作目标,并提出“到2001年,建议那时所有的国家在适当的地方都应该有适当的机构和活动来培育全民科技素质”。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到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问题不仅是中国政府关注的问题,也是世界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日益关注的问题。

    2.《科学素质纲要》明确阐述了“公民科学素质”的内涵

参考国际对公民科学素质的多种定义并结合我国国情,《科学素质纲要》阐述了“公民科学素质”的内涵:“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物的能力”。这一内涵的描述,既概括了公民科学素质应具有的“四科一能力”的基本要求,明确了结合我国基本国情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努力方向,也表达了提高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的价值导向。

    3.《科学素质纲要》首次提出了“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理念 

    公民科学素质需要“建设”,这就明确了“建设”是《科学素质纲要》的核心任务。 

    《科学素质纲要》将长期目标(2020年)与近期目标(2010年)相结合,体现了分阶段、有重点推进计划的意图,并明确在2010年前围绕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最关键、最具基础性的问题,通过实现以下三项具体目标,推进公民科学素质的“建设”。

    其一是确定了近期科技传播的内容重点,是向全体公民开展宣传普及科学发展观为主要内容的系列科普,在全社会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

    其二是确定在四大重点人群中分别实施科学素质行动,即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农民科学素质行动、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行动、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行动。

    其三是确定实施“四大基础工程”,即科学教育与培训、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科普基础设施等。

经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实现向公众提供更多终身科技教育的机会和渠道,使我国公民提高自身科学素质的机会与途径明显增多。也就是说,各级政府要将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工作,加强领导、纳入规划、制定政策、加大投入;社会各界各负其责、加强协作。 政府和社会将共同加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基础条件,做到现有科技、教育、文化资源逐步实现整合,供给总量有较大增长,资源和基础设施分布相对合理;减少公民受学习时间、所在地域、年龄、性别、职业、收入、受教育程度等影响无法得到良好科技教育的现象。公民可以公平得到科技教育和培训的机会,以满足不同人群对生产和生活技能的需求;方便公众依据个人需求、随时随地获取科技信息,逐步实现学校和社会科技教育资源的公平普惠。

    因此《科学素质纲要》是一项惠及全体人民的计划,是一项引领时代潮流和通向美好生活的计划。

    三.《科学素质纲要》意在动员全体公民主动学习和运用科技

公民是科学素质建设的参与主体和主要受益者。

    《科学素质纲要》提出在2010年前,我国将以四大重点人群(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人口、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为主,分别实施科学素质行动。这些重点人群将成为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的首批受益人群。之所以提出这四大重点人群为主的科学素质行动是由于这些人群目前在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1.“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着眼未来国家的发展和未成年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未成年人科学素质水平奠定我国将来的人力资源基础,决定国家未来的科技创新能力,是实现本世纪中叶我国成年公民具备科学素质长远目标的关键所在。因此各国都将未成年人作为提高科学素质的重点人群,我国也不例外。“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将提高未成年人对科学的兴趣、可持续发展的意识、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和参与科学实践的能力作为提高这一人群科学素质的重点;将提高学校科技教育质量和师资水平,特别是提高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中的科技教育水平,提供更多的科普活动机会作为科学素质建设的重点。

    2.“农民科学素质行动”直接影响全民科学素质整体水平的提高、新农村建设和农民自身的生存发展

我国农村人口数量占全国人口总数的一半以上,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多年影响,广大农民享受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公共服务的机会远低于城市居民,尤其是西部欠发达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的学校和社会科技教育基础条件更差,使这一人群的科学素质大大低于城市居民。而建设新农村目标的提出对农村人口的科学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农民人口基数大、科学素质水平在各职业人群中处于最低位置,这一人群的科学素质状况直接影响着全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水平。特别是我国农村妇女接受科技教育的机会相比男性更少,农村妇女科学素质水平更低的状况与当前她们已经承担着我国农业劳动主力军的状况十分不和谐。将农民(尤其是西部欠发达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的农民),特别是农村妇女作为我国公民科学素质行动的重点人群,通过提供教育使他们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人才,是提高这一人群生存和发展能力的根本性措施,是实现建设新农村的基本任务,也是社会提供给这一人群的基本福利。这种社会投入是可以获得高社会回报的投入,是非消耗的、可再生性投入,对促进我国新农村建设和社会和谐将起到积极作用。农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意义重大,国家加大科学素质建设重点投入的地区在农村。

    3.“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行动”服务走新型工业化、自主创新道路和提高职工就业、创业与技术创新能力

    城镇劳动人口担负着我国工业和服务业发展的重任。当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走新型工业化和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都对城镇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城镇劳动人口的科学素质水平也处于较低的状况,影响到城镇劳动人口个人的就业、转岗、创业能力,也影响到企业的竞争力和社会的稳定。由于经济结构的调整,被市场经济淘汰的企业下岗人员会增加,而新兴产业需要的技能人才也会同时产生严重不足的现象;大批低素质劳动力还将对我国老年社会的来临产生更大的压力。要扭转这些状况,除政府引导社会开辟更多的就业岗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外,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将加强全社会的技能培训列入计划,特别是以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就业技能和适应城市生活能力为重点是十分必要的措施。充分利用并加强城镇和社区已有的科技、教育、文化公共设施和资源优势,调动企业和职工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广泛开展继续教育、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形成学习型社会。大力提倡职工通过自身努力,终身学习科学文化,提高学习能力,职业技能、技术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不断提升自己的从业水平、职位层次、职业变化能力和延长就业生涯的能力(一般来说,科学文化水平越高,就业的时间越长、机会越多),鼓励自学成才,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减少由于长期从事体力劳动,而缩短就业年限的状况,避免“由于知识贫困,而被边缘化”。 

    4.“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素质行动”关系国家执政、管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对公民具有示范效应 

    领导干部(包括企事业领导)和公务员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中占据重要地位,他们的科学素质水平不仅直接影响到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还关系到国家执政能力、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对全体公民的科学素质也具有示范效应和多方面的影响。因此将这一人群作为科学素质建设的重点人群对提高我国的公民科学素质,促进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和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出于以上多方面的考虑,《科学素质纲要》提出实施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人口、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四大科学素质行动,带动全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

    5.《科学素质纲要》发布的重要目的是动员公民学习和应用科学技术,提高个人科学素质。

    国家和社会提供机会和途径只是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一个方面,只有公民学习和运用科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才能够实现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和提高综合国力的目标。正如只有媒体传播的科技信息还不能起到科普的作用,只有当公众关注这方面的情况时,媒体传播的科技信息才真正起到科普作用。因此公民关注和参与学习科技的程度,决定《科学素质纲要》实施的最终成败。

    公民只有积极参与行动计划,才能够享受到这一政府与社会提供的社会福利;只有坚持参与行动计划,才能够从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中最终受益??为扩展自身的发展能力,提高生活质量,构建美好生活,主动参与全民科学素质行动是你最明智的选择!公民,你意识到《科学素质纲要》是造福人民的计划了吗?你做好参与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的准备了吗?

    参考文献:

    1.《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年2月6日国务院国发[2006]7号文;

    2.《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制定工作参阅文献》,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制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编,2003年8月;

    3.美国科学促进协会著,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译《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2001年4月;

    4.英国皇家学会著,唐英英译《公众理解科学》,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2004年11月;

    5.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课题组《2003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报告》,科学普及出版社,2003; 

    6.《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7.《当代中国科学发展观》,庞元正主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2月;

    8.《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的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报告》,中国科普研究所雷绮虹、陈玲、何薇、张超著,刊于《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课题研究论文集》科普出版社出版,2005年4月;

    9.社会发展蓝皮书《2003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2003年1月。

 

(来源:2006年3月18-19日中国科协?清华大学科技传播与普及研究中心科学技术传播与普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