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素质纲要28讲》第5讲:基础教育阶段科学教育
2016年11月30日
来源:
阅读: 次
未成年人具有相当大的可塑性,基础教育阶段是奠定人生基础的重要时期。《科学素质纲要》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实现的目标是“未成年人对科学的兴趣明显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较大增强”。
一、基础教育阶段加强科学教育的意义
一个人的科学素质不可能短时间内大起大落,而是长期逐步积累、发展而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未成年的青少年时期是关键期。
中小学科学教育极大地影响着我国未来公民科学素质的高低,因此,要充分认识基础教育阶段科学教育的重要性,充分发挥中小学在提高公民科学素质中的主渠道作用,为公民科学素质的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正如《科学素质纲要》所指出的,“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对于增强公民获取和运用科技知识的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实现全面发展,对于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科学教育的基本状况
我国现有中小学46.02万所,在校学生2.11亿人,拥有专任教师1038.41万人,我国基础教育的规模无疑是世界上最大的。基础教育又分成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两部分,义务教育包括小学和初中两个学段,高中是非义务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科学的时间为666—856课时;高中学段,学生学习科学的时间为403—553课时,科学教育的课时量约占总课时的25%。
但是我们必须承认,我国科学教育的现状同《科学素质纲要》要求之间还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造成了学生在科学素质结构上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也严重地制约了这些学生成人后科学素质的水平。
三、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改革
2001年起,我国开始建国后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学段的改革分别于2001年和2004年在全国范围内展开,科学课程推出新的课程标准,取代原来的教学大纲。到2005年秋季,义务教育阶段各起始年级的学生全都进入新课程改革;2006年秋季,高中学段的课程改革已经波及九个省、自治区。与以往相比,这次科学教育的课程改革在课程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方面都有了根本性的变化。
(一)科学教育的目标
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有关科学教育的最大变化是培养目标的调整,把科学教育的目标明确为“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这就使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成为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课程设置
随着科学教育目标的调整,基础教育科学课程的设置也作出了相应改变。
在义务教育阶段设置综合性的科学课程。综合科学课程自20世纪60年代末问世以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懈努力下,已经成为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初中学段科学课程的首选。综合科学课程能够更好地体现出科学课程的普通教育功能,即能够充分体现出“对于那些不会成为这个领域专家的一般公民的教育作用”。也就是说,综合科学课程更有利于培养学生作为未来公民应具备的科学素质。我国教育部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积极倡导和支持全国各地选择综合科学课程。
高中学段的普通高中科学课程既强调学科的综合化,又重视内容的选择性。
科学课程各科目中又包括若干模块,供高中生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职业取向分系列进行选择。既能够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权,使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充分发展,又防止学生过早地偏科,保证高中生达到一定的科学素质水平。
(三)教学方式
针对科学课堂上长期存在的题海战术、机械训练等教学方式上的偏向,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科学课程实验中,科学探究性学习成了普遍关注的热点。
科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真实的、让人激动的探究物质世界的活动,其基本特点是以实证作为判别的尺度,以逻辑作论辩的武器,以怀疑作审视的出发点。
体验到科学探究所带来激动与兴奋,以及由此带来的智力上的满足,体会科学的精妙和伟大。
勿需讳言,探究式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需要加强探索和研究的地方还很多。但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教学向这个方向转变,是值得去努力,值得去追求的。
(四)评价方式
针对普遍存在的“考什么,教什么”,“怎么考,怎么教”,“不考,就不教”的现象,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考试评价改革方面做出了一系列艰苦的努力。
科学教育改革提倡发展性评价的新理念,强调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要求科学课程应体现评价的内在激励功能和诊断功能,关注过程性评价,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发展。同时,还倡导评价方式多样化,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评价主体多元化,教师、学生、家长、社会人士等共同参与。
四、关注提高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水平和质量
农村的发展,人才是关键。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深入发展,对高素质实用型科技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2004年10月至12月,中国科协相关机构对辽宁、北京、江苏、安徽、广西、河南、甘肃、四川等八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抽样县的2360名中小学在校学生进行的调查表明,超过6成的农村在校未成年人对与基本健康相关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有一定程度的认知,但在某些与基本健康相关的领域仍有3至4成多农村在校未成年人存在认知“盲区”。因此,《科学素质纲要》所提出的“普及农村义务教育,切实提高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质量。为农村未成年人提供更多参与科普活动的机会,培养改善生存状况、提高生活质量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翟立原)
来源:科技日报
责任编辑:刘舒
一、基础教育阶段加强科学教育的意义
一个人的科学素质不可能短时间内大起大落,而是长期逐步积累、发展而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未成年的青少年时期是关键期。
中小学科学教育极大地影响着我国未来公民科学素质的高低,因此,要充分认识基础教育阶段科学教育的重要性,充分发挥中小学在提高公民科学素质中的主渠道作用,为公民科学素质的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正如《科学素质纲要》所指出的,“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对于增强公民获取和运用科技知识的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实现全面发展,对于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科学教育的基本状况
我国现有中小学46.02万所,在校学生2.11亿人,拥有专任教师1038.41万人,我国基础教育的规模无疑是世界上最大的。基础教育又分成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两部分,义务教育包括小学和初中两个学段,高中是非义务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科学的时间为666—856课时;高中学段,学生学习科学的时间为403—553课时,科学教育的课时量约占总课时的25%。
但是我们必须承认,我国科学教育的现状同《科学素质纲要》要求之间还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造成了学生在科学素质结构上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也严重地制约了这些学生成人后科学素质的水平。
三、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改革
2001年起,我国开始建国后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学段的改革分别于2001年和2004年在全国范围内展开,科学课程推出新的课程标准,取代原来的教学大纲。到2005年秋季,义务教育阶段各起始年级的学生全都进入新课程改革;2006年秋季,高中学段的课程改革已经波及九个省、自治区。与以往相比,这次科学教育的课程改革在课程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方面都有了根本性的变化。
(一)科学教育的目标
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有关科学教育的最大变化是培养目标的调整,把科学教育的目标明确为“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这就使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成为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课程设置
随着科学教育目标的调整,基础教育科学课程的设置也作出了相应改变。
在义务教育阶段设置综合性的科学课程。综合科学课程自20世纪60年代末问世以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懈努力下,已经成为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初中学段科学课程的首选。综合科学课程能够更好地体现出科学课程的普通教育功能,即能够充分体现出“对于那些不会成为这个领域专家的一般公民的教育作用”。也就是说,综合科学课程更有利于培养学生作为未来公民应具备的科学素质。我国教育部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积极倡导和支持全国各地选择综合科学课程。
高中学段的普通高中科学课程既强调学科的综合化,又重视内容的选择性。
科学课程各科目中又包括若干模块,供高中生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职业取向分系列进行选择。既能够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权,使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充分发展,又防止学生过早地偏科,保证高中生达到一定的科学素质水平。
(三)教学方式
针对科学课堂上长期存在的题海战术、机械训练等教学方式上的偏向,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科学课程实验中,科学探究性学习成了普遍关注的热点。
科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真实的、让人激动的探究物质世界的活动,其基本特点是以实证作为判别的尺度,以逻辑作论辩的武器,以怀疑作审视的出发点。
体验到科学探究所带来激动与兴奋,以及由此带来的智力上的满足,体会科学的精妙和伟大。
勿需讳言,探究式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需要加强探索和研究的地方还很多。但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教学向这个方向转变,是值得去努力,值得去追求的。
(四)评价方式
针对普遍存在的“考什么,教什么”,“怎么考,怎么教”,“不考,就不教”的现象,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考试评价改革方面做出了一系列艰苦的努力。
科学教育改革提倡发展性评价的新理念,强调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要求科学课程应体现评价的内在激励功能和诊断功能,关注过程性评价,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发展。同时,还倡导评价方式多样化,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评价主体多元化,教师、学生、家长、社会人士等共同参与。
四、关注提高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水平和质量
农村的发展,人才是关键。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深入发展,对高素质实用型科技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2004年10月至12月,中国科协相关机构对辽宁、北京、江苏、安徽、广西、河南、甘肃、四川等八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抽样县的2360名中小学在校学生进行的调查表明,超过6成的农村在校未成年人对与基本健康相关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有一定程度的认知,但在某些与基本健康相关的领域仍有3至4成多农村在校未成年人存在认知“盲区”。因此,《科学素质纲要》所提出的“普及农村义务教育,切实提高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质量。为农村未成年人提供更多参与科普活动的机会,培养改善生存状况、提高生活质量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翟立原)
来源:科技日报
责任编辑:刘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