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素质纲要28讲》第4讲:关于主要行动
2016年11月30日
来源:
阅读: 次
根据确定的指导方针和目标,《科学素质纲要》明确提出在“十一五”期间实施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农民科学素质行动、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行动、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行动四个主要行动,作为实施《科学素质纲要》的主要任务。
一、关于重点人群的确定
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量大面广。目前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基础较为薄弱,在基础研究和文件编制过程中,一个普遍的共识是制定和实施《科学素质纲要》要突出重点,特别是在:“十一五”期间必须突出重点,才能取得实效。其中,确定重点人群,下大力气提高重点人群的科学素质,进而带动全民整体科学素质提高尤为关键。
确定重点人群,首先是根据该人群对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影响,要把对全民科学素质整体提高具有重大影响和关键性作用的人群作为重点人群。其次是依据该人群科学素质的现状,要把科学素质整体水平较低而又数量巨大的人群作为重点人群。
未成年人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提高未成年人的科学素质,不仅对实现《科学素质纲要》提出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更是实现到本世纪中叶我国成年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长远目标的关键所在。农民是目前我国人口最多的群体,也是几大人群中科学素质整体水平最低的群体,提高农民科学素质是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对于实现全民科学素质在整体上有大幅度提升的目标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城镇劳动人口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城镇劳动人口的科学素质对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具有直接的影响,提高城镇劳动人口的科学素质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素质关系到党的执政能力和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同时,他们对其他人群有着示范效应和影响。因此,确定这四类人群为“十一五”期间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重点人群。其中,未成年人和农民是重中之重。
二、关于确定主要行动任务和措施的原则
确定重点人群是重要的,而提出符合实际、具有操作性的任务和措施更为重要。为了使《科学素质纲要》能够很好地提出各项主要行动的任务和措施,在制定工作中遵循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一是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相关目标和任务。二是紧紧围绕不同人群的重点需求。三是与有关各方开展的工作相衔接。四是适当关注该人群中的弱势群体。每一类人群都有相对弱势的群体,提高他们的科学素质往往是实现该人群科学素质行动目标的难点。五是有利于调动有关各方面的积极性。
三、关于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的特点
根据上述原则,《科学素质纲要》提出了四个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的任务和措施,并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1.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的特点。
一是突出强调要推进校内外未成年人科学教育的整合,通过整合,使作为主渠道的中小学科学教育与社会化科普活动、大众传媒科技传播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使校内外科学教育资源实现共享,发挥更好的效益。
二是关注提高农村未成年人科学教育水平和质量,促进未成年人科学教育的公平普惠。
三是重视社区和家庭在提高未成年人科学素质中的作用,同时,发挥未成年人在家庭和社区科普宣传中对成年人的独特影响作用。
2.农民科学素质行动的特点。
一是将提高农民科学素质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历史任务紧密结合起来,把提高农民科学素质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战略性、基础性任务。
二是突出强调要发挥全社会综合优势,搭建多种服务平台,为农民提高科学素质提供更多渠道和机会,逐步解决广大农民提高自身科学素质的强烈愿望与机会和途径严重短缺的矛盾。
三是关注农村妇女及西部欠发达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
3.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行动的特点。
一是突出强调把提高城镇劳动人口就业能力作为重点,通过提高第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学习能力、职业技能和技术创新能力,进城务工人员的职业技能和适应城市生活的能力,失业人员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质,进而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是重视调动用人单位和从业人员两个积极性,更好地发挥企事业单位在提高本单位职工科学素质中的作用,使更多的职工参与到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中来。
4.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行动的特点。
一是将提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素质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执政能力紧密结合起来,把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作为影响科学发展观贯彻和落实的特殊群体,把提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素质作为促进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是强调把提高领导干部的科学决策能力和公务员科学管理能力作为提高科学素质的重点,在干部培训和干部考核中增加有关科学素质的内容,促进科学执政、科学决策和科学管理。(彭友东)
一、关于重点人群的确定
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量大面广。目前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基础较为薄弱,在基础研究和文件编制过程中,一个普遍的共识是制定和实施《科学素质纲要》要突出重点,特别是在:“十一五”期间必须突出重点,才能取得实效。其中,确定重点人群,下大力气提高重点人群的科学素质,进而带动全民整体科学素质提高尤为关键。
确定重点人群,首先是根据该人群对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影响,要把对全民科学素质整体提高具有重大影响和关键性作用的人群作为重点人群。其次是依据该人群科学素质的现状,要把科学素质整体水平较低而又数量巨大的人群作为重点人群。
未成年人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提高未成年人的科学素质,不仅对实现《科学素质纲要》提出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更是实现到本世纪中叶我国成年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长远目标的关键所在。农民是目前我国人口最多的群体,也是几大人群中科学素质整体水平最低的群体,提高农民科学素质是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对于实现全民科学素质在整体上有大幅度提升的目标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城镇劳动人口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城镇劳动人口的科学素质对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具有直接的影响,提高城镇劳动人口的科学素质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素质关系到党的执政能力和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同时,他们对其他人群有着示范效应和影响。因此,确定这四类人群为“十一五”期间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重点人群。其中,未成年人和农民是重中之重。
二、关于确定主要行动任务和措施的原则
确定重点人群是重要的,而提出符合实际、具有操作性的任务和措施更为重要。为了使《科学素质纲要》能够很好地提出各项主要行动的任务和措施,在制定工作中遵循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一是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相关目标和任务。二是紧紧围绕不同人群的重点需求。三是与有关各方开展的工作相衔接。四是适当关注该人群中的弱势群体。每一类人群都有相对弱势的群体,提高他们的科学素质往往是实现该人群科学素质行动目标的难点。五是有利于调动有关各方面的积极性。
三、关于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的特点
根据上述原则,《科学素质纲要》提出了四个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的任务和措施,并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1.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的特点。
一是突出强调要推进校内外未成年人科学教育的整合,通过整合,使作为主渠道的中小学科学教育与社会化科普活动、大众传媒科技传播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使校内外科学教育资源实现共享,发挥更好的效益。
二是关注提高农村未成年人科学教育水平和质量,促进未成年人科学教育的公平普惠。
三是重视社区和家庭在提高未成年人科学素质中的作用,同时,发挥未成年人在家庭和社区科普宣传中对成年人的独特影响作用。
2.农民科学素质行动的特点。
一是将提高农民科学素质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历史任务紧密结合起来,把提高农民科学素质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战略性、基础性任务。
二是突出强调要发挥全社会综合优势,搭建多种服务平台,为农民提高科学素质提供更多渠道和机会,逐步解决广大农民提高自身科学素质的强烈愿望与机会和途径严重短缺的矛盾。
三是关注农村妇女及西部欠发达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
3.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行动的特点。
一是突出强调把提高城镇劳动人口就业能力作为重点,通过提高第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学习能力、职业技能和技术创新能力,进城务工人员的职业技能和适应城市生活的能力,失业人员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质,进而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是重视调动用人单位和从业人员两个积极性,更好地发挥企事业单位在提高本单位职工科学素质中的作用,使更多的职工参与到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中来。
4.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行动的特点。
一是将提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素质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执政能力紧密结合起来,把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作为影响科学发展观贯彻和落实的特殊群体,把提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素质作为促进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是强调把提高领导干部的科学决策能力和公务员科学管理能力作为提高科学素质的重点,在干部培训和干部考核中增加有关科学素质的内容,促进科学执政、科学决策和科学管理。(彭友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