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素质纲要28讲》第17讲:科学教育与培训教材建设
2016年11月30日
来源:
阅读: 次
《科学素质纲要》指出,科学教育与培训基础工程是“十一五”期间重点实施的基础工程之一,并在其任务中要求加强教材建设,形成适应不同对象需求、满足科学教育与培训要求的教材。
一、加强科学教育与培训教材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科学教育教材建设的重要意义
教材是给学生、教师阅读和使用的主要教学资源。教材,特别是中小学教科书,在科学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上世纪80年代,世界银行曾对世界各国教科书及其作用情况做过调查,在其报告《教科书与成就》中明确指出:教科书是学生成就的重要指示剂;教科书质量的高低,反映了一个国家所能给儿童和青年提供的教育内容和经验,决定着未来一代将具有的科学文化素质。
(二)培训教材建设的重要意义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教材不仅在科学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各种培训工作的成效。在职业教育、农民和城镇劳动者的科技教育、企业负责人的科技培训中,需要根据学习者的特点和培训需求,编写出针对性较强的高质量的培训教材。鉴于培训教材建设工作在提高各类被培训人员科学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科学素质纲要》明确指出:“加强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各类培训中科学教育的教材建设。”
二、科学教育与培训教材改革的意义和现状
(一)科学教育教材改革的意义和现状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教科书质量与实行教科书多样化和教科书可选择性有密切的联系。从理论上讲,多样化打破了教材垄断,杜绝了教材的低水平重复。垄断必然缺少比较和竞争,没有了比较和竞争,教材进步和发展的动力就可能丧失。在竞争机制下,教材开发者会更加关注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特点,更加关注教师和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实际发展的需求,不断追求和促进教材质量的提高和个性化发展,否则就很难在教材市场上生存。另外,只有让作为教材消费者的学校、教师有选择教材的权利,才会最大可能地使那些更优质、更适用的教材进入课堂,从而对教材发展真正地起到监督和促进的作用。
必须看到,尽管中小学科学教材在实现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目标这个方向上已做了很多努力,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在追求新课程目标,特别是真正的、适合学生特点的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方面,还存在很多不到位的情况。有些教材在追求新目标的过程中,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和不足。为了很好地把《科学素质纲要》提出的目标在教材这个层面上得到落实,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二)培训教材的现状和改革的意义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影响下,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也在稳步推行,教材建设工作取得了一些进展。比如,加强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的申报、立项及管理工作,更新教材的内容,根据学习者的学习心理采用多样化的版式,注重教材体系的建设,各套教材都配有学生用书、教师用书、音像带、磁盘、光盘等。
与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科学教材改革的进展相比,各种培训工作的教材改革相对滞后,大体呈现出如下特点。
一是出版主体单一、未能调动更多的专业力量;二是观念陈旧、偏重科学知识;三是内容组织形式单调、忽视学习者的学习心理;四是品种单一、难以形成教材体系。
由于现行的培训教材具有上述特点,已经成为制约培养相关人员科学素质的“瓶颈”,所以,培训教材的改革显得尤为迫切。再加上培训工作涉及面广,对于相关人员科学素质的不断提升具有重要作用,事关我国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构建,因此,培训教材改革的意义深远。
三、加强科学教育与培训教材建设的措施
鉴于科学教育研究在科学教材和培训教材开发,甚至整个科学教育中的重要性,《科学素质纲要》明确指出:“加强科学教育研究,按照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的要求,促进科学课程的完善与发展,更新课程内容,提高中小学科学课程的教材质量,改进教学方法。”
没有系统、深入的科学教育研究作为基础,不可能开发出高质量的科学教材,也不可能培养和培训出高质量的科学教师,当然也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科学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强科学教育研究及其队伍建设,是治本之策。
加强科学教育研究,要重视借鉴国际科学教育研究成果。其次,作为提高科学教材、培训教材质量的一项重大举措,《科学素质纲要》还明确指出:“建立科技界和教育界合作推动科学教育发展的有效机制。动员组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专家参与中小学科学课程教材建设。”
科学家站在学科的前沿,对学科知识体系有比较全面的把握,对科学本质和科学价值有深刻理解。由于科学家的加入和推动,科学教材和培训教材的质量和水平将会有很大提高。
科学家除了直接参与教材建设外,还有一条措施就是要使科学家重视并参与对现有教材资源开发人员进行培训。科学家和科技界可利用自身特有优势,有计划地、持续不断地为教材资源开发人员举办一些研修活动,提高他们的科学素质和实施科学教育的能力。这部分人员素质和能力提高了,他们开发的科学教材的质量也会随之提高,这就会使科学家的作用得到更充分、更有效的发挥。
对于各类培训教材的建设工作来说,开放各类科技培训教材市场、引进竞争机制也有重要的意义。只有这样,才能像基础教育的科学教材那样吸引更多的专业力量、出版机构加盟,使教材建设工作走向良性发展的轨道。(罗星凯)
一、加强科学教育与培训教材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科学教育教材建设的重要意义
教材是给学生、教师阅读和使用的主要教学资源。教材,特别是中小学教科书,在科学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上世纪80年代,世界银行曾对世界各国教科书及其作用情况做过调查,在其报告《教科书与成就》中明确指出:教科书是学生成就的重要指示剂;教科书质量的高低,反映了一个国家所能给儿童和青年提供的教育内容和经验,决定着未来一代将具有的科学文化素质。
(二)培训教材建设的重要意义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教材不仅在科学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各种培训工作的成效。在职业教育、农民和城镇劳动者的科技教育、企业负责人的科技培训中,需要根据学习者的特点和培训需求,编写出针对性较强的高质量的培训教材。鉴于培训教材建设工作在提高各类被培训人员科学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科学素质纲要》明确指出:“加强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各类培训中科学教育的教材建设。”
二、科学教育与培训教材改革的意义和现状
(一)科学教育教材改革的意义和现状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教科书质量与实行教科书多样化和教科书可选择性有密切的联系。从理论上讲,多样化打破了教材垄断,杜绝了教材的低水平重复。垄断必然缺少比较和竞争,没有了比较和竞争,教材进步和发展的动力就可能丧失。在竞争机制下,教材开发者会更加关注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特点,更加关注教师和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实际发展的需求,不断追求和促进教材质量的提高和个性化发展,否则就很难在教材市场上生存。另外,只有让作为教材消费者的学校、教师有选择教材的权利,才会最大可能地使那些更优质、更适用的教材进入课堂,从而对教材发展真正地起到监督和促进的作用。
必须看到,尽管中小学科学教材在实现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目标这个方向上已做了很多努力,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在追求新课程目标,特别是真正的、适合学生特点的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方面,还存在很多不到位的情况。有些教材在追求新目标的过程中,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和不足。为了很好地把《科学素质纲要》提出的目标在教材这个层面上得到落实,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二)培训教材的现状和改革的意义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影响下,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也在稳步推行,教材建设工作取得了一些进展。比如,加强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的申报、立项及管理工作,更新教材的内容,根据学习者的学习心理采用多样化的版式,注重教材体系的建设,各套教材都配有学生用书、教师用书、音像带、磁盘、光盘等。
与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科学教材改革的进展相比,各种培训工作的教材改革相对滞后,大体呈现出如下特点。
一是出版主体单一、未能调动更多的专业力量;二是观念陈旧、偏重科学知识;三是内容组织形式单调、忽视学习者的学习心理;四是品种单一、难以形成教材体系。
由于现行的培训教材具有上述特点,已经成为制约培养相关人员科学素质的“瓶颈”,所以,培训教材的改革显得尤为迫切。再加上培训工作涉及面广,对于相关人员科学素质的不断提升具有重要作用,事关我国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构建,因此,培训教材改革的意义深远。
三、加强科学教育与培训教材建设的措施
鉴于科学教育研究在科学教材和培训教材开发,甚至整个科学教育中的重要性,《科学素质纲要》明确指出:“加强科学教育研究,按照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的要求,促进科学课程的完善与发展,更新课程内容,提高中小学科学课程的教材质量,改进教学方法。”
没有系统、深入的科学教育研究作为基础,不可能开发出高质量的科学教材,也不可能培养和培训出高质量的科学教师,当然也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科学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强科学教育研究及其队伍建设,是治本之策。
加强科学教育研究,要重视借鉴国际科学教育研究成果。其次,作为提高科学教材、培训教材质量的一项重大举措,《科学素质纲要》还明确指出:“建立科技界和教育界合作推动科学教育发展的有效机制。动员组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专家参与中小学科学课程教材建设。”
科学家站在学科的前沿,对学科知识体系有比较全面的把握,对科学本质和科学价值有深刻理解。由于科学家的加入和推动,科学教材和培训教材的质量和水平将会有很大提高。
科学家除了直接参与教材建设外,还有一条措施就是要使科学家重视并参与对现有教材资源开发人员进行培训。科学家和科技界可利用自身特有优势,有计划地、持续不断地为教材资源开发人员举办一些研修活动,提高他们的科学素质和实施科学教育的能力。这部分人员素质和能力提高了,他们开发的科学教材的质量也会随之提高,这就会使科学家的作用得到更充分、更有效的发挥。
对于各类培训教材的建设工作来说,开放各类科技培训教材市场、引进竞争机制也有重要的意义。只有这样,才能像基础教育的科学教材那样吸引更多的专业力量、出版机构加盟,使教材建设工作走向良性发展的轨道。(罗星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