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半岛平台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探讨思考>半岛(中国)

对“公众科学素养调查”部分数据的再思考 佟贺丰

2016年11月30日 来源:
阅读:

    有关公众科学素养的调查起源于美国。20世纪80年代,J.D.米勒提出科学素养的三个维度,采用社会学的方法测度公众的科学素养,每次的调查结果都收入美国《科学与工程指标》(以下简称《科工指标》)。目前,米勒在这个领域仍然是得到普遍肯定的重要学者,一共有32个国家采用他的维度和指标,以及测试题目进行本国的调查。中国自1992年首次进行正式的公众素养调查,到现在这个调查已经进行了6次。2006年美国发布的《科工指标》,第一次将中国在2001年进行的调查列入国际比较分析,说明我国的公众科学素养调查工作已经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国内外的多次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积累了大量的数据,每年的数据发布最被关注的是该国达到具有科学素养的人群的比例。但在具体数据中,还有很多细节值得关注,还有一些数据,在媒体的渲染下有被误读的趋势。
一、电视如何担起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重担
    2005年的第六次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显示,电视是我国公众获取科技信息的最主要来源,高达91.0%的公众通过“电视”获得科技发展信息。这也和其他国家的调查数据有相似之处,几乎所有国家的公众都把电视作为获取科技信息最主要的渠道。但电视节目的播出和公众能否理解科学是否具有必然的联系还有待研究。电视节目中的科技信息无所不在,连广告中也存在着广泛的各类科技信息,但除了科技类节目,其他电视节目很难让观众在科学素养的三个维度上都有所提高。观众在电视中获得的大多是一些提示性信息,比如一些最新的科学名词、科研的进展。电视上的科技信息大多是影像一闪而过,很难给人思考的时间,对于一些受教育水平较低的人群,很难在短时间内把所看到的内容转化为自己可理解的知识。在国外,很早就有学者提出“电视素养(Television Literacy)”一词,强调电视公民教育的教学内涵。只有提高了公众对于电视影像的真正认识,电视才会在提高公众科学素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美国的教育部门有系统地全面支持从儿童到成人的电视批判观看技巧培养。我国在这方面重视的还非常不够,无论是正规教育还是非正规教育,都很少涉及电视素养教育的问题。
二、信息素养应该成为公众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各国的调查数据看,互联网还不是公众获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来源,特别是在中国。但美国的调查表明,互联网已经成为公众获取专门科技信息最主要的来源。同时,越是高学历的人越习惯于通过网络获取科技信息。互联网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网络对于公众科学素养提升的作用决不能忽视。由于对信息技术接触机会的不平等,对互联网使用的熟练程度,可能会成为影响整个国家公众科学素养均衡的重要因素。在信息社会中,具有一定的信息素养是人们与外界沟通与交流必不可少的能力,所以很多机构和学者都提出了信息所养的概念。美国国会图书馆提出,信息素养是指个人能感觉到对信息的需要,并具有有效地寻找、评估及使用所需信息的能力。具有信息素养的人可以更好地获取、处理和传播科技信息。信息素养在信息社会中是学习知识所必需的能力之一,是对无处不在的信息进行搜索、分级、组织的能力,是实现终身学习的基础。所以,在未来的信息社会,信息素养应该成为公民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实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工程的时候,要注重培养公众的信息素养,加快我国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让更广泛的人群接触和利用互联网,避免信息鸿沟的出现,加剧我国城乡公众科学素养的差距。
三、对致富信息的调查数据不应误读
    在2003年的中国公众素养调查中,有一个数字被媒体和学者讨论的比较多,就是我国公众对于致富信息的高度兴趣。除了致富信息,我国公众对其他信息的兴趣程度和国外并没有太大的差别。于是很多学者都借此说明我国公众对于获取信息的功利性。也有学者提出在向公众普及信息的时候,要注意公众的这种需求,把公众最需要的致富信息提供给他们。如果仔细对比国内外的历次调查就可以发现,在国外并没有出现过有关公众对致富信息兴趣的调查问题,在中国也仅在2003年出现过一次。这只是调查执行者的一种尝试,想在调查的问题中加入一些中国因素。“致富信息”出现在调查问卷中,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诱导性,特别是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很多公众还处于求生存求发展的阶段,必然对致富有天然的追求,这道题目从调查的效度上考虑是靠不住的。而在有关致富信息这个问题上,调查者的问题是会影响效度的。所以,我们不宜过度地渲染这个调查数据的意义,以免对将来的工作产生误导。
四、继续教育应该成为提升公众科学素养的重要渠道
    对于提升公众科学素养的主渠道问题,众多学者提出过不同的意见。有的认为是大众传媒,也有的认为主阵地在于学校的正规科学教育。如果从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的数据看,还有一个应该重视的渠道被忽略了。数据结果显示中国具有科学素养的公众大多分布在29岁以前年龄段,从30岁开始急剧的下降。如果分析原因,这可能和我国的继续教育不够发达有关。在未来,很多人在一生中将多次改变职业,继续教育可以开发每个人在一生中多次变换专业和应对经济和社会转变的能力。我国现在各类企事业单位普遍缺乏对职工进行再教育的意识,农民和农民工更加缺乏接受继续教育的渠道。这就容易造成很大一部分人群在脱离学校正规教育后,很少关心科学问题,形成科学素养的缺失。所以,今后企事业单位要广泛开展技能培训、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等活动,着力加强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教育,提高职工的科学文化素质。国家的继续教育政策要吸收多种多样的教育场所和各种形式的学习,包括自我学习。

本文节选自《科普研究》2007年04期。如需全文,请与作者本人联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