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各地区科普效果评估及比较研究
各地区科普效果评估及比较研究的目的,就是依据科普工作本身的功能和价值,通过同一尺度(设计指标)衡量各地区(主要是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台湾、香港、澳门)一定时期内科普效果大小、表现、稳定和发展情况。本课题把1996~2001年各地区的科普效果进行了排序和分析,旨在让各地区了解自己的科普效果水平,使好的地区总结经验,继续做好科普工作;差的地区找出差距,改善科普工作。当然这种比较是相对的,也不是一种十分精确的衡量,但只要比较的尺度合理、理论基础站得住,仍然是可资依据的。
本课题研究把中国科协系统作为分析的主体,同时,依据《科普效果评估理论和方法》对我国科普工作的系统界定和功能研究,对各地区的科普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定量评估。
这一课题是“中国科普效果研究”理论和方法研究结果基础上的具体实践,为了使各种不同评估方法有具体的实例参照,我们针对不同研究对象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评估。各分课题在定性分析阶段,运用系统论、传播学、信息理论为指导,通过文献搜索、访谈、典型调查等方法确定研究框架和指标体系框架;本课题的研究主要采取指标体系综合评估法,在指标的设计和舍取上主要以定性和经验判断的方法为主,指标权重采用专家咨询、综合打分和研究人员通过判断加以调整来获得,在综合评估过程中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以定量为主,并采取图示的方法,力求把结果简单明晰地展示出来。(详见原文载于《2004中国科普报告》)
主要结论有:
(一)全国平均科普效果发展趋势分析结果
表7 1996年~2001年全国平均科普效果发展情况
年 份 |
1996 |
1997 |
1998 |
1999 |
2000 |
2001 |
% |
投 入 |
5.96 |
5.92 |
5.03 |
6.21 |
5.78 |
5.14 |
-13.8537 |
资 源 |
5.81 |
6.33 |
7.31 |
7.70 |
7.78 |
9.13 |
57.14999 |
投入指数 |
11.77 |
12.25 |
12.34 |
13.91 |
13.56 |
14.27 |
|
活 动 |
5.65 |
4.31 |
5.49 |
5.37 |
5.33 |
7.37 |
30.53161 |
作 用 |
8.17 |
7.70 |
8.32 |
8.25 |
8.39 |
8.25 |
0.983412 |
产出指数 |
13.82 |
12.01 |
13.81 |
13.62 |
13.72 |
15.62 |
|
总 指 数 |
25.59 |
24.26 |
26.15 |
27.53 |
27.28 |
29.89 |
16.80259 |
从表7可见,1996~2001年,全国平均科普效果在直接投入下降13%的情况下,科普的直接产出增加30.5%,总指数增长16.8%。其中,资源指数增长最快,达57.15%,科普活动指数也增长较快,达30.53%;作用指数基本保持稳定。
(二)结论和分析
1.从科普绩效总指数看, 评估期内我国的科普效果是好的,发展势头较好,以年均近3%的速度增长;从分类指数和科普效果看,科普的直接投入指数下降较快,而直接产出增长却很快,这说明广大科普工作者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科普作用指数相对于科普可利用资源则增长较缓,说明我国的科普社会资源增长很快,但并没有为我国的科普工作发挥应有的作用,更进一步地说明,我国的科普社会化程度较低。同样,由此也可以看出,今后提高我国科普效果的直接有效方法是促进科普工作的社会化进程。
2.科普效果处于增长状态的省(市、自治区)有:重庆市、浙江省、云南省、新疆、西藏、宁夏、内蒙古、辽宁省、广东省;基本稳定的有:上海市、北京市、天津市、四川省、山西省、陕西省、山东省、江西省、江苏省、湖北省、河南省、黑龙江省、福建省、安徽省;波动较大的有:青海省、吉林省、海南省、河北省、贵州省、甘肃省;下降的有:湖南省。
3.这个评估结果与我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的结论基本一致。我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的结果表明,自1996年以来,我国公众科学素养有了显著提高,从0.3%上升到2001年的1.4%,年均增长近0.2%;同时,该调查还表明,我国公众获取科学信息的主要渠道是广播电视,其次是报纸、刊物,而本次评估中的科普资源主要采用了我国信息化指数的主要指标,评估结果表明,我国科普资源指数上升最快,增长57%以上,这对科普绩效指数产生了较大影响。
4.科普工作虽然需要信息环境资源作为渠道,但仍离不开传统的科普活动媒介。评估结果表明,科普活动对科普效果的作用是显著的。6年中,在直接科普投入下降13%的情况下,科普活动(直接产出)增加30%以上,这是我国科普工作取得较好效果的直接作用因素。但这并不能说明科普产出与科普投入是背离的,甚至得出不需要投入就能取得较好科普效果的结论。而只能说明,广大的科普工作者尤其是中国科协系统多年来在科普领域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5.从第4点我们也可以推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科普社会化程度将日益提高,我国的科普工作正处于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之中,如果增加科普工作的直接投入,科普的效果就会更好,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将发挥更大的促进作用。
6.科普绩效增长较快的省份占近40%,稳定和略有上升的占46%,下降或略有下降的占14%。总体上,科普效果处于上升的态势。
(三)有关说明
1.本次评估由于统计数据可获得方面的局限性,在科普活动和科普投入方面主要以中国科协系统的统计数据为主,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全面性,应该说,评估的结果与实际情况相比,存在偏低的可能。
2.本次评估主要采用相对比较原理,虽然这种做法在国际上是常用的,但由于这种相对比较,对于底子较薄、基础低而发展速度快的省份或地区,存在科普效果高估的可能。而且这种评估主要衡量各地的科普绩效指数的发展态势,受评估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的影响较大。
3.由于科普效果评估工作还刚刚起步,具有探索的性质,需要不断完善。目前,存在以上的局限性还难以避免,只能有待今后进一步改进。
(本文作者:郑念 单位:中国科普研究所)
节选自《2004中国科普报告》,如需原文请与作者本人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