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半岛平台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工作动态>省级动态>半岛(中国)

广东“十一五”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结出硕果

2016年12月01日 来源:
阅读:

   “十一五”期间,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以下简称《全民科学素质纲要》)的实施工作,把普及科学技术、提高公民科学素质作为建设创新型广东、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重要任务。广东省各地、各有关部门也积极行动,扎实推进《全民科学素质纲要》的实施,取得了良好成效。调查显示,2010年广东公民基本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为3.3%,比2005年提高了1.6个百分点,略高于全国3.27%的平均水平,较好地实现了广东省“十一五”公民科学素质工作的目标任务,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广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 

  建立完善工作机制,形成大联合、大协作制度

  按照“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工作方针,广东省各地、各有关部门积极建立纲要实施工作机制,为推进各项任务的实施提供了重要保障。为加强对纲要实施工作的领导,省政府先后批准成立了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和省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办公室(以下简称省纲要办),成员单位包括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农业厅、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团省委、省科协等22个部门。广东省各地级以上市、80%以上的县(市、区)都建立了本级纲要实施工作领导机构,初步形成了党委政府领导、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共同参与的纲要实施工作格局。 

  同时,省纲要办也制定了《广东省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工作方案》(2006-2010年),明确工作目标、任务和措施。每年制定纲要实施工作要点,指导部门和地方开展纲要实施工作。各牵头部门制定《专项工作实施方案》,将工作任务纳入本部门工作计划。先后组织开展了2007年、2010年全省公民科学素质现状调查,以及举办了首届《科学素质纲要》论坛和全省公众科学素质知识(电视)大赛等。

  在实施《全民科学素质纲要》过程中,各地均结合实际,将公民科学素质工作列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东莞市政府专门出台加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意见。广州市越秀区等29个县(市、区)通过创建全省、全国科普示范县,将公民科学素质工作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强科普基础条件建设,为纲要实施工作创造了较好的环境条件。2010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督查组对广东省实施纲要的工作进行实地督查,给予了高度评价。

  加大投入,推动科学素质基础工程建设

  “十一五”期间,广东各地、各部门均加大投入,发挥优势,加强资源整合,扎实推进科学教育、科技传媒、科普资源、科普设施、科普人才等基础工程的建设,为公民提升科学素质提供更多的机会和途径,科普公共服务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在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方面,为适应广东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科技需求,各地、各有关部门积极开发各类科普读物和培训教材,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据不完全统计,“十一五”期间广东省科协系统出版科普图书400多种、800多万册,印发科普挂图2500多万张、科普宣传折页3000万份、制作科普电子光盘100多万张、科普资源包(电子版)300多种,基本缓解了基层科普资源短缺的矛盾。同时,建立了“广东科普资源库”和“广东科普资源配送中心”,每年发布科普资源开发与征集指南,重点开发和免费配送一批地方特色科普资源。组织举办了广东省科普作品创作大赛,征集原创科普作品5000多件。

  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和科普队伍建设,也是广东省推动《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的一大抓手。其中,广东在全国率先成立了省级科普志愿者协会,目前已发展科普志愿者15万人。由省财政投入19亿元建设的广东科学中心于2009年正式对公众开放,是目前世界上设施最先进、建筑面积最大的科学中心,成为广东公众体验科学、参与科普活动的重要场所,已接待公众500多万人次。省财政投入4000多万元对广东科学馆进行升级改造,进一步增强了科学馆开展科普教育、科技培训和科普展示的能力。韶关、东莞、惠州等市新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科技馆,深圳、中山、梅州、汕尾等市和高明、阳山等县(区)已将科技馆建设列入建设规划。

  此外,社会力量兴办科普事业的积极性得到进一步调动。目前,全省建有科普画廊5000多座,建立各类科普教育基地500多个、林业科普基地255个、森林公园415个,成为公众接受科普教育的重要基地。

  围绕中心,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科普活动

  近几年来,广东省各地、各有关部门围绕“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建设创新型广东”的工作主题和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广泛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科普活动,推动科学发展观在全社会的树立和落实,提高公众科学素质。

  每年的“全国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全国防灾减灾日”以及“广东省科技进步活动月”活动,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活动内容。同时,针对社会热点问题,积极开展节能环保、防灾减灾等民生科普活动。近年来,围绕防治禽流感、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和汶川大地震、南方雨雪冰冻灾害等重大突发事件,各地、各有关部门及时组织开展了防灾减灾、节能减排、安全生产、健康生活等群众性科普活动。2010年,全省科协系统举办“走进低碳生活、科学文明迎亚运”科普宣传活动1000多场次,印发各种亚运科普知识宣传资料20多万册,30000多名科技工作者参与了亚运会的志愿服务,为亚运会的成功举办做出了积极贡献。

  此外,还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各种科普便民活动。各级科技、林业、卫生、科研机构、科协等有关单位积极组织科技人员深入学校、企业、社区开展科技宣讲活动,形成了“广东院士讲坛”、“岭南大讲堂”、“小谷围科学讲坛”、“万名公众科学传播大行动”、“万名专家讲科普”、“科普影视进校园”、“科普一日游”等大众科普品牌。据不完全统计,近五年,广东省举办科普讲座16430场次、受众850万人次,科普展览12690场次、受众2900万人次,推动了科普宣传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合力推动,重点人群科学素质显著提高

  按照广东省制定的《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方案,各地、各有关部门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因地制宜地实施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带动全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

  其中,在未成年人科学素质方面,推进校外科技活动与学校科学教育的有机结合,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一方面,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突破口,提高学校科学教育质量。同时,建立青少年科学素质建设平台。积极实施“五个一”工程,创建广东省青少年科学教育特色学校100所,创建“广东省绿色学校”1104所,带动地方建立市级科学教育特色学校350多所。此外,通过组织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青少年机器人竞赛、大手拉小手科学传播行动、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校园科技节、科技馆进校园等活动,组织院士、专家深入校园开展科学宣讲活动,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社会机构开放科学实验室、建立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基地。据初步统计,全省每年参加各类科技创新活动的青少年学生达到500多万人次。

  同时,广东省各地、各有关部门也通过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及农村科普宣传教育活动等,提高农民科学素质,提升其依靠科技创业致富的能力。近几年来,坚持组织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推广良种良法,举办实用技术培训,帮助农村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省科协组织开展的“千会服务千村行动”,动员各级学会组织科技工作者面向农村开展科普宣传、科技服务工作,目前已建立农村科技服务点1450个。 

  在城镇居民科学素质建设方面,通过建立城镇居民科学素质建设平台、开展职工技能培训和技能竞赛活动、开展社区科普便民活动等,提高城镇居民及企业职工的科学素质。以开展“五个一”创建活动为抓手,建立“广东省科普示范社区”100个、社区科普画廊6530座、社区科普图书室4382个、科普志愿者服务站(队)3605个,创建“广东省绿色社区”205个,充分地调动了社区居民学习科学、运用科学的积极性。利用社区学校、社区讲坛、文化广场、市民活动中心等阵地,举办科普讲座、科普展览、科普文艺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促进科技、文化、卫生进社区、进家庭。“十一五”期间,全省举办社区科普活动31650场次、受众4208万人次,科普讲座10860场次、受众839万人次,科普展览11707场次、受众4237万人次。

  此外,各地、各部门也将科学素质内容纳入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教育培训计划,在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中积极倡导“读一本科普书、听一次科普讲座、参加一次科普活动”,加强各项教育培训工作,提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取得了显著成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