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怎么建?看这场论坛上大咖们怎么说
9月2日下午,作为中国创新创业成果交易会重要专项活动之一,“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南沙·黄埔)圆桌论坛(以下简称“圆桌论坛”)举行。
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是中国科协力求实现海外人才“不为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所为”的一种新型柔性引才途径。去年创交会启动仪式上,广州南沙区和黄埔区同期获得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授牌,开创中国科协首次批准在同一个城市设立两个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基地的先例。
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如何建设?需要地方进行大胆的探索。参与论坛的嘉宾深入剖析当前离岸创新形势,直击国际科技成果转化痛点难点,分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经验。
以色列的离岸创新创业经验该如何学?
以色列总人口虽然不到1000万,但为世界贡献了20%的诺贝尔奖获奖者,拥有超过6000家初创企业以及众多世界500强企业的R&D中心、独角兽企业,以及未来独角兽企业,是海外人才的集聚之地、全球创新创业成果转化的福地。
那么以色列的离岸创新创业经验是什么?以色列商会会长悠福认为,中以两国国土面积、人口都存在巨大的差异,不能相提并论。中国可借鉴以色列在离岸创新创业方面的政策和合作模式,在吸纳人才并且留住人才上,重点考虑能有什么样好的产业、好的产品和好的服务去留住这些人才。“优先安排在重点的行业里面去施展他们的才华是关键。如以华为在以色列建立的创新研发中心为例,以色列人员留在属地,进行本地化优化,通过线上及时沟通为华为做贡献。”悠福说。
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科创中心主任吕琦鹏则表示,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由以色列理工学院与汕头大学合作办学,在汕头的校区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个在岸的基地,学院在以色列的教授库就是离岸的人才。
据吕琦鹏介绍,在离岸寻人才上,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有现成的人才库,选人才有标准化模式;在岸做服务,学院对科技成果转化也形成一套标准化模式,项目一旦确立,会提供实验室、提供政策、提供编制;假设有编制还提供资金,提供研究生等。
在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以色列导师提出科技成果的研究和转化需求,学院的研究生、硕士、博士组建相应的执行团队去完成,知识产权于中国。另外一种模式是以色列导师只做科技成果转移,学院提供公司化的管理人才、营销人才、测试人才等团队进行运营。
广州中以生物产业孵化基地副总经理刘汉顺介绍,目前该孵化基地的国际项目占比40%,这些国际项目基本上都是有两套团队,一套是在以色列,他们在以色列就有自己的一套科研团队或者母公司;一套在国内,他们入驻到孵化基地之后,在国内再开展一些后续的研发。
如何突破国际技术成果离岸转化枢纽建设的痛点难点?
建设国际技术成果离岸转化枢纽平台,难不难?
华南技术转移中心总裁李奎表示,做技术转移的难点总结起来就是8个字:低频、高难、非标、长线。国际技术转移涉及各种资源,包括项目方、成果方、企业、投资机构、政府,园区、孵化器等,国际技术成果转化工作有商业化成分,但也有公益性,在早期可能有一些投入还是需要政府给予一定的支持。
广东-独联体国际科技合作联盟秘书长郭凤志坦言,国际技术成果离岸转化枢纽建设的痛点跟难点,也就是离岸孵化器建设的痛点和难点。
牛津大学创新技术转移(苏州)有限公司副总裁、华南区负责人陈上介绍,他们要做的是将牛津大学孵化园里面的企业引进中国,牛津大学孵化园相当于他们的离岸孵化器。陈上强调了本地运营团队的重要性。他认为建立离岸中心要用当地的人、当地的评选系统、当地的资金,如此才可把有效的、真正的符合国际先进潮流的项目真正地能够引进来。
以政策吸引人才,用服务留住人才
目前越来越多的海归希望回到祖国创业,为海归们做好服务则非常关键。
广东省侨界海归协会是全国首家省级的海归组织。广东省侨界海归协会执行会长黄诗琳表示,将着力打造海归创新创业基地,成立海内外专家委员会,还将搭建九大管家服务,针对人才、针对项目提供精准的、全链条的精准服务,如“人管家”“留管家”“知管家”“财管家”“金管家”等。
立足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建设,黄埔区科学技术协会主席贾漫蓉表示,基地的服务要不断完善组织架构,能够让服务更加系统化。目前黄埔区出台的“人才十条”2.0版本,港澳青创十条、国际人才自由港的十条等都对基地的建设具有支撑作用,基地还需要与高企、科研院所做有效的融合。
南沙区科学技术协会专职副主席陈愿表示,对于人才而言,离岸基地建设其实是“不求我所有,但求我所用;不求我所在,但求我所为”。引进科技人才关键要有项目,人才可以详细了解南沙区对人才项目的支持,进一步增强来南沙开拓事业的信心。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