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科技工作者畅谈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体会
11月11日,省科协在广东科学馆召开广东科技界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座谈会,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并就推动更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听取科技工作者的意见建议。会上,钟南山、高松、瞿金平、成守珍、周琳、高昊、梁耀铭、刘玉涛等科技工作者代表就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讲收获、谈体会,对推进广东高质量发展、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建议、献良策。
党的二十大代表、“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国家实验室主任钟南山: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此,我深有感触。创新是一个全链条的过程,就我从事的医疗领域来说,包括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临床转化,要让成果转化产生效益。要完成重大科技领域的全链条研究过程,必须要建立全新的举国体制,即在资源、机构、布局、体系方面都要进一步完善和调整。我这两年参加广州实验室的建设,我们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就完成了疫苗从基础研究、临床试验、申报审批、转化生产及在市场上推广的过程,这都是在举国体制下互相协作的结果。
还有是科技工作者要有使命感。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到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坚持“四个面向”,特别是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的科研。我们鼓励自由探索,但必须在一个重要战略需求的前提下去探索。科技工作者首先要具备使命感,再在完成任务当中培养兴趣、培养对科研的热爱。
要推动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实现质的提升。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一个国家科技水平的高低,不仅在于科技是否先进,全民的科学素质也很重要。希望通过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加大科普工作力度,推动我省科普工作再上新台阶。
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高松:
我就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谈三点体会:要全面学习掌握党的二十大报告的精神内涵。我们要原原本本学,并且做好学习计划,系统全面准确深刻把握二十大报告的精神实质。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引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
要始终不渝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中心工作与核心使命是人才培养,中山大学要培养能够引领未来发展的人,培养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人才,必须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要教育引导学生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创造性学习,立志做有理想、有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努力成长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人才。
要深刻领会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第一次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的统筹安排、整体部署,并放在非常突出的位置。在科技创新方面,中山大学要坚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瞄准关键核心技术,集中力量汇聚资源,促进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增强自主创新原始创新能力。在学科建设方面,坚持推进学科交叉融合,推动跨学科研究和跨学科教育。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积极推动教师人事制度改革,激励全校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成长发展,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汇聚世界一流人才,为粤港澳大湾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做出更大贡献。
中国工程院院士、省科协副主席,华南理工大学聚合物新型成型装备国家工程中心主任瞿金平:
通过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结合广东实际与自己所从事的领域,我认为,强大的制造业是综合国力和技术创新水平的集中体现,应当坚持中国特色自主创新,继续擦亮“广东制造”这张名片,实现大湾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努力奋斗。
为此,我有几点建议:要在技术上摒弃“跟随模式”,坚持中国特色自主创新。要以战略性思维替代“跟随模式”,敢于打破对国外技术优势的迷信,努力闯出一条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要转变思维方式,克服基础薄弱瓶颈问题。发展智能制造产业必须以产品及其制造装备的创新作为灵魂,为此要立足自身条件,避开基础工业的薄弱环节,实现产品的高质量与高性能、制造过程绿色化与高效率,巩固和发展自身优势;要强化工匠精神,促进中小企业人才发展。中小企业是发展智能制造、建设制造业强国的主体,要通过着眼于人才培养、评价、流动、服务四个关键环节、建构政府、高校、企业、行业协会之间的合作机制、实施高技能人才职业发展平衡机制、完善激励机制等措施,充分调动和激发中小企业人才的智慧与创造潜力。
南丁格尔奖获得者,省科协常委、广东省护理学会理事长,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护理部主任成守珍:
党的二十大报告为党和国家未来一个时期的发展确立了新坐标、擘画了新蓝图、指明了新路标。应该坚持和加强党对科协工作的全面领导,切实发挥科协的作用,坚持以人民至上;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科协系统的一员,我认为要以党的二十大报告为指引,坚持“四个面向”,厚植教育报国情怀,涵养良好师德师风,以自己的学识阅历、模范品行进行传道、授业、解惑、影响和教育学生。
同时,应该始终牢固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围绕如何吸引人才、如何培养人才、如何留住人才、推动护理教育高质量发展。自觉做到为学,为事,为人。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胸怀天下的家国情怀细心呵护人民生命安全,精心护佑人民身体健康。要持续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鼓舞和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严谨、求真、务实,众心向党、自立自强,争做科研成果的创造者、建设科技强国的奉献者、崇高思想品格的践行者、良好社会风尚的引领者。为全面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继续努力,战贫困,促改革,护健康,谋发展。
省科协常委、省防痨协会理事长,广东省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周琳:
作为广东卫生与健康事业的参与者、亲历者和见证者,我十分欣喜地看到,新时代这十年,是我国社会经济与卫生事业发展最快的十年,也是人民群众健康状况与生活质量、获得感持续改善的十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明了未来的发展方向,我将在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上下功夫。
作为医学科技工作者,我将坚守政治本色,勇攀高峰,以坚定的战略自信与高度的政治责任肩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时代重任。作为医疗卫生战线的一员,我将始终坚持党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缜密分析新时期推进高水平医院建设与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新的发展机遇、新的发展要求、新的社会需要和新的群众需求,全面增强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医院党委将团结带领广大职工,全面提升和创新医疗技术和服务模式,让老百姓享受安全、可靠、有温度的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同时,统筹做好疫情防控与医院业务工作,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积极探索医防协同、医防融合的社会健康治理机制,为我国重大传染性疾病防控与救治贡献广东方案。
暨南大学科技处处长,校科协秘书长、中药及天然药物研究所所长高昊:
作为一名高校的共产党员、青年科技工作者、青年教师、青年科技管理干部,我深刻认识到“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这“三个第一”重要结合点的独特作用,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过程中,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只争朝夕的责任感,做到五个“坚持”——坚持“政治引领”、坚持“能力自信”、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四个面向”、坚持“学习实践”。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将做好青年学子的知心人、热心人和引路人,坚持立德树人、铸魂培根,为党和国家培养出更多基础深厚、能力过硬、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作为一名中医药领域的青年科技工作者,我会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我们要发展中医药,注重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的指示要求,精准对接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重大需求,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在“说明白、讲清楚中医药的疗效”上下功夫,广泛而深入地开展中医药科学研究,攻克制约中医药发展的关键难题,全力推进中医药振兴发展。作为一名青年科管干部,我将坚持不断学习、研究、实践,落实国家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精神和新方向,在实践中不断提升科技管理和服务水平,成长为学习型和科研型的科管干部。
广州金域医学检验集团董事长、广州医科大学金域检验学院院长梁耀铭:
通过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对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部署要求,我深刻认识到,不仅要坚持以新发展理念着力完善全生命周期医学检测和病理诊断服务体系,引领医检产业现代化建设,当好医学检验行业发展的领跑者,更要以人民至上的深厚情怀,当好优质医疗资源均等化的推动者,将专业力量转化成掷地有声的为民服务,将适宜的、惠民的前沿医检技术进一步下沉到基层,增进民生福祉,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
同时,我认为要科技与人才两手抓,扛起助推医检行业发展的龙头责任。接下来,我们将继续以自主创新、协同创新和开放创新为路径,聚焦数字化转型升级、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等领域,直面临床诊断的“卡脖子”问题,以更具有竞争力的开放创新姿态、更高转化效率的产学研创新成果,助推国内第三方医学检验行业在科技创新和转型升级上取得新突破、成就新高度。注重科研也注重吸纳和培养人才,让多元化、多层次人才加入科创团队中,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医检科技创新从跟跑、并跑变为领跑者,作出应有贡献。
广州国家农业科创中心主任、广东省博士团团长刘玉涛:
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向全国发出了建设“农业强国”的总动员令,给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带来了时代强音,吹响了农业科技产业转型升级的号角,让人振奋。二十大闭幕后,我所在的广州国家农业科创中心、省农学会把党的二十大的政治学习和农业农村工作落地实践有机融合,通过座谈、调研、精品论坛等形式陆续组织了撂荒地、装备、农业信息化、种业、南药等11场活动,为“农业强国”建设谋划广东路径,为广东“农业强省”聚智聚力。
广东种业历史辉煌,广东的农业发展牵动全国、举足轻重,在“农业强国”建设中具有很强的底气,但辉煌中蕴含着不足,很多潜力要素还没能有效发挥。建议政府高度重视、顶层谋划、高端布局,先从“湾区种业公共服务平台”构建抓起,由政府牵头,发挥公信、公正、公平、公开、公裁的身份优势,打破科研院校分门别户壁垒,把单独科研机构、专家个人不愿做、做不了、担不起、做不大、做不强的鉴评、仲裁、投融等种业科技产业“公益要素”汇聚、匹配、闭环、服务。相信这项工作能够快速“串珠成链”,产生“蝴蝶效应”,激活“科创效能”。同时,建议发挥广东省种业、工业、商业的资源禀赋和核心动力,尽快布局我省“两头在内,中间在外”的种业科技产业体系,既能发挥要素优势引领行业,又能通过“双循环”体系构建大华南区产销融通载体,其前景可期、一举多得、多方共赢,值得重点关注和培育。
接下来广州国家农业科创中心、省农学会将继续发挥媒介纽带作用,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动员和组织一切农业科技产业力量,全力投入“农业强省”建设。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