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在粤工作院士及高层次人才迎春座谈会召开
献策人才强省建设,助力创新驱动发展
本报讯(记者 刘雷)1月16日,由广东院士联络中心组织的“2017年在粤工作院士及高层次人才迎春座谈会”在广东科学馆举行。在粤工作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俄罗斯外籍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及其他高层次人才近30人出席座谈会,围绕“创新驱动·人才强省”的主题进行座谈交流,为广东科技创新、转型升级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等积极建言献策。广东省委组织部副部长郑庆顺出席座谈会,广东省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何真主持会议。
2017年在粤工作院士及高层次人才迎春座谈会举行(刘雷 摄)
何真首先代表广东院士联络中心汇报了2016年院士联络服务工作等有关情况。他在报告中指出,广东院士联络中心积极联络院士,服务专家,组织院士开展考察、讲座、评审等活动,取得了显著效果。其中,2016年广东省新建35个院士专家企业工作站,累计建站160家,建站单位中包括有广东电网、广州汽车集团、广州立白、深圳供电局等千亿级百亿级企业。多年来,建站单位以各种形式开展工作,帮助企业引进开发了一些关键技术,为企业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促进了企业创新体系的优化升级。在发挥广东青年科学家作用方面,组织我省青年科学家人才进行科技服务对接,为当地企业单位解决了不少技术难题,也得到了当地党委政府普遍欢迎和高度评价。
何真表示,2017年将进一步改进工作,力争为院士、为高层次人才提供更多更好更优的服务,把省科协真正建设成为“科技工作者之家”、“科学家之家”。团结引领我省广大科技工作者更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围绕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组织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创新争先,当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和广东创新型省份的先锋,为我省实现“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目标再立新功。
郑庆顺指出,近年来,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在人才引进培育的方面,努力打造人才的高地,人才规模还是稳步提升的一种态势。现在全省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总量是1577万,人才结构的比例也不断优化。在粤工作两院院士是38人,“南粤百杰”76人,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是98人,政府特殊津贴是5157人,高层次人才总量66万左右。郑庆顺表示,要把与会院士、专家所提出的一些问题和建议,原原本本地把它整理报上来,通过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推进,属于省委的省委研究,属于政府的政府研究。各个院士提出的问题都要进行反馈。最后他提三点希望,第一,希望各位院士和专家能够在科技创新当中继续当好领跑人,更好地发挥指导和引导的作用。第二,希望各位院士、专家能够充分发挥科技领军作用,在人才培养中当好导师和伯乐。第三,希望各位院士、专家积极地为广东的发展建言献策,在决策中当好智囊和高参。
▲院士建言
中国工程院院士、暨南大学原校长刘人怀表示,广东省高层次人才组织还可以进一步凝聚,从而发挥更大作用。他指出,把科协工作搞好,把全省的院士工作做好,把广东最顶尖的人才服务好,广东省的发展目标定能实现。
中国工程院院士、暨南大学教授姚新生说,人才工作要引进和培养结合,以培养为主,作为人才引进来讲,也需要继续培养。他指出,营造人才成长的良好生态环境是人才工作的重要部分,广东高层次人才市场要引入竞争机制,加强考核,重视质的提升,“我们院士一方面要为国家选拔人才、当好伯乐,另一方面要在培养人才方面下足功夫。”
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原院长谢先德指出,人才引进工作要面向省外,着眼全球,不能省内各单位之间互挖墙角。在人才培养方面,有些优秀的年轻人因为没有资源而没办法承担重要工作,“我们愿意提供条件给年轻人创造机会。”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教授计亮年在发言中盛赞广东科技报社,“《广东科技报》是我最喜欢看的,也是办的最好的。”但他也提出意见,说经常收不到报纸,希望能得到改进。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医科大学教授侯凡凡就人才使用提出建议,她说:“创新不是年轻人的专利,诺贝尔奖得主平均年龄75岁,如果把年龄卡太紧有些成果就出不来了。”省级部门可考虑设立资深科学家、资深院士专项研究基金,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力量,集中创新资源为广东创新发展做出贡献。
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原校长刘焕彬发言中指出,人才使用方面要老中青结合,发挥各自的特长。在创新驱动方面,他认为院士专家工作站是很好的一种形式,有助于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有色金属研究院原院长周克崧建议,省委省政府在出政策推进某些领域工作时,要多部门联动,省委省政府牵头一起向中央要支持,这样既有利于省内工作开展,又能提高人才创新的积极性。
中国科学院院士、广州大学教授张景中建议,人才引进和使用不要唯学历、唯资历,也要看他一线的实际工作。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