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半岛平台 >科协新闻>要闻>半岛(中国)

以“五位一体”新模式 推动“讲理想、比贡献”活动深入开展

2014-06-12 来源:广东省“讲、比”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字体:
阅读:

  近几年来,在全国“讲理想、比贡献”(下称“讲、比”)活动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广东省“讲、比”活动领导小组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中心任务,充分发挥组织网络、人才智力、科学技术优势,以“促进企业人才成长、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服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为主线,以“院士工作站、学会服务站、企业科协、创新联盟、‘讲、比’”活动五位一体的新模式,拓展了活动的覆盖面,丰富了活动内容,增强了活动活力,取得良好效果,得到了广东省委、省政府和中国科协的充分肯定及企业的高度认同。

  2012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省委十届十一次全会工作报告上指出:“省科协通过创建院士专家企业工作站、学会科技服务站等方式,为科技人才的脱颖而出和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作出了积极贡献”。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张勤、原书记宋南平等领导同志多次到广东指导工作。今年6月,全国“讲、比”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国科协计划财务部部长王延祜同志率领的四部委和中央媒体联合调研组到广东调研,对广东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11月26日,中国科协、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和国务院国资委联合在北京召开2011-2012年度全国“讲、比”活动总结表彰大会上,广东省“讲、比”活动领导小组副组长、省科协副主席吴焕泉同志作为全国“讲、比”活动典型代表之一,在大会上代表广东作了经验介绍,广东开展“讲、比”活动独特模式和成功经验,引起参加会议代表和新闻媒体的强烈反响。主要做法是:

  一、找准工作定位,明确目标思路

  当前,伴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加快,企业发展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已发生了重大变化,依靠科技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已成为企业的普遍共识。但是,对大多数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而言,企业科技需求多元化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矛盾日益突显,单一企业创新活动严重依赖整个社会科技创新体系的支撑。为适应不同企业的多样化需求,我省积极探索新时期开展“讲、比”活动的新方法、新途径,在总结和发展传统有效方式的基础上,围绕“促进企业人才成长、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服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目标,提出实施“科技惠企”工程,在“十二五”期间创建100家“院士专家企业工作站”、建立100个“学会科技服务站”、新建1000家民营企业科协、培育1000名企业创新工程师。通过“院士专家企业工作站”、“学会科技服务站”、“企业科协”、“创新联盟”、“讲、比”活动五位一体的新模式,推动“讲、比”活动从偏重国有企业向民营企业拓展,从偏重企业内部创新活动向促进行业产业技术进步拓展,从注重单一的企业技术服务向促进创新资源流动整合拓展。目前,全省已创建院士专家企业工作站65家、学会科技服务站67家,新建立企业科协组织650家,培养企业创新工程师482名,建立省级技术创新联盟1个,行业创新联盟或技术合作中心3个、区域创新联盟2个。据不完全统计,近两年,全省有2000多家企业开展“讲、比”活动,参加的科技人员70000多人次,完成活动项目3900多项,为企业新增经济效益23亿元。

  二、创新活动模式,激活企业创新活力

  (一)创建“院士专家企业工作站”,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按照“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技术项目为纽带,以院士、专家为依托,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工作思路,我省先后在广州、深圳、佛山、珠海、东莞、惠州、肇庆、阳江、江门等12个地级以上市的高新企业、产业集群区、技术孵化基地、高新技术开发区建立了65家“广东省院士专家企业工作站”。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占81%,行业龙头企业占70%。据初步统计,2011年建站企业实现产值7500多亿元,约占全省GDP总量的12%;建站企业引进两院院士、国外院士45名、专家650名,帮助企业解决尖端技术难题600多项,申请发明专利1000多件。如广东翰阳(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依托美国工程院院士塞泊等3个院士团队,在特大桥梁结构及安全建设核心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先后承接了多项国家级项目的建设工程,孵化出3家科技公司。广东志高空调有限公司引进周远院士团队,攻克了多元混合节能制冷等尖端技术,增强了企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2011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

  (二)创建“学会科技服务站”,搭建中小企业公共科技服务平台。

  按照“整合资源、建立平台、服务企业、合作共赢”的工作思路,在巩固厂会协作、院士专家企业行活动成果的基础上,为满足广大中小企业、农村专业镇的科技创新需求,我们先后在全省建立了67家“学会科技服务站”,把学会的专家资源、技术信息服务直接引入基层经济实体,帮助微小企业、农村专业镇解决共性技术问题和引进运用新技术。据不完全统计,两年来共有2100多名学会专家参与和承担服务站的工作,完成产学研合作项目134个,引进推广新技术120项,帮助企业申报科技项目150项,培训企业科技人员50000多人次,为企业新增经济效益6亿多元。如省食品学会依托服务站,帮助相关食品企业修订或制订行业标准54个,为企业新增发明专利12件,新增经济效益7000多万元。省硅酸盐学会与12个企业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合作,解决了一批行业共性技术难题,降低生产成本2000多万元。

  (三)组建创新联盟,促进创新要素流动。为加强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创新要素有效流动,实现创新资源更大范围共享,我省创建了广东企业技术创新联盟,主要成员为院士专家工作站企业(单位),每年召开一次年会,针对企业创新管理、人才培养、知识产权运用等共性问题进行交流,同时,组织相关成员企业与浙江等省市的企业进行交流。省轻工协会、质量协会、防腐学会,与相关企业组建了机械、防腐、陶瓷等3个行业技术创新联盟或技术合作中心,为格力空调、五羊本田、广船国际、“欧文莱”等一批核心企业解决共性技术问题。深圳市通过建立深港科技社团联盟,推动深港两地科技人员开展交流与合作,协助企业引进海外高层次专业人才,扶持和发展了一批民办科技研究院。

  三、强化基础,提高支撑能力

  (一)大力发展民营科协组织。企业科协是开展“讲、比”活动的重要桥梁和纽带。随着“讲、比”活动的深入开展,我省高度重视企业科协组织建设,明确申请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的单位,必须组建科协组织,使企业科协成为承担“院士专家工作站”、“学会服务站”以及申报相关科技服务项目的执行主体。东莞市政府近年来先后出台8个配套性政策文件,大力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建立科协组织,2011年新发展企业科协组织600家。

  (二)大力加强企业科技人员的培训工作。企业科技人员是开展“讲、比”活动的主力军。为提升科技人员的创新能力,我省大力开展技术创新方法(TRIZ理论)培训和知识产权培训工作,先后邀请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张勤等专家学者举办了300多场培训活动,有500多家企业的19000多名科技人员参加,已培养创新工程师482名。珠海市政府将企业科技人员培训列入“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要求市科协培训1万名科技人员。

  (三)加强总结宣传工作,努力营造社会创新环境。我省先后召开了企业科协工作座谈会、厂会协作经验交流会、知识产权创新研讨会,总结经验,表彰先进。同时,重视做好宣传工作。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科技日报、大众科技报和省内主要媒体广泛报道了广东“讲、比”活动的经验做法,产生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在“十二五”期间, 广东“讲、比”活动将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引,不断深化“讲、比”活动主题、扩展“讲、比”活动范围、充实“讲、比”活动内容、提高“讲、比”活动实效,把“讲、比”活动不断引向深入,推动“讲、比”活动成为新时期群众性技术创新的一面旗帜,彰显我省创新体系的鲜明特色,不断拓展自主创新道路的丰富内涵。紧紧围绕“促进企业人才成长、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服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目标,深入实施“科技惠企”工程,将新创建“院士专家企业工作站”100家、建立“学会科技服务站”100个、民营企业科协1000家、培育企业创新工程师1000名。通过“院士专家企业工作站”、“学会科技服务站”、“企业科协”、“创新联盟”、“讲、比”活动五位一体的新模式,推动广东“讲、比”活动从偏重国有企业向民营企业拓展,从偏重企业内部创新活动向促进行业产业技术进步拓展,从注重单一的企业技术服务向促进创新资源流动整合拓展。进一步解放思想,团结奋斗,开拓创新,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推动“讲、比”活动深入开展,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广东作出新贡献。


分享到: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