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人大代表提议建财政科普设施投入增长机制
如果公民普遍缺乏基本的科学素养,就难以形成科技创新的良好土壤。省民盟在提交给省政协会议的提案提出,目前,我省417万人拥有一个科技馆,低于全国水平的223万人拥有一个科技馆;而且,我省人均科普经费投入低,年人均科普经费不到5.5元,而京沪均超过11.5元。广州市人大代表、广东科学中心主任王可炜也在议案中提出同样的问题。他们都认为,要建立财政科普设施建设投入的增长机制,建立珠三角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对口科普帮扶关系。
417万人一个科技馆远低于全国水平
科普场馆在提升公众科学素养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据研究表明,科普场馆的数量与公众科学素养成正比。
省民盟在有关提案中透露,我省科普基础设施总量不足,而且布局不均衡。目前,我省417万人拥有一个科技馆,远低于全国水平。目前全国的水平是223万人拥有一个科技馆,美国的水平是41万人拥有一个科技馆,日本是22万人拥有一个科技馆。而且,我省科技馆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城市,经济欠发达地区科普场所数量严重不足,欠发达地区现有科普场所展教资源数量少且更新周期长。广州目前拥有科技类博物馆10家,而北京和上海分别拥有78家和79家。
另外,我省人均科普经费投入低,科普场所经费不足。2010年我省的科普经费使用总额共有5.3亿元,年人均科普经费不到5.5元。而上海市的人均科普经费投入达到11.82元,北京在2008年就已达到11.59元,杭州市也超过7元。如此看来,我省的人均经费投入还不足上海和北京的一半。
按照国内外先进经验,公共科普场馆选址一定要在公共交通方便到达的地方。在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我国北京、上海、香港等地,科技馆的周边公共交通非常便捷,配套设施完善,是公众日常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但我省现有的科普场所选址与城市规划脱节,功能发挥受限制。如耗资19亿元建设的广东科学中心,拥有目前国际一流的科普设施,本应成为人们休闲、娱乐和受教育的地方,但由于远离市区,且交通规划不到位不配套等原因,未能很好地发挥作用。
另外,现代网络科技成果在科普宣传和服务中的应用程度也不高,全社会优质展教资源未能有效整合。王可炜指出,2010年公民科学素养测评结果广东为3.3%,广州作为中心城市也仅有5.5%,远远低于上海13.7%、北京10%、天津8.5%的水平。相比苏州市的8.04%,扬州市的8.3%也有非常大的差距。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科普场所建设
面对诸多问题,省民盟在提案中建议,我省应加强对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的宏观指导。根据城乡发展、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布局调整等因素科学规划全省科普基础设施,促进各地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均衡发展;增量科普基础设施应优化布局,强化不同类型科普设施的互补作用。
“要建立财政科普设施建设投入的增长机制,确保财政科普设施建设投入的增长速度快于我省财政收入增长,将我省年人均科普经费提高到与北京、上海市相似的水平。”提案中说。提案还建议,建立珠三角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对口科普帮扶关系。参照我省对口帮扶点联手地区对象,建立对口科普帮扶关系,把科普服务覆盖全省城乡社区;将珠三角地区科技馆更新换代的展品充实到欠发达地区科技馆;推动开展面向农民、外来工等特定人群的科普服务活动,建立定期送“科普”下乡制度。
另外,还要提升存量科普设施的服务能力;将媒体纳入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范畴,提高科普内容占广播电视传播内容的总量比重,利用现有网络设施,加强社区网站的科普宣传和服务,拓宽普通科普服务渠道;建立科普资源高效共享模式和机制,发挥广东科学中心资源的中心辐射作用,整合全省科普基础设施资源,集成全社会优质展教资源,提高存量科普设施资源的服务能力。
对于作为中心城市的广州,王可炜指出,目前我国许多主要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大连等均建设有自然博物馆。广州有必要尽早建设自然博物馆,进一步完善广州的科学文化设施。另外,还应建设一批如地震馆、防灾馆、职业技术馆、汽车馆等中小型专题科技类博物馆,以满足公众的多样化需求。对现有的广东科学中心,改善其周围的公共交通设施是非常必要的。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