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半岛平台 >科协新闻>要闻>半岛(中国)

学会在危机中崛起的启示

2014-06-12 来源: 【字体:
阅读: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广东科协所属学会积极开展科技活动,成为推动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但也不断面临生存压力。学会如何发展?笔者试图通过粗略分析广东科协所属省级学会如何从上世纪90年代一次危机走过来的实践回答这个问题。

  一、危机的发生与影响

  上世纪90年代下半叶,广东科协所属省级学会发生了一次危机。统计资料显示,1995年至2000年期间,学会学术活动陷入低谷,每学会年均学术会议由1991年7.3场次锐减至1999年2.4场(次)。90年代末超过60%的学会整年未举办过一次学术交流会议。期间学会经费创收能力萎缩,学会整体上呈办事机构不稳、工作队伍涣散之势。

  广东省科协省级学会创收与活动情况:
  年 份    平均每学会创收(万元)     平均每学会学术会议(次)
  1991年            3.75                    7.3
  1993年            3.47                    7.1
  1995年            8.40                    4.8
  1997年           13.42                    4.5
  1999年           10.65                    2.4
  2001年           14.28                    3.8
  2003年           25.66                    3.0
  2005年           33.44                    5.6
  2007年           61.50                    6.7
  2009年           75.22                    5.1
  (学会创收=团体会员费+捐赠+学会活动收入+委托项目收入。资料来自《广东科协统计年鉴》、《中国科协统计年鉴》)

  二、危机发生的分析

  根据分析,引起这次危机的直接原因是当时国务院推行国家体制改革冲击。1995年我国实施机构调整,原政府工贸部门改制企业,实行政企分开、国企转制。影响所致,我省相当部份省级学会失去挂靠单位——原挂靠单位或撤消与学会机构工作人员人事关系,或停止学会经费拨给。1995年至2000年五年间,学会仅因失去挂靠单位拨款渠道,整体年创收下降了约60%;学会工作人员流失,机构及管理呈不稳定状态。与此同时市场经济转轨,学术交流渠道已呈多元化,非独学会一家了。长期习惯在计划经济模式下运作的学会一下被推向市场运作,一时处于十分被动与无奈困境。

  笔者认为,这次危机暴露了学会的工作理念和经营方式不合时宜的缺陷。因此,危机与其说是国家推行体制改革冲击所致,实际一定程度是学会长期因循于旧理念,尤其受传统学术理论和活动方式的束缚的结果,主要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受传统学术交流理论局限,满足于“纯学术”交流。学术交流是从西方近代“学院式”的学术探究走过来的。西方传统对学术有一个经典定义影响至今:“学术是指由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在具备专业条件下的环境中进行的非实用性的探究。”毫无疑问,“行内砌磋”是学术交流的基本做法,但囿于“非实用性的学术探究”,会引致学术交流陷入“行内自弹自唱”,游离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势必失去社会各方面重视和支持。

  二是学术交流方式单一,束缚了学会工作张扬能力。长期以来,学会的学术工作基本停留于交流会议(活动)举办的完成而已,几乎视“学术会议”即学术工作的全部。学会这种单一学术活动方式显然无法向社会相关方面提供有效的服务,导致学会学术活动空间受到挤压是必然的了。

  三是社团法人地位意识不强,削弱了学会独立工作能力。学会长期习惯在计划经济模式下生存,依赖倾向较多而独立运作能力不足,一旦社会变革,受冲击便首当其中。此外,学会的工作成果化程度不高,难以彰显学术活动成效,致社会不理解、不重视学会的工作价值。

  显然,对我省学会上世纪90年代的危机的反思,都指向了学会的生存发展必须从自身变革开始,等待是没有出路的。

  三、危机的对策

  广东科协所属大部份学会并没在这次危机中溃退,而在反思中激发了解放思想、创新理念的积极性,主动探索学会工作新路子新方式去应对危机从而获得生机。考察广东科协所属学会近十年的实践,可以发现学会的应对策略是从学术工作创新切入,形成一系列对策,带动了学会工作一系列变革。

  一是高举“学术服务大局”的旗帜,明确学术工作的指导思想。近10年来,在上级科协的指导下及学会自身求发展的要求推动下,学会基本摒弃了“纯学术”旧观念,树立起学术为社会发展献谋献智的“经世致用”学术思想,学术活动坚持两个“围绕”:即围绕配合国家发展战略实施举办,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热点难点进行,显示学会及科技工作者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二是确立学术面向“三个服务”工作方针,促进学术工作的转型。从2003年开始,广东省科协确定了“三服务一加强”的科协工作方针,有效地指导学会学术工作实行“三个面向”——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面向科技工作者和面向全民科学素质提高,由此,极大地丰富了学术工作的内涵,给学术工作方式方法带来一系列创新。学术活动的方式和内容已不是单一的学术会议,有关学术创新、学术交流、学术探究、学术成果传送等等,已是通过厂会协作、项目论证、成果评价、职称评审、事故评估、科技咨询及继续教育等方式融入“三个服务”中去开展了,学术工作实现了全新的转型;

  三是实行学术工作“三结合”,明确学术工作的任务定位。针对传统学术“非实用性的探究”定义的合理性与当代社会发展对学术“学而致用”要求的矛盾,学会采取学术工作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学术活动与促进学科发展相结合、学术方式与促进创新人才成长相结合等三个结合方式,从实践上建造成了学术“非实用性”与“实用性”的相辅相承、相互融合的关系,进一步明确了学术工作的任务定位。

  四、从危机中崛起

  经过学会近10年的探索与创新,广东科协所属省级学会基本走出了困境,开创了生气勃勃的学术工作局面,形成颇具特色的学术工作格局。

  ——在打造学术工作品牌中创新学术活动形式。通过打造学术工作品牌示范带动,学术活动打破原有单一的会议形式,开始向多层次、多类型、多方式开发。如省科协举办“全省学术活动周”,推动全省全社会学术活动上下联动、会会联动、会企联动、区域联动;广东医学会举办“学术直通车”活动,组织专家队伍到基层办学术讲座,推动学术资源向落后地区转移;省食品学会在企业建立“学会服务工作站”,与企业联手共办学术活动。更多的学术交流活动通过“厂会技术协作”中进行,推动企业技术创新。

  ——在配合经济社会发展中丰富学术活动内涵。学术工作坚持与经济建设融合原则,学术活动进一步向项目论证、事故评估和职称资格认证等的科技服务延伸。如省航海学会组织对港口、航道建设论证;省化工学会组织科技力量支持云浮硫铁矿对硫矿废渣开发铁红、磁材等新产品年增产值2亿;省机械工程学会开展机械工程类职称资格认证培训,推动企业技术创新人才成长;省造船工程学会组织对外科技交流考察,引进日韩现代造船管理新模式,催生了国内年造10万吨轮的“广船速度”。

  ——在参与社会危机化解中促进学术学科发展。2003年为抗击“非典”,广东医学类学会积极组织开展防治“非典”系列学术研讨活动,以钟南生院士为代表的学科带头人作出了“非典可防可控可治”的论断,在有效地指导“非典”防治方针策略的贯彻同时,有关预防医学、流行病学、疫苗学等学科取得重大进展。广东医学界运用学术交流方式参与抗击“非典”危机的成功范例,给学术工作一个重要启示:学术交流只有与社会发展共进,学术工作才具推动学科创新的活力。从此,如何通过学术交流活动积极参与对诸如环境保护、资源利用、能源开发,食品安全、卫生防疫等领域潜在社会难题和危机的破解,成为学会策划开展学术交流活动的动力来源。

  ——在整合社会资源中拓展学术活动空间。期间,学会的学术工作开始由“承办人”向“引领人”的角色转变,真正运用学会跨学科、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的优势,把活动触角伸各行各业,采取会校合作、会企合作、会院(所)合作、区域合作、会会合作,产生了社会联动效应,集聚了巨大资源,引领全社会学术繁荣。学术活动进入大协作、大联合轨道。省计算机学会学术活动面向有关团体、机构、行业和区域,复盖省市基层,国际境外,一年下来的学术活动达50多项。2009年省级学会仅举办学术会议达800场次,参加活动科技人员20万人次,交流论文3万篇,接待国际(境外)学术交流考察团198个。而所有这些学术活动年经费需求超亿元计,基本靠学会的自筹,政府财政(上级单位)的经费支持仅占3%。

  新世纪学会学术工作迎来新一轮的新发展。资料显示,进入21世纪,广东科协所属省级学会学术工作奇迹般走出了低谷,学会活力实力明显增强。以学会经费创收能力为例,2009年所属学会总体创收由1999年1747万元,提高到2009年的11359万元,平均每学会年经费创收75万元,前10年与后10年比较增幅达6倍。广东科协所属省级学会年创收突破亿元,跃居全国科协省级学会创收前列,

  五、危机中崛起的启示

  可以认为,正是上世纪90年代国家的一轮体制改革,促使了学会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工作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的束缚,实施变革度过危机,重新唤发出活力。纵观学会近10年崛起,首先从学术工作的方式方法创新开始,在理论和实践上均取得了较大突破,给我们以下启示:

  1、学会最大的优势是学术交流,决不能丢掉。学会过去所以能从危机中崛起,首先是依靠学术优势。事实,当今学会所赖以生存发展的资源,包括专家队伍、信息库、商誉权、网络等无形资产,以及学会服务社会功能手段的形成,包括科技成果评价、科技普及、继续教育、技术咨询和项目评估等等,无一不是从学术工作衍生或开发出来。因此,学会赖以生存最大优势和特色是学术交流,而不是其他。

  2、首先从学术工作创新切入是学会当前改革发展主要路径。在当前政治体制改革滞后,学会尚难从外部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的情势下,等待是没有出路的,学会只有更多依靠自身创新应对社会变革求得发展。而自身创新应首先从学术工作创新开始;

  3、学术只有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才显示价值所在。以“纯学术”观念安排学术活动不符合省级以下地方学会的实际。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对学术的需要更多的是为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提供支持。因之,学会学术工作要走出传统学术的“行内砌磋”局限,融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与经济紧密融合才能赢得社会重视支持;

  4、学术活动要在坚持“非实用性”与“实用性”有机结合原则下不断丰富学术活动内涵。一切以科技工作者为对象的科技交流、科技服务都应属学术交流工作范畴。因此,学术会议不是学术活动(工作)的全部,学术活动应向科技服务延伸。应包括科技咨询、人才培训、项目论证、事件评估、成果评审、继续教育、职称评审、技术协作等等;

  5、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社会力量开展学术活动,既是学会的职责,更是学会学术工作基本方法。坚持“大联合、大协作”之路,积极与相关部门和领域结成学术工作联盟,是学会不断拓展工作空间的有力保证。


分享到: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