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半岛平台 >科协新闻>要闻>半岛(中国)

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清泉 高速铁路“追梦人”

2014-06-12 来源: 【字体:
阅读:

  专家简介:钱清泉,我国著名铁道电气化与自动化专家,1961年毕业于唐山铁道学院(西南交通大学前身)电气工程系,历任西南交通大学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电气工程学院院长。现任西南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暨南大学教授,电气信息学院名誉院长;深圳市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等。他开拓了“铁道微机监控与综合自动化”的研究方向,位居电气化铁道监控技术研究领域的前沿,解决了工程科技中的一系列重大技术难题。主持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套电气化铁道多微机远动监控系统,并于1987年实现产业化,在10多项国家、省部级重点工程中推广应用,成为国内替代进口的主导产品,使我国铁路电气化设备走出了国产化之路,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相关成果获得10多项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993年被授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并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清泉 高速铁路“追梦人”

  自幼听着轰隆的火车声长大,钱清泉对火车有着极大的兴趣。当他第一次坐火车后,便梦想要发展我国的电气化铁路事业,由此开始了他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历程。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追梦”路上,他主持研制了我国第一套电气化铁道多微机远动监控系统,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填补了我国铁道电气化领域的空白;而其后一个接一个的创新成果,也推动了我国铁路的现代化进程,并逐步迈向“高速”时代……

  心怀理想,开启电气化铁路科研之旅

  怀着儿时的梦想,1956年在江苏丹阳中学高中毕业后,钱清泉考入唐山铁道学院电机系学习,开启他的“追梦”之路。1960年,还没有毕业的他就已确定提前留校,做预备教师兼助教。当预备教师时,钱清泉把电气化铁路远距离控制作为自己的科研方向,一面研究,一面教学。当时,唐山铁道学院的曹建猷教授、潘启敬教授等老一辈铁路电气化专家,也认准远动技术的研究方向,并在宝凤段(宝鸡至凤州)电气化铁路开通之前,已开始研究这个课题———宝凤段电气化铁路远动装置。这为建成93公里的中国第一段电气化铁路打下了良好基础。

  当时在国际上,电气化铁路供电远动技术的研究也是刚起步。在曹建猷教授的倡导下,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参加了1965年在北京展览馆举行的全国工业新产品展览会,荣获发明二等奖。其后,钱清泉所在的课题组开始了第二个课题的研究———电气化铁路分区远动技术装置。这个课题在档次上更进一步,上了一个新台阶。

  1971年,唐山铁道学院迁到四川,并改名为西南交通大学。文革期间的辗转经历,让钱清泉及团队的科研有所停滞。直到改革开放之后,有了良好的政治环境和条件,他们便再次全身心地投入到电气化铁路远动控制研究中。1977年恢复高考后,钱清泉在搞科研的同时,还把研究的成果编写成教材,运用到教学中,着力培养电气化铁路技术人才。其后,他相继担任了西南交大铁道牵引电气化自动化研究所所长,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任,西南交大电气工程学院院长等;科研事业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致力创新,自主研发出我国第一套远动装置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国铁路发生了一起损失惨重的火车相撞事故。同时,我国在电气化铁道的建设中,需要以高额代价购买国外的铁路电气化装置,且存在着技术保密和后备零部件无保障等问题。从惨痛的铁路事故及国外的技术封锁中,钱清泉及其团队意识到,铁路现代化必须“走微机远动监控之路”,必须“尽快搞出中国人自己的远动装置来”。


钱清泉参加科技咨询活动

   通过带领团队开展技术攻关,1986年,钱清泉成功研制了我国第一套“电气化铁道多微机远动实验装置”,标志着中国人用事实打破了当时拥有先进技术的外国人的预言,并从此摆脱了原始的电话调度方式,在我国铁路牵引供电领域开始了一场深刻的技术革命;打破了国外同类产品对中国市场的垄断,引领我国铁道电气化设备走上国产化之路。由此形成的我国第一套电气化铁道多微机远动监控系统,在1991年川黔线电气化工程的国际招标中,以性能好、价格合理的优势,击败日本、英国等多家竞争对手,开创了高校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并参与国际竞争的先河,被当时的国家科委批准为《国家级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项目,陆续在十多项省部级重大工程项目中推广应用,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其后,钱清泉带领团队的科研人员,在牵引供电远动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累累硕果。他们研制成功了多级防雷、防高压、防强电磁场干扰以及外壳屏蔽等技术设备,不仅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而且极大地降低了工程难度及造价。在他的指导下,DWC—01型变电站电气试验车、WGW—62GA型牵引供电系统微机故障点距装置、牵引变电所主变压器的微机保护装置相继研制成功,并形成相应的高科技产品,在电气化铁道中得到广泛应用,在国际投标中击败诸多强劲对手而中标,成为中国铁路市场的主导产品。

  此外,钱清泉还主持承担了“PTS—1牵引供电仿真与培训装置”、“牵引变电所安全监控及综合自动化成套技术研究”、“地铁综合自动化系统研究”、“轨道交通供电系统仿真”,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小波理论及其在电力系统暂态信号分析处理中的应用”等一批重大科研项目,推动了我国电气化铁路技术走向世界领先水平。

  搭建平台,服务高铁建设

  在开展科学研究的同时,钱清泉也主持组建了“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并曾担任实验室主任,打造高水平的创新平台。该实验室以两个国家重点学科“机车车辆”和“铁道牵引电气化与自动化”的研究成果为基础,不断改进、不断完善其研究与实验设备系统,在电气化智能监控系统与综合自动化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为我国铁路的高速、重载运输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与技术保障。

  近年来,钱清泉及西南交通大学“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研究团队,通过建设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和国家轨道交通电气化与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针对200公里/时、250公里/时、300公里/时、350公里/时的高速铁路,尤其是京沪380公里/时的高速铁路及其电气化与自动化装备进行技术创新,为建成中国完全独立知识产权的高速铁路而不断努力。根据铁道部的要求,钱清泉院士及其团队还构建了高速客运专线综合SCADA系统技术平台,在国家京沪、武广、郑西等十三条客运专线综合SCADA系统中中标,为后续客运专线综合SCADA系统的国产化应用打下了坚实基础。

  南下广东,继续发挥余热

  2005年,钱清泉院士受聘担任暨南大学教授,珠海学院(电气信息学院)名誉院长,并主持建立了电气自动化研究所和电气自动化系,培养电气自动化方面的工科人才。谈到加盟暨大的原因,钱清泉表示,他曾参与广深铁路以及广州、深圳地铁等多项重大工程的前期论证及建设工作,并多次参与珠三角地区物流和交通发展的论证工作,对广东很有感情,想为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出一份力。

  此外,钱清泉院士还担任了深圳市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以及组织参与了深圳中国工程院院士活动基地的各项工作。基地主要承担中国工程院和深圳市政府及合作委员会安排的各项任务,为深圳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决策咨询和科技咨询,为企业提供管理和科技咨询服务。其中,今年5月,他作为评审专家组的组长,主持评审了《深圳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为深圳加快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业体系,打造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等献计献策。

  院士观点:

  “发展轨道交通势在必行”

  分析我国的交通现状,钱清泉表示,中国的城镇化发展速度非常快,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等经济圈已形成,过快的城镇化给交通造成了巨大压力。“其出路在哪里?在轨道交通!轨道交通具有运行时间短、运量大、能耗低、污染小、运行准时、安全可靠、社会经济效益好等优势,因此我国发展轨道交通势在必行。所幸的是,中国的轨道交通事业,尤其中国的高铁已经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随着技术的成熟、观念的转变,我国已经从轨道交通的落后者,逐渐成为了世界轨道交通的领跑者。”

  “高铁安全才是头等大事”

  我国高铁列车的实验速度已达到每小时500公里,并且在冲击600公里/时。对此,钱清泉表示,速度不是越快越好,还要综合考虑安全、能耗、经济性、舒适性等影响。“提速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每一个小点都是一个大问题。机车制造、桥隧轨建设、信号传输及供电等关键技术还需要大量研究。高铁应向科学化、智能化、网络化、人性化方向发展,其中安全是头等大事。”

  “国外企业价格封锁,我们就自己干”

  谈到我国高铁技术的发展,钱清泉提到一次与国外公司的谈判。“我们想要引进他们的高速列车,但价格实在太高,谈不拢,怎么办?买不到我们就自己造!可喜的是,我国成功研制了目前世界上运营速度最快、科技含量最高,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的国产CRH380A“和谐号”动车组。”

  “走中国特色的高铁发展之路”

  根据我国《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到2020年将建成1.8万公里高速铁路。钱清泉认为,轨道交通产业是一个复杂学科,涉及材料、电子信息等多学科领域的融合。“中国高铁的快速发展,是值得我们骄傲的。中国高铁要真正领先世界,就需要在基础研究、标准制定上花大力气,而这也是我国所欠缺的。我国高速铁路建设和运营刚刚起步,高速列车、行车控制、安全监控系统尚处于探索阶段。目前我们需要大量的相关设备和产品,需要科学化的管理和调度,需要适应于轨道交通发展的监管机制以及各种专业性人才。我们引进国外的关键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然后形成自己的技术体系,站在国外技术平台上融合创新,这是我国高铁的发展之路。” 


分享到: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