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成立15周年学术成果汇报展举行
十五载珠江文化研究熠熠生辉 以学术研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11月15日,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广东科学馆、广东经济出版社、广东旅游出版社、中国西樵艺术院联合举办了“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成立15周年学术成果汇报展暨《海上丝绸之路书系》《珠江文化从书》赠书仪式”。广东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徐少华出席赠书仪式并为成果汇报展揭幕。广东省政协常委、广东文史学会会长江海燕,广东省政府参事室(文史馆)党组成员、副主任(副馆长)黄尤,广东省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吴伟鹏,广东省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何真等先后在会上致辞,对珠江文化研究会成立15年来所取得的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赠书仪式上,珠江文化研究会向广东省档案馆、广东科学馆,有关地市图书馆、博物馆以及该研究会各专业委员会等单位赠送了《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书系》和《珠江文化丛书》的新著。
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成立15周年学术成果汇报展举行
据了解,本次展览汇集了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会员15年来出版的学术著作,以及发表文章和相关评论报道的书籍报刊选件,共约200多种;另外展示了自开始研究开发珠江文化和海上丝绸之路以来,在各地考察或举办学术活动的图片,共约300多幅,分列珠江文化行、海上丝路行、广府文化行、侨乡文化行、珠三角文化行、西江文化行、南江文化行、北江文化行、东江文化行、韩江客家文化行、六祖禅学文化行、科技考古文化行等12个“行”进行专栏布展。
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徐少华和与会嘉宾一起参观了成果汇报展,对珠江文化研究会15年来取得的丰硕成果及汇报展的精心编排表示赞赏。他说,省珠江文化研究会致力于服务大局,进行持续深入的专业研究,研究成果熠熠生辉,充分弘扬了岭南文化、珠江文化,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他希望省政府参事室、省科协、省文联等单位加大指导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全省各文化研究会在推动文化强省建设的积极作用。
何真在会上表示,珠江文化研究会成立15周年学术成果汇报展暨《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书系》、《珠江文化丛书》赠书仪式在科技文化的殿堂——广东科学馆举行,对于进一步扩大珠江文化的影响,促进我省文化人才成长和文化事业发展,大力提升我省的文化软实力,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何真说,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是由省政府参事、文史馆馆员、大学教授、相关专家和作家组成的一个大型学术团体。成立15年来,在黄伟宗会长的带领下,研究会的专家们身体力行,一方面奔走于珠江水系的各省、市、县,进行文化考察、发现和论证,为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和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文化支撑和策略;一方面致力于珠江文化理论体系的建立,推动广东用“珠江文化”和“海上丝绸之路”概念与世界和中国对接。他表示,珠江文化研究会的专家们心系党和政府工作大局,努力顺应历史潮流,正确把握社会发展趋势,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学术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路子。珠江文化研究会的许多学术成果或学术主张,得到包括历届省委、省政府在内的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采纳和运用。此次举行学术成果展以及赠书仪式的《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书系》、《珠江文化丛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研究会领潮争先的学术特质和花繁果硕的学术成果。
何真表示,七年前,为了推动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为我省的科技创新和科技普及提供更好的文化支撑,省科协在珠江文化研究会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国科协系统率先成立了科技文化专业委员会。科技文化专业委员会成立以来,打造了科技文化高峰论坛、科技文化沙龙、《科技文化周刊》等全国知名的科技文化品牌,为推动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他希望科技文化专业委员会在此次活动中多向专家们请教,多与同行交流,并结合科技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消化吸收,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工作发展的动力,为加快我省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为我省实现“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目标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回顾过去,我感到我们走的学术道路有3个明显特点,或者说我们走出了3条有特色的学术道路。”会上,黄伟宗教授回顾了珠江文化研究会成立15周年走过的学术道路。他表示,研究会走的“学术发现与学术论著同步”、“建言献策与虚功实做同步”、“发挥余热与发挥业余力量同步”的道路,是有成效有特色的。
学术发现与学术论著同步
黄伟宗表示,珠江文化研究会有个口号:“走万里路,写千字文,著百种书”,并坚持参事文史工作与学术研究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田野考察与文案研究结合、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结合、文化研究与多学科交叉研究结合这“五个结合”的方针,使得研究会在“走万里路”中,持续不断地有新的学术发现;同时,在同步进行的论著中,逐步有“著百种书”的新成果。其中,1995年,在南雄发现并提出珠玑巷及其寻根后裔文化,为后来成立珠玑巷后裔联谊会和世界广府人联谊会开路,由此同步进行和出版了一系列关于珠玑巷文化的论著;1996年在封开发现广信文化、广府文化和粤语发祥地,为岭南文化找到源流,同时也相应地举办了系列研讨会,出版了系列论著;2000年6月,在徐闻发现中国最早的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将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史推前了1300多年,接着在湛江举办了全国性的学术研讨会,出版了系列专著。
此外,2005年在粤西四巿考察发现“南江文化”,并先后发表有关西江、北江、东江文化的专论著作系列,确立了珠江水系文化系统;2006年出版《十家文谭》,将当时发现和论证的著作,编成系列出版,确立了珠江文化体系;2007年在粤北梅关及珠玑巷等地发现并提出海上与陆上丝绸之路对接通道,2008年提出科技也是文化软实力和科技文化的概念,2009年在东莞凤岗提出客侨文化概念,在江门发现“后珠玑巷”、在台山提出广侨文化概念等,均被称为“填补学术空白”的新发现,也都同步举办了学术研讨会,出版了系列著作,使《珠江文化丛书》达近百部。
建言献策与虚功实做同步
黄伟宗说,珠江文化研究会历来挂靠省政府参事室,大部分成员是省政府参事和文史馆员,负有参政议政、建言献策、研究文史的职责,是多学科的专家学者,常到各县市、各行业调查研究,撰写《省政府参事馆员建议》建言献策。与此同时,学术团队还经常为各地作出文化定位,提供建设策划方案,发表论证文章或谈话,作辅导报告,合办论坛研讨会、承担调研项目等工作,既为省领导和各地市、各部门建言献策,也为其做“虚功实做”的实事、好事、大事,为省领导和各部门、各地市、各协会、各单位服务。
其中,2004年关于珠江文化理论的参事建议,为泛珠三角(9+2)区域合作提供了理论支撑,受到时任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的高度重视和批示;2011年,提交的关于建设文化大省、建设广东大西关文化等参事建议,也都受到时任广东省委书记汪洋的重视和批示,省文化厅等有关单位及广州市、云浮市都先后与珠江文化研究会共同进行落实;2013年,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参事建议,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的高度重视和批示,省文化厅、交通厅、水利厅、海洋局、航运局、地税局,以及东莞巿、梅州巿、江门市和广州市荔湾区等,都先后邀请黄伟宗教授作辅导报告,共商落实“一带一路”建设大计。
发挥余热与发挥业余力量同步
黄伟宗表示,在开始的时候,珠江文化研究会的学术团队成员多数是刚退休或即将退休的专家教授,他们学识渊薄,专业性强,精力尚佳,都有“余热”,但无用武之地。而珠江文化研究会所开创的“珠江文化工程”,是多学科交叉的立体文化工程。“他们的所长,正是工程的需要;要进行的学术课题,也正是他们的专业所长,大有发挥余地”。另一方面,珠江文化研究会也一直按工程和课题的需要,吸收中青年学者参加工作。“他们都承担有繁重的科研教学任务,只能利用业余时间和精力,参加课题,与我们密切合作,从而使我们的学术道路,正是老人发挥余热与中青年发挥业余力量同步的学术之路。我们所取得的学术成果,都是这条学术道路的特色和成效的实证。”
大会期间还同时进行了换届选举,推选产生了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第四届理事会,省政府特聘参事、中山大学教授黄伟宗任创会会长,暨南大学教授王元林任会长。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