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协“八大”代表杨杏芬:人体含微量塑化剂不必恐慌
近来,我国台湾“塑化剂”风波波及广东,引来市民阵阵惊恐。网友小杰焦虑地说,“奶茶不能喝、茶饮料不能喝,现在就连方便面都有问题,这年头还有什么是健康食品?”
从苏丹红到三聚氰胺再到塑化剂,不少网友纷纷表示,“不知还有什么能吃”。6月2日,对“塑化剂”深有研究的中国科协“八大”代表、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杨杏芬接受记者专访,她表示塑化剂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体每天都有可能通过不同途径获取,但其量微小不必过分恐慌。

中国科协“八大”代表、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杨杏芬接受记者专访
生活中普遍存在塑化剂
DEHP属于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是一种普遍用于塑料材料的塑化剂。“其实DEHP一直存在在我们的生活中,只是普通百姓不知道而已。”杨杏芬介绍说,它作为一种很常用的增塑剂,常会被用在塑料、橡胶制品的生产过程中,能使微粒分子更均匀散布,增加物品延展性、弹性及柔软度。但因其分子的不稳定性,会随着使用时间的推移,不断从材料中释出,挥发至大气、土壤和水域中,造成对环境、生物、食品的污染。因此,人类是可以通过呼吸、饮食、打针等各种途径让它进入体内的,“但不必担心,这个量通常是很低的”。
杨杏芬表示,不是一食用塑化剂就会对身体造成伤害的,它有个量的存在。在她向记者提供的信息中,有一份关于《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9685-2008)的规定。其中规定:DEHP可用于PE、PP、PS、AS、ABS、PA、PET、PC、PVC等塑料食品容器和包装材料,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其特定迁移量或最大残留量为1.5mg/kg。该标准还规定DEHP仅可用于接触非脂肪性食品的材料,且不得用于接触婴幼儿食品用的材料。
而欧洲食品安全局、美国环保署等外国机构根据在动物身上进行的长期实验结果,评估人对于DEHP的每日耐受摄入量(TDI)为0.05mg/kg。世界卫生组织(WHO)则将TDI定为0.025mg/kg。
“也就是说,假设一个体重为60kg的人,他每天食入塑化剂1.5mg至少几十年,才可能出现健康危害。”杨杏芬解释说。
为何30多年来首次发现?
不少网友、读者都不禁质疑,一个在我国台湾存在了30多年的品牌饮料为何至今才被检测出有问题?对此,杨杏芬斩钉截铁地说:“我们国家从未允许将塑化剂使用在食品中。”
据悉,DEHP分为通用级、电器级、食品级、医用级四大类,确实在工业方面发挥不小作用。但杨杏芬在此提醒道:“食品级的使用规范是指主要用于生产食品包装材料,并非直接添加在食品中。这也是为什么在过去那么长的时间里,在食品领域中从未提及塑化剂有问题的原因。而这次是有企业直接在起云剂中添加塑化剂,这个行为是严重违法的!”
然而,针对某大学教授所作“广州部分方便面已受塑化剂污染”的调查结论和部分网友的恐慌情绪,她希望大众不应过度焦虑。根据《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的规定,DEHP允许在食品包装材料的生产过程中适量使用,并允许有微量迁移,但这些仅允许使用于接触非脂肪性食品的材料,“假如符合这个标准,即使有微量的DEHP残留于食品中,人体食用后也不会有多少伤害”。
她表示,“目前在我国台湾发现了饮料等食品中含有非法添加的塑化剂存在,在国内流通的饮料等食品存在的量有多大,是否会对人体构成伤害都还有待检测和评估的结果,不要妄下定论,造成无谓恐慌。”
正对问题添加剂追本溯源
当记者请教专家,是否能传授大众识别含有塑化剂成分的饮料时,专家无奈地回答:“无法辨别。”
杨杏芬表示,“就像三聚氰胺一样,我们用肉眼是无法辨别是否含有这种成分,必须通过检测才能得出。”
她透露,食品安全法实施以来,国家实施了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包括塑化剂在内的监测都在计划之内。而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针对这些监测项目常年跟踪监测,只是每一年根据当年食品安全问题的侧重点不同,关注指标有所侧重而已,“比如,今年的监测计划就包含有食品包装材料-增塑剂的监测检测任务。最近发现了塑化剂问题,侧重点一定在这。”
“不是饮料出了问题,而是其中非法添加物的问题。”她希望公众不要过分担心其他饮料、食品安全隐患。目前国家正对问题添加剂追本溯源和相关食品的排查检测。大众只要掌握国家已公布的问题食品品牌信息,不去饮用就好。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