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余名广州科普志愿者记录30年花城蝶变
花城广州,蝶恋花,人恋蝶。
近日,一本《广州蝴蝶》的科普著作在广州校园里掀起了“蝴蝶热”。这里凝聚了广州科普志愿者——“云山蝶友”团队多位老师30年的心血,他们风雨无阻,走遍广州山山水水,找寻大自然的舞者。
记录花城
30年,30余名广州科普志愿者恋蝶痴情不改;3年辛劳,终成《广州蝴蝶》一书,见证广州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广州蝴蝶“飞”入校园
广州到底有多少种蝴蝶?似乎没人可以说得清。
“从1980年至今,我们在白云山及广州周边地区进行观察记录,发现蝴蝶种类只有180多种。”“云山蝶友”召集人金普璋老先生介绍道。为了编纂《广州蝴蝶》,蝶友们从2008年起便扩大了寻蝶的范围,至今记录的蝴蝶种类已超过了240多种,裳凤蝶、斜纹绿凤蝶等消失20余年的品种,近年来又重新出现。
30年间,蝶友们对蝴蝶生态进行了不间断的野外跟踪考察,拍摄了十多万幅蝴蝶一生不同形态及寄主植物的生态照片,采集制作5000多种蝴蝶标本,对各种蝴蝶的生活习性、寄主植物、蝴蝶天敌,与生态的关系做了较为详细的观察研究。
“人们说起广州十年大变,又称蝶变,连蝴蝶也在说广州生态环境日益变好。”荔湾区科协主席曾小华特别谈到,此书是荔湾区科普志愿者三十年不间断深入广州各地跟踪考察和研究蝴蝶生态状况,得出广州生态环境正在不断改善的信息和数据。近日,广州市委书记张广宁在刚出版的《广州蝴蝶》有关材料上作出批示,对该书给予高度赞扬,并对辛勤劳动的科普工作者表示感谢。
目前,《广州蝴蝶》正陆续送入校园。这本科普读物是国内首部以读图形式存在的蝴蝶生活史著作,就是识字不多的小学低年级学生、甚至幼儿园小朋友也能读。西北农业科技大学副校长,中国昆虫学会蝴蝶分会理事长张雅林教授评价此书:书中大多数种类都配有卵、幼虫、蛹、成虫及寄主的照片,即便是完全不了解蝴蝶的读者,也能借此认识书中记载的蝴蝶种类。曾小华呼吁,蝴蝶标本可在全市各个社区进行巡回展出,也希望政府能够为广州蝴蝶提供一个固定的科普宣传场所。

寻蝶——生态好珍品重现
蝴蝶有生态环境“晴雨表”之称,广州蝴蝶种类的多少与广州生态环境质量优劣有直接关系。在近两年扩大范围的考察中,蝶友们有了一次次惊喜的发现。
大二尾蛱蝶,一种北方多见的蝶种。2009年,意外地在从化下溪发现。蝶友崔先生回忆道:“有次去下溪回来路上他们问我:下次你想拍什么蝴蝶?我顺口就说大二尾蛱蝶。这种蝶类在广州从未出现过,我们都认为是不可能被发现的。谁想到仅过了一两周,一帮蝶友又利用周日去下溪,就意外发现了大二尾蛱蝶!”
蝶友告诉羊城晚报记者,1988-1989年时,曾经在龙洞发现过裳凤蝶,之后一直很想多找几只,但是却找不到。这些年,蝶友们建议白云山种植一些马兜铃,竟然把消失20余年的裳凤蝶引来了!同样地,还有1985年时曾在白云山山庄旅社发现过的燕凤蝶,在2009年白云山种植了青藤后,再次出现。“在白云山,中国最大、最小的凤蝶这里都有了。”蝶友戏称道。
“大家都在外面找蝴蝶,林老师在同德围家里竟发现了珍贵蝴蝶!”“云山蝶友”中间,流传着这样一件巧事。2009年时,被蝶友们亲切称为“班主任”的林永明老师在家养病。有一天,他在自家阳台上想用相机拍一朵小花,不料却发现花旁活动的小灰蝶。林永明发现这只小灰蝶是很罕见的品种,便连忙拍了下来。经鉴定,这是分布在山东、河南、浙江、四川等地的点玄灰蝶,广州从未发现过。更巧的是,点玄灰蝶还在他家落地生根产了卵。于是,不费吹灰之力,林永明既养出了罕见的点玄灰蝶,又弄清了它的生活史,让蝶友们好生羡慕。
“就在《广州蝴蝶》的成书过程中还发现了5-6种新品种,目前仍不断地增加新记录的蝶种,足见广州生态环境在不断改善,”金普璋说。虽然许多消失的蝴蝶复又飞回,但仍有一些过去有分布记录的蝴蝶种类,如白翅尖粉蝶、艳妇斑粉蝶等不复存在。蝶友呼吁,希望环境进一步改善,让消失的蝴蝶种类重现。

护蝶——与喷药水抢时间
蝶友爱蝶、观蝶、护蝶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林永明回忆,大约十年前,他登白云山晨练,就在通往蒲谷的路上,发现一株木核树。“我看到树上有只绿裙边翠蛱蝶正在产卵。”为了取到蝶卵,从而更好地了解绿裙边翠蛱蝶的生长史,他挪来石凳,探到高处将蝶卵摘了下来。采到蝶卵后,他兴冲冲地下山,发现不远处就在喷洒杀虫药。“再晚一步,蝶卵肯定就被药杀死了!虽然它并不算名贵品种,但是它的生活史在广州并无记录。”记者了解到,从2003年到现在,为维护生态平衡,白云山除主干道外都已不喷药杀虫。在蝶友的努力下,通过引种蝴蝶寄主植物,近几年,白云山的蝴蝶品种增加很多,其中就有珍稀蝶种裳凤蝶。
“八九十年代的时候,蝴蝶很多,我们通常都会采集标本。不过后来,野外蝴蝶明显变少了。”中国昆虫学会蝴蝶分会理事、该书的主编陈锡昌老师告诉羊城晚报记者,现在的蝴蝶数量仅是过去的2%-3%。他举例道:2005年在珠海的荷包岛,我们曾目睹过2万只前来越冬的斑蝶群。但是现在去看,只有几千只了。当地人介绍,以前会有5万-6万只,可见野外蝴蝶数量的减少。此外,陈锡昌还告诉记者,即便采到蝴蝶标本,保存也是一个大难题。“随着标本的增加,我们没有空间进行保存,于是近十年来也很少采集标本。”他说。
记录历程——寻蝶最怕遇洪水
出外寻蝶,蝶友们所遇到的艰辛非常人可以理解。陈锡昌说,外出考察最怕的是遇到洪水。“1994年时,我们一行人去南岭寻蝶,待到了目的地,才发现洪水已经将道路全部冲毁了。在原地等了4天后,大家决定背着食物徒步上山观蝶。爬山的路上,我们还看到有比沙发还大的巨石。”虽然艰险,但那次考察收获颇丰,共发现了150多种蝴蝶。
另外一次遭遇洪水的经历更加惊险。陈锡昌回忆道:“2006年外出考察,遇到洪水,一条小溪足足扩大了几十倍,成为了十米宽的大河,只好走一座一米宽且没有栏杆的水泥桥。”他说:“桥下的水很急,过桥十分危险。几位老师只好砍了两根竹子,在桥两边举着,协助大家扶着竹子过河,”想起来都很后怕。陈锡昌介绍,常年野外观蝶,他已养成了随身带蛇药、绳索、治疗外伤药品、雨具的习惯。野外活动难免会遇到危险。有一次,一个年轻的老师被蚂蟥咬伤,血流不止;蛇更是要经常防备的。此外,遇到陡峭的山坡,难免还需用绳索,危险艰辛不言而喻。(图片由“云山蝶友”和詹天佑小学提供)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