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半岛平台 >科协新闻>要闻>半岛(中国)

广州市荔湾区把文化资源转化为科普资源

2011-04-24 来源: 【字体:
阅读:
  编者按:近日,家住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的社区居民,都惊奇地发现附近的科普画廊张贴了一套惟妙惟肖、神形兼备的中、英文版的《八段锦》挂图。这一寓传统文化于养生保健的科普挂图,成了不少群众休息锻炼争相练习的对象。这是荔湾区科协不断创新科普形式,擦亮开放文明荔湾品牌的又一创新举措。

  近年来,广州市荔湾区科协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践行科学发展观,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因地制宜,积极引导和发动全区科技人员,围绕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以迎“亚运”、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为契机,充分发挥科协自身优势,全力做好提高公众科学素质服务的工作,致力打造文明和谐的科普示范城区,创造了具有西关特色的科普工作品牌。

  岭南文化聚荔湾,西关风情最广州。

  荔湾,旧称“西关”,因区内有“一湾青水绿,两岸荔枝红”美誉的“荔枝湾”而得名。“西关”并不古老,却承载着岭南文化的一个缩影。

  作为千年商都广州的文化命脉。老城区的荔湾,如何推进新一轮经济,社会大发展?荔湾区给出的战略答案之一是“科教强区”。

  近年来,荔湾区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科普工作,不断在文化资源转为科普资源上做文章,在勾画“科教强区”的蓝图上,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先后荣获广州科普信息工作先进单位,广州市参加全国科普日活动优秀组织单位,半岛(中国)系统先进集体,广东省社区科普工作先进集体,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全国科普示范区等荣誉称号。

  “寓文化于科教之中”,正在成为荔湾区科学文明,富裕和谐发展进程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找准切入点:落实纲要,科普示范铸造品牌的助推器 

  荔湾区是广州的传统老城区,人口密集,城中村较多。如何以科普为切入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荔湾区科协主席曾小华深有感慨:充分发挥专家智力优势;充分发挥科普主要社会力量的作用;充分发挥科协桥梁纽带作用;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服务能力。

  近年来,在开展创建科普示范城区工作中,荔湾区充分发挥“西关文化”这一特色优势,拉开了擦亮“西关文化”科普品牌,做好岭南文化挖掘、整理和保护工作,让岭南文化通过科普资源这个窗口展示魅力、大放光彩的帷幕。

  2010年1月,荔湾区科协顺利完成了新“荔湾区”成立以来换届选举产生的区科协第九届委员会。并以服务“企业、城中村、基层和群众”为主要内容的机关服务年活动,为促进荔湾科学发展,全力推进“两圈”建设(白鹅潭经济圈、十三行商圈),打造“广佛之心”( 广州市荔湾区白鹅潭,西邻佛山市南海区)。

  荔湾区科协及基层系统根据实际,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系列科普活动:区科协与区科信局共同举办了“创新发展,创造强区——荔湾区4.26世界知识产权日广场宣传活动”,推动了知识产权普及;与昌华街科协、区护理学会、区医学会联合举办‘纪念5.12护士节’大型义诊咨询活动、与区慢性病医院联合到西朗社区、龙津东社区举办“卫生科普进社区”活动;中南街科协举办专家义诊,邀请有关妇女健康和老年人健康专家为广大妇女、中老年人讲授妇女妇科保健和中老人常见病及预防常识,现场接受群众咨询等,推动了社区卫生服务到基层;与区委宣传部、区卫生局、区人口计生局共同举办了“荔湾区纪念《公开信》发表30周年宣传服务活动,唤起社区居民对人口和计划生育的关注。此外,荔湾区老科技工作者协会也在白云山鸣春谷开展了蝴蝶示范基地活动,创造了“云山蝶友”的科普活动品牌。

  运行新亮点:聚焦亚运,社区科普工作的大和铉 

  广佛同城,荔湾是桥头堡。

  在勾画由文化资源转向科普资源的蓝图上,荔湾区科协借助广州亚运年这一契机,再次创新科普内容和形式,挥毫泼墨。

  沙面街科协举办的“绿色亚运,低碳生活——2010书香水面”科普知识竞赛和“亚运盛会、广州风格、沙面风采”沙面街2010年贺中秋迎亚运塈全国科普日广场文化活动,把亚运元素和地方特色结合,活动寓教于乐,吸引了大批社区居民参与。而东教街科协举办的“科技亚运,健康生活”科普讲座、冲口街科协举办的“四进社区”科普宣传活动、花地街举办的“创建平安亚运,构筑和谐花地”科普活动、石围塘街科协举办的“崇尚科学,远离毒品”大型科普宣传咨询活动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科普资源展览、逢源街科协开展的“迎亚运科普活动周暨第九届中国艺术节活动”,也都各具特色,在全区掀起了迎亚运的科普热潮。

  此外,整合资源开展科普基础设施建设,是荔湾区科普工作的一个亮点。2010年,荔湾区科协完成了文伟中学电子科普画廊,西塱污水处理厂科普展示厅建成并投入使用。据初步统计,2010年以来,荔湾区新增科普设施5处,举办科普讲座20场6000人次,科普咨询15场20000人次,科普展览25场30000人次。该区的昌华街科协成功创建广州市第三批科普进社区示范街,成为荔湾区的第7个科普示范街道。

  一路走来,全区的生态环境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商埠、名店、旧居、园林、书画、曲艺、武术、民俗等丰厚的传统历史文化资源底蕴中,无不渗透着科普资源的大手笔。

  营造结合点:“小院士”脱颖而出,科技强区的未来星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一直是荔湾区科普活动的品牌和特色,在全国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五年来,据不完全统计,荔湾区参加各级青少年科技竞的青少年学生1万多人次;获得各种奖项2350个,其中获得国际级奖项20个,国家级奖项434个,省级奖项412个,市级奖项1484个。联合国WPO知识产权教育考察团到广东考察,高度评价荔湾区青少年知识产权教育成果。

  荔湾区科协以提高青少年科学素质为重点,精心组织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竞赛,机器人竞赛等活动,不断创新竞赛内容和方式,推进科技创新活动与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提高了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的水平。其中,“科技亚运,创新荔湾”成为2010年科技活动周的主旋律。

  发挥科技教育特色学校、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以及科技辅导员的作用,着力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其中,与区环保局、团区委、区妇联、区教育局合作,举办了“荔枝湾青少年科技环保夏令营”,拓展青少年的科学视野。 

  “庆‘六一’少儿科普活动日”活动等,均实现了科普教育从娃娃抓起,培养了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荔湾区青少年宫荣获“广州市科普基地”称号,詹天佑少年科学院荣获“中国少年科学院科普教育示范基地”称号。据不完全统计,本学年荔湾区学生在主要科技比赛中共获国际级奖项12项,国家级奖项106项,省级奖项150项,市级奖项649项,在各级各类各项活动中均取得了优秀成绩。

  夯实着力点:科技普及,服务经济发展的催化剂

  倾听“科技强区”涛声中所碰撞起的每一朵浪花, 都是荔湾区由文化资源转化为科普资源的最好回响:自2004年以来的五年间,其高技术产业增加值达140万元,专利申请量达4979件,授权量达2712件。丰硕的科技创新成果源源不断地给荔湾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催化剂。

  提高公众科学素质,组织和动员广大科技人员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和谐荔湾进程中,荔湾区科协积极围绕区中心工作,发挥科协优势,做好“三服务一加强”工作。

  辖区内科技工作更是色彩纷呈:广钢科协举办“产业转移与拓展”科技人员座谈会、“低碳绿色能源技术”讲座,发动科技人员积极参与“二次创业、科学发展”工程的实施和组织科技人员开展“讲、比”竞赛活动,引导科技人员争做技术创新的先锋;冲口街科协举办“白鹅潭经济圈”专题研讨会;石围塘科协开展农转居人员技能实践活动;中南街科协结合“城中村”城市化和广佛同城化的工作,面向经济联社社员开展科技素质教育;站前街科协举办“站西鞋城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华林街建立完善信息平台,推进玉器街圈建设等。而真善美企业科协也制作了科普基地宣传光盘,推广科普知识,荔湾区老科协主动到安华电子厂举办培训班。此外,老科协的《河涌治污必须始终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一文,也被广州市水利局、水利学会转发各区、县、市贯彻落实,并被广东省老科协评为论文一等奖。

  荔湾区委副书记罗思源强调:“实现新的战略目标任务,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技进步的支撑,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自主创新的推动,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依靠科技工作者的智慧和力量。”

  循着“文化资源转为科普资源”的轨道,荔湾区经济发展的高速列车在轰轰地驶过“十一五”后,现已开始再度提速。
分享到: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