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半岛平台 >科协新闻>要闻>半岛(中国)

广东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 益民智得民心

2014-06-12 来源: 【字体:
阅读:

  近年来,广东省科协、省财政厅围绕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充分发挥系统的组织网络、人才智力、科学技术等方面优势,深入贯彻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引领激发广大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农村现代农业生产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成为助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益民智、得民心”工程。

  科普惠农服务益民智得民心

  2007起,为扩大和加强“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在广东省的实施和影响,参照中国科协、财政部的做法,广东省科协、省财政厅联合实施了“广东省科普惠农兴村计划”,采取“以点带面、榜样示范”的运作管理方式和“以奖代补、奖补结合”的资金投入方式,每年安排专项资金300万元,评比、表彰一批科普示范带动作用突出、农民最认可的农村基层科普组织和个人,分别授予“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和“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称号。

  “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实施5年来,广东省共有27个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和23个科普示范基地荣获“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称号、44位个人荣获“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称号,获国家奖补资金1220万元;有24个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和36个科普示范基地荣获“广东省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称号、22位个人荣获“广东省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称号,获省级奖补资金1100万元。期间,省科协每年筹集配套资金50万元,用于计划的组织实施、管理培训、回访调研检查和考核评估绩效等工作,并建设省级科普惠农服务站20个,推进科普惠农长效机制建设。

  据统计,“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实施以来,带动受表彰的110个先进单位和66位农村科普带头人投入开展科普专项资金1亿多元,辐射带动农户近43万户、每年每户增收1675元;推广新品种400多个、新技术300多项;开展技术培训2000多次、培训人数21万人次;承担县级以上科技项目300多项。计划的实施得到当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广大农民的高度认可,成为广东省农村科普工作的一面旗帜。

  促进农村实用技术应用,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先进实用技术的应用与推广。获奖后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科普示范基地和科普带头人以更大的热情开展新技术的示范与推广,从而带动农村生产向更高层次发展。如位于茂名市的广东(粤西)水果科普示范基地,组织技术力量,利用荔枝低位嫁接换种技术,帮助全市果农进行荔枝低位嫁接换种,改造了该市低产劣质荔枝15万多亩,该项技术也不断辐射到粤西地区、东莞以及海南、广西等省区。阳江市阳西荔枝龙眼协会,与华南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结成教学实践试验基地,有效地推广和运用了以荔枝果实套袋为核心的荔枝绿色食品生产技术,充分利用现代科技降低成本,果品质量有了较大提升,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果。

  同时,在“科普惠农兴村计划”中受表彰的先进集体和个人,既是先进技术的需求者,又是直接应用者、受益者和传播者。他们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技术项目为纽带,上联科研院所,下联千家万户,创造了科技成果快捷、方便、高效进农户的新途径,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在农村的迅速转化和利用。如肇庆市高要蚬岗镇蔬菜产业协会,通过引进、推广国内外名优蔬菜品种10个、水稻良种50多个和10多项新技术,带动全镇农民种植蔬菜25000亩,辐射带动周边地区连片发展蔬菜产业,形成了70000多亩的优质蔬菜走廊。汕头市澄海区莲上镇农业科技推广示范基地,集农业科技引进、试验、推广和培训一体,已试验引种蔬菜新品种10类57个,水稻新品种79个,承担省、市农业科技实验项目15个;选出3个优质、抗病高产水稻品种和4个优质蔬菜品种在全镇10800亩水稻和6500亩蔬菜田进行推广,配套的蔬菜专业批发市场年销售蔬菜量7.5万吨,销售额7182万元,有效地带动了全镇和周边超万亩蔬菜生产。

  培育区域优势特色产业,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受表彰的对象还利用奖补资金购买、更新设备设施,学习新技术,推广应用新技术,不断提高生产能力,增强示范引领带动作用。他们通过开展科技信息交流和技术培训,向农户提供优良种子、种苗,以及共享市场信息等,提供产、供、销全方位的服务,带动专业农户进行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形成区域性优势产业,达到了“建设一个基地、带动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的效果,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
如湛江市遂溪县养蚕协会,通过推广快速养蚕技术,实施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创立“协会+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带动9个镇,46条行政村、130条自然村的群众种桑养蚕,养蚕农民年收入达到6225元。阳江市阳春市南药科普示范基地,以科技试验培训、技术引进示范、南药产品研发生产为核心,进行现代南药技术示范推广和以春砂仁为主的绿色食品开发,以科学普及促进南药生产产业化。基地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带动农户南药种植面积达18000亩,总产值10200万元;带动农户5500户,比其他农户户均增收3800元,成为阳春乃至周边地区农业科技进步的推动点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闪光点。

  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推动农村“三个文明”建设

  “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在表彰先进的同时,培育和发展了一批农村基层科普组织和热心科普工作的本土人才,为农村科普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些先进集体和个人受表彰后,不断改善科普基础设施,科普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增强,农村基层的科普活动手段不断丰富,农村基层科普组织网络不断完善。以此为基础,常年开展多形式、多途径、多层次的先进实用技术示范培训活动和各类科普便民活动,引导农村群众利用先进技术发展生产、增加收入。同时,注重传播科学思想和方法,宣传科学发展观、农村政策法规、生产经营管理、卫生保健、疾病防控等科学知识,引导农村群众更新观念,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促进了农村“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

  像梅州市五华县大田镇青岗村大田柿花协会,带动该村群众种植果合柿,使该村年人均水果收入达到1000多元。随着群众经济收入的增加,村容村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全村40%的农户新建了楼房,95%的农户购买了电视、风扇等家电设备,村民打架、斗殴、偷窃、赌博、迷信等不良现象基本杜绝,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汕尾市陆丰市内湖镇内湖二村的陈锦隆,是中国科协农村实用技术讲师团成员、广东科普讲师团成员,他视提高全民科技素质为己任,以严谨的科学态度,专心备课、编写教材、耐心传授、现场指导,每年主讲15场次以上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大力普及农业科普知识。

  增强基层科协凝聚力,推动农技协组织壮大发展

  “科普惠农兴村计划”把农技协列为首要表彰奖励对象,从国家层面对农技协组织给予了肯定,极大地改善了农技协的发展环境,提高了各地党委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对农技协的重视程度。广东省各级科协组织也加强对农技协的分类指导,鼓励和支持基层农技协的发展。在资金的引导和政府及社会的综合推动下,广大农村发展农技协的热情快速提升,农民加入农技协的积极性不断攀升,新建农技协的数量显著增加,农技协组织规模迅速扩大,其规范化程度和服务性作用也得到迅速增强。同时,农技协作为上联专家、下通农民的渠道和平台,也扩大了科协的社会影响力和工作的显示度。

  为加强对全省农技协的指导和管理工作,破解基层农技协小、散、弱的问题,2009年9月,广东省成立了广东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目前登记团体会员有103个,个人会员有54万人。同时,也建立了农技协规范化管理制度,深入开展基层农技协领办人培训工作,通过积极探索多元化、多模式的发展路子,努力提高各类农技协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扎实推进全省农技协组织的健康发展。


分享到: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