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道德建设论坛在广州开幕 韩启德:坚决打击学术不端行为
科学道德建设论坛在广州开幕(邹长森 摄)
半岛平台讯(记者邹长森)5月22日,第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专项活动“科学道德建设论坛”在广州开幕,来自国内外的10位专家就“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长效机制建设”作专题报告并展开激烈的观点交锋。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邹长森 摄)
韩启德:坚决坚定打击学术不端行为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院士在开幕式上表示,科学道德建设事关科技事业的发展,事关创新人才培养的成败。我国正不断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研诚信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
然而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依然面临诸多问题和严峻挑战,需要研究新思路和新举措。韩启德指出,“打击学术不端首先要让他不敢,然后是不能,最高境界是不想。”目前我国科技界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打击还没有这么强的决心。他强调,在现在的形势下,打击学术不端行为必须要坚决和坚定,责无旁贷,要一做到底!
中国科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书记处书记张勤(邹长森 摄)
论文该不该写 要不要发表?
惩治学术不端行为,遏制学术不端势头,牵涉到学术评价的机制和体制,尤其是在医院。今年3月份,媒体披露,英国大型医学学术机构BioMed Central撤刊了43篇文章,其中41篇论文来自中国作者,43家国内医院高校被点名,该事件瞬间在业内引起热议。
然而与此相对的现状是--中国的医生忙得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论文该写不该写?
王红阳院士表示,医院的医生和教授应该有分层次的标杆和评价体系,不应该用一样的标杆来评价所有的人。医院有医学院的科学家,可以从事医学教学、研究和评估的全能人才,但这样的人才毕竟是少数的。有些医生只会给病人开药方,做手术,不具备做基础研究的技能,也不知道发表论文基本的程序和要承担的基本的责任。他认为,评价体系的错误导向,是造成学术不端的根源。
而对于论文发表是否必须,中国科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书记处书记张勤在会上表示,发表SCI论文并非博士论文答辩的必要前提,比如美国就没有这个要求。张勤指出,博士论文写的好坏才是真正考核博士生水平的手法,要求博士发表高质量的SCI论文不切实际。
“博士学习时间3-4年,第一年读书,第二年开始进入课题,而做出成果至少要一年时间,接下来要开始写论文,找工作,在这种情况下要等到论文发表了才能答辩,我觉得根本不现实。这逼到学生一开始进入就在想写论文,这种论文就是杜撰的,不是研究成果的自然表达,纯粹是为了写论文而写论文。”张勤称,“这个弊端在我们国家认识还远远不够。”
很显然,写论文、发表论文,凭论文进阶的固有观念在业内已经开始逐步淡化,论文含金量高不高,是否具备解决问题的创新要素将逐步成为科学界的新标杆。中国科协常委、南开大学校长龚克透露,虽然南开大学的研究生论文仍然要求公开发表,但目前正在逐步淡化对研究生发表论文数量的要求。
北京大学副教务长、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严纯华(邹长森 摄)
杜绝学术不端导师素养很重要
“如今导师和研究生的关系已经沦为‘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导师习惯了‘老板’的称呼。”北京大学副教务长,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严纯华在题为《研究生的学术规范教育》的报告中指出。
严纯华称,学术不端导师具有七个普遍特征:1、位高权重,官员型学者或者学者型官员;2、兼职过多,无暇顾及研究过程和实验细节;3、学生过多,无力考量每个学术的原始数据;4、方向裹扎,无法把握每个方向的最新进展;5、师生失和“一白遮百丑”,重“技”轻“德”;6、规矩不明,导师责任缺失,科技伦理教育匮乏;7,急功近利,将研究当成进阶、牟利手段。
严纯华强调,导师的素养非常重要。我国科技届的“四大信条”和“三老四严”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开始。但如今导师和研究生的关系已经沦为“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导师习惯了“老板”的称呼。“导师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者和学术带头人,要有‘家’的心态和‘守营人’的职责。”严守华说。
广东省科协冯定坚对此表示,“杜绝学术不端等科学乱想根本上就是要解决‘导师就是教师,研究生就是学生’的定位问题。我们在这个问题上比美国晚了15年。特别前几年大力推进了导师资助制,把导师与学生之间的雇佣关系更加显性化。”
中科院院士赵继宗(邹长森 摄)
科学和道德矛盾吗?
“当一个科学研究和救人发生冲突的时候,是先救人还是先做研究,当出成果和教书育人发生矛盾的时候,是先出成果还是先育人。”广东省科协冯定坚措辞犀利,认为当科学研究和道德矛盾时,应将道德摆在首位。
“中国的科学走了一百年,我们的科学没有反思。”他强调,“在谈论科学道德时,我们应该把科学放到社会架构的整个价值体系里应有的位置。当一个病人在你面前的时候,你是首先把他看成病人还是首先看成样品;研究生导师首先把学生看成是劳动力还是学生,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医生回归本位,教师回归本位是解决科学乱像的根本之道。”
对此,赵继宗院士并不认同。他认为,科学和道德本身并不矛盾,这是时空问题。“如果我在实验室,医院打电话来了我肯定去,做科研和工作并不矛盾。比如循证医学研究,需要大量的临床数据的基础,根本就脱离不了临床。在做临床的同时积累了资料,最后出现了这样的结局,这个就形成了论文,也就是研究。”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