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南山:南粤科技精英的楷模
实验室,诊室,病房,随处可见他的身影;非典,禽流感,甲流,每当重大疫情发生,他都是挺身而出,指导预防救治工作……虽然已年过七旬,钟南山院士仍然对事业保持着炽热的追求,辛勤地耕耘在医疗、教学、科研和管理的第一线,在科研的舞台上尽情演绎,在抗击重大疫情的道路上不断跋涉,不愧是中国抗击非典的“斗士”,南粤科技界的楷模。

钟南山院士在ICU病房巡查
力主创新,科研之路成果丰
钟南山院士多次提出,要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产生实际的效益,才是真正的创新。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作为呼吸疾病方面的专家,他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呼吸肌(膈肌)疲劳等方面开展了研究,创建了“运动膈肌功能试验法”;采用自行研制的电脑膈肌功能测定仪及递增式运动试验,首次证明呼吸肌肉疲劳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发生呼吸衰竭的关键,相关成果引起国际医学界的关注。同时,他还创制了可供流行病学调查的简易气道反应性测定仪。在大量青少年调查及随防的基础上,首次证实并完善了“隐匿型哮喘”概念,为哮喘早期防治提供了依据;通过四年实践,总结了一套在中国治疗哮喘药物合理的剂量及协同用药方法,降低了成本,其经验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重视。
钟南山认为,开展医药的科学研究,就是要降低治疗成本,让老百姓得到实惠。通过不懈研究,他发现含硫氢基的祛痰药物(羧甲司坦)能有效地预防慢性肺阻塞性疾病患者急性发作(减小发作频率),研究结果于2008年在国际知名的《Lancet》上发表,引起了国际医学界巨大的反响,被选为2008年度优秀文章。
医疗领域的科研创新,风险大、难度高,具有挑战性,但钟南山很喜欢,这恰恰契合了他一贯的性格和工作作风:坚持创新、永不停步。正是这种个性,激励他在科学的道路不停地跋涉。近年来,他先后主持国家973、863、“十五”科技攻关,国际合作课题等重大项目10多项,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50余篇,其中包括《Nature Medicine》、《Lancet》等国际权威刊物,被引用次数达438次;在中华医学会等机构主办的国家级杂志上发表论文200多篇;出版专著《呼吸内科学》(全国高等学校医学研究生规划教材)、《内科学》(全国统编教材)、《哮喘:从基础到临床》等16部,获得专利9项。相关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特等奖、一等奖等多项;获评广东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何梁何利奖,以及荣获全国道德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白求恩奖章、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广东省抗非特等功臣等荣誉称号。
作为呼吸疾病的权威专家和学科带头人,他带领他的团队在这个专业作出了突出贡献,推动我国呼吸疾病研究水平和临床事业走向国际前沿,奠定了我国呼吸疾病某些项目的研究水平在亚太地区的领先地位;使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成为国内瞩目的学术阵地,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全国重点学科、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国家临床药理基地及博士学位授予点。
救死扶伤,站在抗疫攻坚第一线
救死扶伤,是医疗人员的“神圣天职”。 2003年的春天,我国突发非典疫情,钟南山率先带领团队投入战斗。面对这个全新的传染病,他坚信人类最终能战胜SARS,始终保持着科学工作者的清醒,坚持实事求是,努力探寻科学。在致病病原不明、没有特效药的情况下,短时间内摸索出了一套“三早三合理”的行之有效的救治办法,即“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和“合理使用皮质激素、合理使用呼吸机、合理治疗并发症”, 由此成为抗击SARS战斗的一面旗帜,为夺取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抗击SARS期间,针对国外一小撮别有用心势力借SARS问题妖魔化中国的倾向,钟南山不辞辛劳,先是参加了在曼谷举行的东盟国家和中国联合抗击SARS的会议,以专家的角色介绍了中国尤其是广东的抗非经验,为我国和东盟国家在抗非问题上的相互谅解、信任与合作,为提高我国国际形象作出了贡献。后来,他又多次赴美国、加拿大、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参加专业学术会议,向各国介绍中国抗非的成功经验,为国际社会正确认识中国疫情,恢复对华形象贡献了自己应有的力量。
2008年5月,汶川地震爆发,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接到了救治地震伤员的任务。作为专家救治组的总顾问,钟南山不顾疲劳,亲自主持了多学科的会诊,逐一为病人诊治。会诊过程中,他专门到灾区伤员所在的爱心病区进行探望,为灾区伤员打气。在他的带领下,广医附一院圆满完成了救治任务。
2009年,甲流疫情卷土而来。钟南山临危受命,再度奋战在疾控一线。甲流病人送来时,他亲自检查,制订治疗方案;提议把各医院不幸感染倒下的医护人员和最危重的病人送到他所在的呼研所来。在甲流防治中,他和医疗团队成功抢救了多例重症甲流患者,参与制定卫生部治疗方案,指导广东各地的重症甲流抢救工作,在抗击甲流攻坚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甘为人梯,“南山风格”育新人
钟南山五十多年如一日,在医疗、教学、科研和管理一线辛勤耕耘,传承着“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师道精神。他以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为年轻人的成长创造更广阔的天空为目标,推动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更上一层楼。无论是担任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还是担任医院院长、学院院长,他都有计划地建立起技术骨干和人才梯队,就像一名辛勤的苗圃园丁,不停地播种、培育……
在教师育人中,钟南山以自己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倾心倾力的精神来影响、教育自己的学生,由此深得学生们的敬重。一方面,他总是无私地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他们,常常为他们选定研究课题、设计研究方案,指导实验,精心为他们修改论文,而成果发表后,却常常把自己的名字排在最后。
同时,钟南山也注重培养学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要求学生“在学习上有独立性、在工作上有创造性、对病人有责任心、对环境有适应性、在集体中有合群性”,成为“肯干、能干、善干、恒干”的医学人才。在培养人才过程中,他注重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总是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参与到研究工作和诊疗实践中,让他们多提出自己的想法,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思考、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他倡导“学做人,学本领”相统一,把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全程德育”的教育实践中。他的这些教育思想,被总结提炼为“奉献、开拓、钻研、合群”的“南山风格”。而经“南山风格”熏陶出来的学生,都有扎实的基础、较强的科研和教学能力,以及良好的人文素质。其中很多已成为本院内或其他医院的领导或业务骨干,其科研成果相继获得国家级、省市科技进步奖等奖项。

钟南山院士参加全国科普日活动
服务社会,志愿精神传薪火
除了科研创新、救死扶伤、教师育人外,钟南山还发挥他的专业优势,服务社会。他曾连续当选为全国政协第八、九、十届委员及全国人大代表,并认真履行政协委员、人大代表职责,参政议政,积极献言进策。近年来,他对“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极为关注,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提出系统的解决思路,并在全国两会期间提出议案,有力推动了相关工作的改进和发展,深受老百姓的信赖与赞赏。
作为科技工作者,钟南山不但自己热心参加科普工作,也倡导其他科研人员积极参加科普活动,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他认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应一手抓科研创新,一手抓科学技术普及,让公众理解创新成果,让更多的科研成果推广应用。近年来,他先后参加了广东省、广州市科协组织的“万人科学传播大行动”、“大手拉小手”活动等,并多次到地方、到大学校园作报告,产生了积极影响。
此外,钟南山还热心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他担任了广州市志愿者形象大使,积极推动广州志愿者活动,传承志愿精神的“薪火”。特别是在广州2010亚运会志愿者活动中,他以身作则,在亚运会志愿者培训中为大学生志愿者讲课。同时,他还倡导“无烟亚运,健康生活”,以自身学术研究成果向公众解析“对人类健康危害最大的就是吸烟”,多次提出要在医护人员、教师和政府干部三类人群中控烟,以绿色环境、无烟环境来迎接亚运会。其健康、乐观、向上的志愿者形象影响广泛,成为年轻一代的学习楷模。
用户登录